第二节煤炭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403&run=13

私营煤矿 莱芜煤炭资源开发历史悠久。 民间传说,西汉时就有小煤井开采,俗
称打炭窑,但未见文字记载。宋至元代,煤炭开采进一步发展,所产煤炭除用于冶铁
和烧制陶器外,还大量用于民间生活。明清两代,统治者“封禁”,莱芜煤炭开采业
逐渐衰退。清中期,新泰、莱芜矿业“凋敝殊甚,往日之盛况已不复存亦”。1886年
(清光绪十二年),南冶村立封禁采煤碑一页,上载“……倘有无知之徒,仍踏前辙,
任意采煤,损伤村脉,许该地方协同庄众人等,禀报究办,决不宽贷”。1895年,山
东巡抚李秉衡再次通令各地“封禁采煤”,境内矿井全部关闭。1898年,清政府颁布
《大清矿律》开禁,但矿税很重,加之地方势力刁难,虽有开采,也多系小业主雇工
或几家合伙从事季节性生产,世人形容为“冬打窑,夏垮台,过完秋再重来”。一般
是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盲目开采,且多采于露头附近,希图最短
时间遇着煤层,取意外之收获,结果非阻于流砂,即遇有古空,资本告罄,煤矿倒闭。
清末至民国初期,西方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引进境内,新兴的民族资本也开始投
资,莱芜的煤炭开采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呈领矿照从事矿业者先后有振兴、华兴、
天成、丰裕、东兴、昌利等20多家公司,其中初具规模者有振兴、华兴两家。振兴公
司在八里沟村,始建年代无考,因拖欠矿税,一度撤销矿照。1930年重新组建,有矿
井7口,均为竖井。1934年有资本5万元,工人290名,5个矿井出煤。主要矿道高宽各
1.8米,巷道高宽各1.5米,均用柳木支柱。主要设备有4节卧式锅炉1部,汽压45磅;
卷扬机2部,一为8寸复式,一为6寸复式;井下照明用豆油灯。工人工资平均每月5角,
另给面食半斤、豆油半斤(照明用)。日产煤20吨。华兴公司在北梨沟村,始建年代无
考。 1933年有资本2万元,工人52名。矿井2口:一是出风井,深7丈;一是入风井,
深7丈7尺,均为圆形木砌。采煤用镢镐,巷道运输用人拖拉,照明用豆油灯。井口设
有人力磨车,排水用牛皮包,装煤用柳筐。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日工资平均4吊200
文。 日产煤5吨。上述煤矿的产量均无系统确切的统计。1916年,王道昌考查,莱芜
煤田由元代至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开采量约计百万吨,由光绪二十五年至民国五年,
每年约计开采3000吨。《中国实业志》载,1916-1933年,莱芜煤炭年产5万吨左右。
1935年,境内主要煤矿如下:
周家坡煤矿。位于周家坡村东,矿主郑岱林,经理彭子衡。1933年10月建矿,翌
年2月投产,日产30吨左右,设大柜、班柜两部,矿工100余人。地面设备有窑棚两座、
仓房七八间、 铁工木工房各1所及办公室、宿舍30余间。矿井两口,深13—15米,一
井出煤, 一井排水。煤层厚1米。排水用牛皮包,提升用马拉磨车。井下自然通风,
以豆油灯照明。采煤用镐镢,搬运用人力拖拉。至5月共产煤4000余吨。1935年8月开
掘新井, 10月见煤,日产30吨左右,至年底产煤3000余吨,多销于附近,每吨价格6
元左右。
沙王庄煤矿。位于沙王庄村东,矿主许殿魁,经理马殿忠,资本1万元。设大柜、
炭柜、班柜,有矿工250余人。1934年1月投产,日产70吨左右。地面设备有草房30余
间,安装单筒卧式锅炉1座、卷扬机1部、水泵两台。矿井3口,深30余米,2井排水,
1井出煤。 采煤用镐镢。井下工每班工作12小时,工价4角,另给馒头2斤半。辅助工
由矿方供膳,每人每月工资4—6元。生产至4月底,产煤8200余吨。1935年又开新井5
口,均因流砂水大,半途而废。所产煤质为烟煤,含硫较多,质量不佳,销路不畅,
每吨售价5元左右。
郭家台煤矿。位于郭家台村西,矿主姜泊源,经理王墨卿。1934年农历2月建矿,
5月投产,平均日产100吨左右。设大柜、炭柜和班柜,各配主任1人,矿工200余人。
地面设备有锅炉房1所,安装单筒卧式锅炉1座;绞车房1所,安装6吋气缸卷扬机1部。
