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干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343&run=13

境内干果主要有山楂、 柿子、板栗、核桃、大枣、软枣、花椒等。山楂 又称山
里红、 红果, 也称星石榴,品种有星红、银红两种。清代,埠东一带出产的山楂以
“埠东楂子”闻名遐迩。之后,山楂一直是境内栽培的主要干果树之一,但仅零星分
布于山岭地的地头堰边,牛泉、圣井、高庄、南冶、颜庄、城子坡、大王庄等乡镇主
要产地。1970年起,栽培区域逐渐扩展到平原乡镇,且建园成片栽植,品种以莱芜黑
红、大金星为主,其余有敞口、大货、小金星等。莱芜黑红是埠东村农民在星红山楂
基础上长期选育形成的地方良种,1985年,在山东省山楂鉴定会上被列为重点发展品
种之一。河北、辽宁等省和山东省内各地随即引种。主要特点是:树势强健,生长旺
盛,萌芽力和成枝力较强,剪口下能抽生3一5个旺枝;栽后3年可结果,8年进入盛果
期,经济寿命百年以上;对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1985年,市林业局在小王庄村测
定,9年生稀植园亩产2521公斤,平均株产93.4公斤,最高株产186.8公斤,平均单果
重12.58克,含糖量11%。1987年,山东省果科所在小王庄、南坛、坡草洼、验货台等
4个村测定,4年生2X 1.5米密植园亩产2250公斤,5年生3X4米密植园亩产2178公斤,
均高于同类园的大金星、敞口、大货等品种。境内山楂栽培量和产量,1933年有4000
株。 1949年总产341700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2.7%。此后栽培量稳中有增,1961年
达到7万株。进入70年代后,社会上山楂需求量增加,栽培量发展较快,口镇、羊里、
方下、 寨里、 杨庄等平原乡镇的不少村庄也建起山楂园。1974年,全县有10万株,
1977年发展到21万株。1981年起,形成山楂种植热,部分村庄利用靠近水源的沿河地
成片栽植,居民在庭院和“四旁”零星种植也很多,个别地区挤占粮田和蔬菜用地。
1987年, 莱芜被列为全国、全省山楂发展基地,全市栽培107517亩、348.6万株,总
产401.3万公斤, 占果品总产量的11.5%。柿子 历来是境内栽培的主要果树之一,牛
泉、圣井、高庄、南冶、茶业口、大王庄等乡镇为主要产地,品种有四峰柿、牛心柿
等。1935年前后,就以个大、色泽鲜艳、味甜汁多著名,成为本地特产,全县产量在
25万公斤左右, 80%以上制成柿饼,远销到济南、天津等地。1949年,全县总产66.5
万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24.7%。建国后,栽培量略有增加。1963年,全县总产267万
公斤, 其中牛泉公社占56%。进入70年代后,林业部门指导群众进行老树、低产树改
造, 并新植部分柿树,产量有较大提高。1985年,全市栽培19700亩、29.5万株,总
产1007.3万公斤。1987年,全市总产880万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25.3%。
板栗 境内栽培历史悠久, 《嘉靖莱芜县志》有“莱盛产栗”之记载。主要产地
为大槐树乡,产量约占全市的一半,1987年该乡尚有百年以上的栗树5000余株。大王
庄、上游、茶业口等乡镇亦有栽植,多零星分布于地头堰边,历来栽培量变化不大。
品种有明栗、毛栗、红栗、驴粪蛋、毛刺栗、红光、粘底板、无花栗等,以明栗、毛
栗为多。50年代初有较快发展,但因其生长期长,结果慢,许多地方急功近利,不久
将幼树毁掉。70年代,部分社队发展栗园,同时,对不结果的老树加强肥水管理,特
别是大面积推广良种嫁接技术, 不少老树恢复结果, 产量提高。1987年,全市栽培
2.68万亩、67万株,总产29.5万公斤,其中大槐树乡分别占18%、30%和60%。
核桃 历史上莱芜即为全省核桃重点产区之一, 以大槐树、鹿野两乡为多,其次
是高庄、茶业口、上游、雪野等乡镇。品种有绵核桃、夹核桃、薄壳、纸皮等。1949
年,全县总产1.9万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0.7%。50-60年代初,政府提倡发展木本油
料,各地相继栽植部分幼树,但因其生长期长,结果晚,民间素有“爷爷栽树孙子吃”
之说,故发展不快,许多幼树逐渐被其他树木代替。1978年起,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
开展,山区栽培面积有较大增加,原有核桃树也加强管理。1987年,全市栽培1.07万
亩、29.5万株,总产量6.5万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0.2%。
大枣 又称红枣。 民间历来有在庭院、四旁、堰边栽培习惯,且分布广泛。清末
和民国时期,产量居干果类首位,并大量销往博山、济南、青岛等地。东榆林、暗摇
头、 沈家岭等村今有成活200年以上的枣树,并且产量很高。1949年,全县产枣37.1
万公斤。 55年代,推广根繁育苗栽植。60年代推广野生酸枣嫁接,仅大冶村就嫁接1
万余株。后来,果品结构变化,大枣栽培未能大量增加。1969年,全县总产16.8万公
斤。 1974年,全县总产14.5万公斤。1978年全县总产9.2万公斤。此后,大枣列入境
内果树重点发展对象。1985年,市人民政府推广外地经验,倡导枣粮间作。1987年,
全市有枣树26.53万株,总产9.7万公斤。软枣 建国前分布广泛,产量较高。1935年,
全县总产10万公斤。进入60年代后,果品结构变化,软枣栽培量逐步下降,平原地区
渐被淘汰, 仅在山区零星栽植。花椒 明代嘉靖年间大量栽培。之后,一直是境内栽
培的主要干果树之一。以牛泉、圣井、高庄、颜庄、苗山、常庄、茶业口、腰关、上
游等乡镇为主要产地,其它乡镇亦有零星栽植。品种有大红袍、小椒子等。1960年前
后, 全县总产3.5万公斤左右。后因外销需要,栽培量大增。1971年,莱芜被列为山
东省花椒商品基地县。1987年,全市总产155.5万公斤,其中茶业口乡有4600亩、175
万株,总产3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