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作物密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314&run=13

小麦 历来平原多用单镢沟,少数用独腿耧耩"大扒垅",山丘多用宽行双腿耧耩"
二扒垅"。行距50—60厘米,播幅6—9 厘米。50年代初中期,平原推行双镢沟,山丘
采用旧式两腿耧耩挨垅、并垅和套耩,后期推广窄行两腿、三腿和四腿耧耩播并试行
机播。60年代初推行窄行(10厘米)中畦(1.38米)和小畦(72厘米),中后期多恢复沟种
和窄行耧耩播。70年代初中期进行种植改革,普及大、中、小畦播,行距12—15厘米,
多实行机播,后期为解决通风不良、倒伏减产等问题,高产田行距加宽到20厘米以上,
并适当减少播种量。80年代中期,示范推广精播高产栽培技术。1985年后,各类麦田
基本实现合理密植。 高产田一般畦宽2米左右,行距20—25厘米,每亩基本苗10—14
万株;中产田畦宽1—1.5米,行距15厘米左右,每亩基本苗l6——18万株;旱薄地畦宽
0.5米左右, 行距12—15厘米, 每亩基本苗15—17万株。玉米 历来种植密度较小。
1957年,高杆晚熟品种金皇后等,行距一般60厘米左右,株距45—50厘米,每亩1800
—2000株;中杆品种红骨头等行距50—5 5厘米,株距50厘米左右,每亩2200—2400株;
矮杆品种小粒红等,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40—50厘米,每亩2600——2800株。随着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品种的更换,玉米种植密度逐渐增大。70年代中期,一般中晚熟杂
交种丹玉6号、中单2号等每亩9800株左右;早熟品种鲁原单4号等,每亩3500株左右。
80年代中期,植株疏散型中晚熟品种丹玉13号等,每亩3000株左右; 紧凑型中晚熟品
种鲁玉2号、烟单14号等,每亩3500—4000株; 紧凑型早熟品种鲁玉5号等每亩4000—
5000株。地瓜 历来多为宽垅(80—90厘米) 稀植,每亩2000株左右。70年代初中期推
广小垅(60厘米)密植。1985年后,春地瓜一般每亩3000—3500株,夏地瓜每亩4000株
左右。 花生 50年代爬蔓和半站蔓等中晚熟品种每亩5000—6000墩。70年代中期密度
开始增大。1985年后,一般中熟品种花37、海花1号、半站蔓等,每亩6000—7000墩,
早熟品种白沙1016、 花28等, 每亩8000—10000墩。生姜 50年代,一般每亩4000—
5000墩。70年代中期后每亩6000—7000墩,一般行距45—48厘米,墩距15—18厘米。
大白菜 历来每亩1500——1600株。80年代初中期,每亩增加到1800—2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