此外还有磨车架和草房数十间。 矿井3口,均系方形,用木砌成,深30—50米。煤层
厚1.3米。 煤质为烟煤,发热量6773卡。采煤用镐镢,搬运用柳筐,巷道支柱均用杨
柳木。井下自然通风,排水用水泵和牛皮包。井下工分昼夜两班,每班工作12小时,
工价4角。另给馒头1斤半。木工、铁匠9人,由矿方供膳,每人每月工资6元。零杂工
30余人,亦由矿方供膳,每人每月工资4元。投产不久,遇空冒水停产。迨至1935年2
月, 始将空水排尽,继续出煤。7月底,回采完毕,同时雨季已届,井筒告废。前后
共产煤1.5万余吨, 多销于当地,每吨售价6元左右。
毕毛埠煤矿。位于毕毛埠村南1公里处,矿主亓耀堂。有矿工100余人。1934年春,
由矿主招集股本,建井两口,深40余米,因遇古空透水,无力排除遂即停工。下半年
又开新井两口,因煤层太薄,产煤5000余吨即停工。1935年冬,又在前井附近建井两
口,煤层厚1.5米。地面设备有井棚两座,草房10余间,安装锅炉、水泵、绞车各1台。
所产煤含硫量较大,质量不佳,发热量4943卡。调查时正忙于机器安装,预计翌年正
月投产。
八里沟煤矿。 位于八里沟村东北前振兴公司旧址, 矿主张葆云,资本8000元。
1935年1月投产,平均日产煤80余吨,设大柜、炭柜、班柜,有矿工200余人。地面除
窑棚6座、草房10余间外无任何机器设备。有矿井6口,3井出煤,3井排水,均系木砌
直井。采煤、运煤、提升均用人力。工作制度、工人待遇与上列几矿大致相同。生产
至6月底,共产煤1.45万余吨。煤质系无烟煤,居民多乐用,每吨售价5元左右。
1938年日军入侵莱芜后,煤矿时办时停。1939年春,有民间集资兴办、年产万吨
的港里大有煤号等寥寥几处。 至1945年,年产量平均3万吨左右。
1946年起,境内私人开采时断时续,多系“冬办春垮”的小本经营。
建国后,各地煤矿相继恢复生产,产量与日俱增。至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多系私人或私人合伙经营,少数由农业社或乡镇经营。产量未见系统
记载。
国营煤矿1945年夏,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后,为防日伪军破坏,中共莱芜县委
派部分武装人员打入安仙煤矿发动工人护矿。1945年9月3日,日军撤离安仙矿的当天,
中共汶南区委书记王曰风和汶南区区长毕玉章,带领区中队全部接收该矿。半个月后,
由鲁中第二矿务局接管, 经过近4个月的修复,1946年1月恢复生产,日产煤235吨。
1947年1月, 国民党军队进犯莱芜,人民政府即组织力量将该矿机电设备就地埋藏或
转移到沂蒙山区。 莱芜战役结束后,经过45昼夜连续抢修,矿井恢复生产。6月,国
民党军队对沂蒙山区发动进攻,煤矿设备又一次疏散掩埋。因国民党军队占领时间较
长,加上“还乡团”疯狂报复,致使许多就地掩埋的大型机电设备被搜出炸毁,井口
也被毁坏, 整个矿井成为废墟。1948年5月,华东局财办工矿部将大有煤号购买为国
家经营, 改称港里煤矿,当年产煤8345吨,至1949年共产煤21544吨,1953年淹井报
废。1957年,县地方国营矿山煤矿建成投产。1958年,在“大跃进”中境内形成大办
煤炭热潮, 全县计有煤井218对、 露天矿32处,职工33312人,西南部产煤煤区号称
“白天人山人海,夜晚红灯万盏”。所有制性质一时混乱,国营煤矿难以精确统计。
大多数系盲目建设,未形成生产能力,全县全年产煤20万吨。1961年起,贯彻中共中
央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调整,各矿井具备稳产高产
条件,连年超额完成原煤生产计划。“文化大革命”期间,煤炭生产指挥系统受到冲
击,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被破坏,产量不够稳定。进入80年代后,推行各种形式
的经济责任制,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基本建设速度加快,产量大幅度提高。
1987年, 境内有国家煤炭部统配煤矿2处、山东省统配煤矿2处、市属地方国营煤矿1
处。
潘西煤矿。煤炭部统配煤矿,隶属新汶矿务局。位于颜庄和辛庄交界处的青龙山
脚下,东经117°06′,北纬36°07′。井口上限以露头煤层为界,下限至一800米,
