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排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359&run=13

建国后,对不渗水的丘岭澥涝地和不渗水的涝洼地,疏通排水系统,减少积水,
特别是经过70年代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澥涝地和涝洼地的排水沟已畅通无阻。较
大的治理工程有两个:
泰莱边区涝洼治理 1957年调查,该涝洼包括营房、陈楼、杨庄、张里、胡宅5个
乡与泰安县的沟头、 范镇、台头3个乡的56个村,共计4.15万亩,其中莱芜30个村、
2.15万亩。主要原因是嬴汶河支流龙湾沟和张泉沟汛期洪水顶托,又加龙湾沟至冷家
庄段河堤失修,洪水易漫。是年秋,泰安专署成立泰莱平原涝改指挥部,两县分别成
立指挥所,进行统一规划。1958年3月,统一施工,挖干沟4条、长8653米,支沟18条、
长7200米, 修复加固嬴汶河左岸堤6250米,建涵洞3座、挑水坝两座、桥梁20座、跌
水1处, 裁湾挖沟3段、长853米,修护村堤430米。工程历时月余,共动用土石11.58
万立方米、工日4.46万个,国家投资1.97万元。莱芜境内修复龙湾口至冷家庄段河堤,
长1750米,堤顶高出1957年行洪水位1.2米,顶宽3米,护坡140米,建乱石挑水坝2座,
裁弯挖沟3段, 长853米,修护村堤382米,建涵洞1座、桥梁3座,免涝灾面积2.15万
亩。7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增挖排水沟渠,
增修桥梁等建筑物,实现沟沟相通、渠渠相连,排涝能力又有提高。长埠岭涝区治理
长埠岭系漫坡丘岭, 岭顶海拔200米,东起口镇长山坡,西至杨庄营房村,全长25公
里,南靠牟汶河、北临嬴汶河,整个地势东高西低,跨越口镇、张家洼、羊里、方下、
杨庄、城区6个乡镇(办事处) ,总面积21.6万亩,耕地15.2万亩,全系红黄粘土,既
不耐旱,又不耐涝。1958年以后,在方下河、嬴汶河上游建起大冶、雪野水库,长埠
岭成为水库灌区,旱灾基本免除。1963年,县委成立涝改指挥部,以罗家洼、郭庄为
试点,进行治理,开挖排水沟,疏通排涝系统。1964年冬,在龙泉村进行试点,深翻
整平与水利配套相结合,建设涝能排、旱能灌的样板田,并在西宅科、片家镇、辛兴、
亓家官庄改种水稻1990亩, 平均亩产稻谷150公斤;口镇、方下、杨庄、寨里等公社
均安设基点带动一般, 共挖干沟74条、 长178.4公里, 支沟、田间沟3.66万条、长
6660公里。 1964年,虽降1349.5毫米,其中汛期1022毫米,超过常年39%,但长埠岭
地区未形成大涝灾。70年代,打破村队界限,在公社或管区范围内,田、水、路、林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对土地深翻整平,划方调向,加厚活土层,提高渗水能力,路
旁地边均修大小不等的排水沟,沟上有梁、跌水等,提高了排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