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土壤耕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306&run=13

清本至民国时期,境内沿河少部分地区有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传统,
大部地区耕作粗放。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传统技术得到
较快改进和发展。 秋耕 历来多用木犁牛耕和大镢刨地,一般耕深10—15厘米。50年
代推行步犁铧犁牛耕,耕深15—18厘米。部分丰产田实行套耕和刨犁底办法,耕作层
加深到20—23厘米。1960年后,逐步使用机耕,耕深在20—25厘米。1976年,机耕面
积占麦田面积的61.4%。1980年后机耕面积每年均在80%以上。一般地块秋耕实行绞耕,
即从地段两边开始, 结束至中间。耕后耙3—4遍。冬耕 始于50年代末,多结合深翻
整平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进行。70年代中期,多用机耕与畜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耕
深相当于秋耕, 多随耕随耙,有的耕后不耙。每年冬耕面积约占冬闲地的50—70%。
春耕 历来多结合抗旱保墒进行。50年代常延至作物播种前进行。70年代实行"顶凌耕
地"、 适时早耕。80年代中期多在土壤解冻时先进行耙地保墒,"惊蛰"左右春耕。耕
深略浅于秋耕。一般地块,春耕用扶耕,即从地段中间开始,结束至两边。随耕随耙。
地瓜、 花生等用地,多在耕耙后及早扶垅保墒。灭茬 历来,夏田在夏播作物出苗后
灭茬,秋田先灭茬后耕刨。50年代始,部分地区夏田先灭茬后播种。麦田套种作物的,
多在麦收后于作物行间灭茬。70年代后,普遍实行麦收后立即用大镢深刨灭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