东至F6断层, 西至F2断层,总面积5.3平方公里。可采储量4210万吨,有煤20层,可
采者3、4、5、7、15、19层,其中19层为中厚煤层,其余为薄煤层。均为烟煤。设计
年产30万吨,服务期限70年。1800年(清嘉庆五年)前,该田就有开采,但多系当地人
打水井时发现煤层用土法挖掘,生产时间多在冬春两季,所采多为2、3、4、5层,均
无工业性质。1954年12月始,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2勘探队对该井田进行地质勘探,
编制精查报告书。1958年,上海煤矿设计院设计,新汶矿务局自营施工兴建一、二号
井。一号井1961年停建,1970年重建,1984年底建成。二号井1960年简易投产,1965
年延深至第二水平(0一-150米),1979年向第三水平(一150一一360米)延深,1987年
投产。两井设计年产原煤30万吨。斜井阶段石门式开拓,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二号
主斜井系双钩串车提升,担负生产任务;副斜井单钩提升,用于下料、提升煤矸石和
上下人员运输;管子井巷兼总回风巷和人行道。一号主井双钩串车提升煤、矸石和下
料;一号副井兼人行道和回风巷。二号主副井、箕斗井、一号主井进风,总进风量每
分钟3665立方米; 二号井管子道和一号副井排风,各备16号风机1台,总排风量每分
钟3717立方米。采用多水平接力排水,井下有主泵房2个、大型水泵6台,每分钟排水
9.6立方米。照临井原系乡营小煤窑,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1962年1月划归莱芜矿务
局, 9月成为潘西煤矿所属小井,同年报废,共产煤34万吨。港里煤矿于1958年建成
投产,1962年划归潘西煤矿,1963年报废,共产煤54.5万吨。潘东井于1958年由新汶
矿务局莱芜工区兴建,同年划归莱芜县煤炭工业局,1959年划归莱芜矿务局,1960年
成立潘东煤矿, 1964年6月淹井报废,共产煤10.8万吨。潘西煤矿为一级瓦斯、二级
二氧化碳矿。 1969年4月4日3时, 二号井发生煤尘爆炸, 死亡115人,停产7个月。
1983年4月95日19时3分,矿区遭受龙卷风袭击,地面建筑设施被严重破坏,职工及家
属伤164人、亡91人,被迫停产5天,经济损失925万元。1987年,全矿有职工3771人,
其中干部355人。实行矿、区两级管理,矿部辖3个采煤区、7个掘进队、1个残采队、
16个生产生活辅助单位、 24个科室, 矿党委下设两个总支、 29个支部。 占地面积
67.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10平方米,有设备1480台,固定资产2084.2万元,年工
业总产值800万元。进人70年代以来,平均年产原煤33万吨,累计总产原煤705万吨。
1973年最高年产46万吨。1967年最高上缴利润102万元。
西港煤矿。煤炭部统配煤矿,隶属新汶矿务局。位于西港村附近,井田东至F1号
断层,西至F19号断层与南冶煤矿毗邻,南至19层露头煤,北至-300米水平。走向长
约2公里, 沿倾斜宽约1.8公里,总面积3.6平方公里。煤炭总储量1239万吨,均系烟
煤。可采煤层2、4、7、9、11、15、18、19层。设计年产原煤30万吨,服务期限30年。
该井田开采已久30年代略具规模者有大有煤号。1948年,国家投资兴办,改称港里煤
矿。1949年2月6日,划归新汶矿区办事处管辖。1953年6月,透水淹井停产。1957年3
月恢复生产,10月划归山东省工业厅管辖。1958年底,莱芜县在现副井东侧开一斜井,
耗资40余万元,因未能通过流沙层而放弃。1959年,山东省煤矿设计院重新提出设计
方案。1960年,山东省基建局第四建井工程处施工建设,1961年“下马”。1969年新
汶矿务局工程处重建。 1972年移交莱芜矿务局续建。1976年1月投产。1980年10月划
归新汶矿务局。采用一对斜井、一个风井,两个水平开拓,后退式采煤,串车提升,
抽风式通风, 分+50米和-120米两个水平排水。1987年,有职工3308人,其中干部
285人。占地面积3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680平方米。累计投资4130.2万元,有固
