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病虫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308&run=13

民国时期无专业测报机构,但因病虫危害重,农业主管部门比较重视病虫害信息
的传递,局部地区或邻县一经发现蝗灾,即训令防治。村与村之间往往鸣锣传讯,发
动农民驱蝗。1958年始,县农技站成为病虫害测报的专业机构,并在大下村和坡草洼
村建立情报主点、 副点,由农技站技术员兼管。但工作开展不经常。1961年7月,县
农技站在县麻场建立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点,配备诱蛾器等测报工具,固定1人专管。
此后, 病虫害测报点几经迁徙,1974年4月定点南铺大队,并改称病虫测报站,专职
人员增加2人。 自1970年始,进行群众性作物病虫测报组织建设。1977年全县共建起
大队病虫测报组864个, 其中公社重点病虫测报点15处,管理区病虫测报网点62处,
基层植保人员有5367人,初步形成县有站,公社、管区有网点,大队有组,生产队有
查虫员的群众性病虫测报体系。 测报对象,60~70年代初,主要是玉米螟、粟灰螟、
粘虫、 豆天蛾、大豆造桥虫、棉蚜等。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主要是地下虫、小
地老虎、粘虫、玉米螟、麦蚜、玉米蚜、小麦锈病、小麦黄矮病等。80年代中期,增
加经济作物和蔬菜主要病虫的测报。测报技术,70年代主要靠田间调查和诱蛾器、谷
草、杨树枝把诱集分析法。此后逐步使用黑光灯,专业病虫测报站配备养虫笼、高倍
生物显微镜、双筒实体解剖镜、烘干箱、培养箱、电冰箱和记数器等。测报方法主要
有诱集法、物候法、历期法、期距法、饲养法、田间调查法、有效积温法与对照法相
结合等。1979起,系统整理历史病虫测报资料,对玉米螟、粘虫等试行数理统计法。
预测到病虫害即用电话、有线广播、印发病虫情报等形式及时发出预报。80年代初期,
始用电码模式电报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病虫测报信息。1987年,共印发病虫测报情报
15期2000多份,电码模式电报12次,报告病虫发生动态30多种。测报准确率,60年代
为60—80%,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