定资产2543万元、主要设备1131台。累计生产原煤378.7万吨。其中1980-1987年,原
煤产量年平均31.5万吨,最高的1985年完成35.22万吨,产值707万元。
南冶煤矿。山东省统配煤矿,隶属新汶矿务局。位于南冶村西南,东经117°39',
北纬36°10'。分为南冶、安仙两个井。井田总面积8.75平方公里,东西走向3.5公里,
倾斜宽2.5公里。南冶井田为6.25平方公里,安仙井田为2.5平方公里。可采煤2、4、
7、 9、11、15层,19层部分可采。两井工业储量2584万吨,远景储量680万吨,设计
年产原煤45万吨,服务期限70余年。煤种为烟气肥煤,耐燃,火力强,杂质少,宜于
炼焦,可提取煤焦油,并能从灰分中提取绝缘材料。两井田建国前均有开采。日军侵
占莱芜期间所掠夺煤炭, 即为安仙井田。1955年,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2队进行勘
探。 1958年9月,山东省煤炭局设计院对南冶井提出初步设计方案,确定为年产21万
吨规模,由新波矿务局建井处动工兴建,不久因资金困难停建。与此同时,中共泰安
地委组织近两万名民工开赴莱芜“大办煤炭”,重建安仙井,恢复生产。此后,先后
隶属济南市和泰安市领导。1966年改为省属企业。1969年,国家投资重建南冶井,作
为安仙井的接续矿井,并将安仙煤矿改为南冶煤矿的一个井。1971年11月26日,南冶
井投产。整个煤矿为煤层群石门联合开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臂式。全矿采煤机械化
程度84.9%, 掘进机械化程度51%。采煤工作面采用SGW一44型刮板运送机运输。提升
系统,南冶主井为GDS一800型钢丝绳牵引胶带运输机,通过给煤机与井底煤仓联系直
接上运地面, 再通过转载皮带到上仓皮带注入煤仓。南冶副井用3米绞车双轨串车提
升。管子井用2.5米单滚筒绞车单轨提升。安仙井用2米双滚筒纹车串车提升。全矿有
提升巷道27条,其中南冶井18条。通风,南冶井采取中央分别与对角混合式,每分钟
排风量2861立方米,安仙井采用中央边界式,每分钟排风1617立方米。瓦斯均利用抽
出式排除,南冶井每日排出1734立方米,安仙井每日排出1751立方米。1987年,全矿
有职工4844人, 其中干部348人。矿部辖2个井、24个科室、40个基层单位、5个掘进
区队、6个采煤充填区队、26个辅助单位。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
米, 累计投资7970.3万元。 有固定资产2131万元, 主要设备1875台。 年工业产值
2030.4万元。1958-1987年,累计生产原煤968.1万吨。1983年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授予
“文明生产矿井”荣誉称号。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安全生产甲级矿井。
鄂庄煤矿。山东省统配煤矿,隶属新汶矿务局。位于鄂庄村以西,东经117°04',
北纬36°11'。井田西起F18 断层与羊庄井田毗邻,东至F17断层与南冶井相接,北以
F9断层为界,呈一向斜形式、走向大致为北东方向的狭长盆地,含煤面积约16.7平方
公里。煤系属石灰岩二迭系,总厚度582米左右,上复白垩系(厚度0—440米左右) 、
第三系(分布于本区西部,厚度0—280米左右) 和第四系(厚度0—25.63米,其中下部
有0—15米左右的含水砂砾层) 地层,基底为厚800米左右的奥陶系石灰岩。井田共含
薄煤20层,可采煤有2、4、7、9、13、15、19层,可采范围平均总厚8.44米。煤质主
要为气肥煤。总储量6390万吨,可采储量3009万吨,服务期限65年。1955年,华东煤
田地质勘探局122队进行普查勘探。 1959年11月提出精查报告。1970年由山东煤矿设
计院提出矿井设计方案,设计年产原煤45万吨。1971年11月13日,由莱芜矿务局生产
建设工程处动工建井。 1978年将建井任务移交工程兵00443部队。1981年竣工移交新
汶矿务局。1982年投产。建有一对立井,采用中央并列式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开拓、
单一走向长臂后退式全部垮落法采煤。 掘进机械化程度为52%, 采煤机械化程度为
87.3%。风井1眼,直径3.5米。配有主风机2台,通风量每分钟3108立方米;主排水泵
4台,排水量每小时288立方米。1985年,矿山煤矿并入,改称鄂庄煤矿矿山井。该井
位于矿山脚下, 井田面积约6.24平方公里, 含煤地层总厚313米, 含煤20层,总厚
8.45米, 可采煤有6层,总储量4017万吨,可采量3073万吨。设计年产原煤45万吨,
预计服务期限48年。煤种系无烟煤。1957年,莱芜县投资建成年产5—8万吨的小煤井。
1962年划归泰安地区煤炭局。1965年划归山东省煤炭局。1966年扩建。1971年划归莱
芜矿务局。 1972年投产。1981年划归新汶矿务局。总投资2077万元。1972-1983年,
共产原煤211.13万吨,最高年产26万吨,从未达到设计能力。因地质条件复杂,产量
过低,1984年3月,山东省煤炭局批准停止生产。1987年,鄂庄煤矿共有职工3936人,
其中干部413人。矿部下设24个科室、13个区队、7个基层单位。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58654平方米。总投资(含矿山井)7578万元。有主要设备272台,固定资产净
值5318万元。1982-1987年,累计生产原煤181.09万吨,其中1987年生产44.33万吨。
槲林煤矿。莱芜市地方国营煤矿,隶居市煤炭化工局。位于槲林前村西。井田北
部以5号勘探线与鄂庄煤矿矿山井为界,东南部以F17号断层与鄂庄煤矿为界,浅部至
各层煤露头或红层侵蚀线, 深部至-400米水平, 面积6.25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
1226.7万吨,可采量701万吨,服务期限24年。可采煤为2、4、7、15、19层。煤质系
无烟煤。1958年始建1960年“下马”。1969年恢复一对矿井。1970年投产。建有立井
1口、斜井5口。1980年北梨沟煤矿并入。1982年1月,进行矿井改造,井巷由±0延伸
到-160, 单轨提升改为双轨串车提升,生产能力由年产15万吨提高到21万吨。采用
斜井多水平方式开拓,走向长臂式采煤,中央并列式通风,采掘工作面全部湿式打眼,
喷雾洒水,水炮泥放炮,机械凿岩,锚喷支护。1987年,有职工. 1448人,其中干部
90人。矿部下设5个工区、18个掘进队和14个科室。占地面积12.45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6.08万平方米。 总投资711万元。 有主要设备141台, 固定资产1700万元。1970-
1987年,累计生产原煤210.72万吨。其中,1985年生产16.7万吨,产值367.42万元,
实现利润18.1万元。
集体经营煤矿 1959年, 辛庄公社首先在照临村西建成社办煤矿。此后,发展乡
镇(实业公司) 营煤矿23处、村营煤矿6处。其中,乡镇(实业公司)经营的八里沟、梨
沟、沙埠子、上庄、兴华煤矿及八里沟村经营的北庄子煤矿于1986年停产。
乡镇(实业公司)经营的煤矿中,颜庄煤矿1983年被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命名为文明
生产矿井,北埠煤矿1983年被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1987年被山东
省煤炭工业局命名为“双文明”集体,辛庄煤矿1987年被国家煤炭工业部命名为标准
化矿井, 劝礼煤矿1987年被山东省及泰安市分别命名为连续6年安全生产单位。
1987年集体经营煤矿概况见表16—3。(见书525页)
各级各类煤矿历年煤炭产量见表16—4。(见书526页)
附:日军对煤炭的掠夺
1939年秋,日木东北开发株式会社一钻探机组进入莱芜,经过不到半年的地质勘
探于1940年春正式动工修建安仙煤矿。日本人田中跃总管,下设劳动、坑内、电务、
机务和试锥系,还有一支近200人的矿警队。“劳工”156人。1942年春,矿内两对斜
井道建成, 4部锅炉运行发电,下半年增设40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全力投入煤
炭开采。至1945年8月,共掠走优质煤10余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