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作物结构与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291&run=13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蔬菜作物有90多种。农作物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
饲料作物等3大部门8类40多种。蔬菜作物有12类50多种,历来,粮食作物面积占作物
总面积的85—90%。1978年后,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种植面积有较大增加。
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有小麦、 大麦、玉米、谷子、高粱、稻谷、荞麦、黍、稷,
30年代种过薏苡。豆类作物有大豆、红小豆、绿豆、豇豆,70年代初种过豌豆、蚕豆。
薯类作物有甘薯、芋,20年代种过萨摩芋。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历来以小麦、谷
子、高粱、大豆为主。50年代后玉米、地瓜面积增加。70年代起,粮食作物基本由小
麦、玉米、地瓜构成。
其分布,小麦、玉米历来集中分布于牟汶、嬴汶河沿岸。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
改善,分布范围逐渐扩展,70年代初遍布各地。以两汶沿岸和长埠岭等丘陵为主要产
区, 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0%。地瓜,主要分布于山、丘旱作地,圣井、高庄、颜庄
等乡镇为主要产区。谷子、高粱、大豆历来分布广泛,60年代后平原地区逐渐减少。
70年代末,高粱、谷子仅在山、丘旱地零星种植。水稻主要在口镇、寨里、雪野、杨
庄、方下、大王庄等乡镇和城区小面积种植。
经济作物 纤维作物有棉花、大麻、迥麻、黄麻、红麻。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
蓖麻、 向日葵、油菜,70年中期种过油莎豆。糖料作物,60~80年代中期种过甜菜、
甜叶菊。其他有烟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花生、大麻为主,在农村经济
中占据重要地位。建国前夕至70年代初,棉花种植面积也较大,后逐渐减少。花生集
中于山区, 辛庄、铁车、苗山、见马、里辛、孝义等乡镇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大
麻主要分布于牟汶、嬴汶河沿岸平原。棉花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区。
绿肥及饲料作物 有苜蓿、 紫穗槐、草木樨、苕子、聚合草、水葫芦、田菁、沙
打旺等。零星分布于境内各地,种植面积很小。
蔬菜作物 白菜类有大白菜、 小白菜、油菜、苔菜、叶用芥菜等。甘蓝类有结球
甘蓝、球茎甘蓝、花椰菜等。直根类有大萝卜、四季萝卜、胡萝卜、蔓菁、根用芥菜
等。绿叶菜类有菠菜、芹菜、芫荽、莴苣、茼蒿、茴香、叶甜菜、觅菜、苦菜、霍香
等。葱、蒜类有葱、蒜、韭菜、圆葱等。薯芋类有马铃薯、山药、生姜、菊芋、草石
蚕等。瓜类有黄瓜、冬瓜、南瓜、西瓜、甜瓜、丝瓜、越瓜、瓠瓜、苦瓜等。茄果类
有番茄、茄子、辣椒等。豆类有芸豆、豆角、扁豆、青豆等。水生菜类有莲藕等。多
年生菜类有黄花菜、香椿等。食用菌类有平菇、香菇、草菇、木耳等。其分布,大白
菜、萝卜等前茬作物多为大麻,故范围基本与大麻同。生姜分布于有水浇条件的岗地
和排水较好的平原地,高庄、大王庄镇为生姜生产基地。大蒜、大葱多分布在牟汶、
嬴汶河两岸平原地区。方下、羊里、寨里、杨庄镇为大蒜集中产区,牛泉、方下两镇
为大葱集中产区。绿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城子坡、张家洼
等工矿近郊区。1978年后,和庄、常庄、圣井等部分山区种植旱作番茄等。#bcoc42&
2第二节 作物产量
清末至民国时期, 境内作物产量低而不稳。1919年,全县粮食总产5185100斗,
亩产5.9斗。 1935年,小麦、大麦总产1090305斗,亩产5斗;豆类总产981274.5斗,
亩产4.5斗; 谷子总产1986138斗,亩产7斗;黍总产9270斗,亩产5斗;玉米总产98110
斗, 亩产5斗;高粱总产780970斗,亩产7. 5斗。有记载的年份中,1936年粮食总产
和亩产最高。1938年后,战事频仍,作物产量降低。建国后,广大农民以极高的热情
精耕细作,垦荒造田,作物产量迅速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此后,受左倾错误影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作物产量下降。1961年与1956年相比,粮
食总产和亩产分别减少31%和23%,花生分别减少91·8%和24.4%,大麻分别减少61.9%
和43.6%,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作物产量又获得较大幅度增长。
1966年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受到抑制。进入70年代,农业生产条件显著
改善,作物产量直线增长。1978年后逐步进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开展科学种田,粮
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产量均有较大提高。
高产典型 冬小麦。 1952年,县农场1.95亩"泅水38"麦,采用双镢沟种植,亩产
457.5公斤。1975年,官厂大队科技队3.06亩"高38"麦亩产512.5公斤。1976年,李中
荣大队科技队2亩移栽"高38"麦亩产520公斤。玉米。1952年,县农场11亩"金皇后"春
玉米亩产468.5公斤。1956年,张高庄大队15亩"双跃80"夏玉米亩产572公斤。1982年,
魏王许大队211亩"鲁玉2号"夏玉米亩产597公斤,其中10.11亩高产田亩产658.5公斤。
1983年, 小下大队农民刘桂标1.7亩"鲁玉2号"夏玉米亩收株数3571株, 穗粒数平均
600.5粒,单株产量0.1975公斤,亩产705.275公斤。地瓜。1969年,毕家庄大队在沙
岭坡地栽培大墩"窝瓜下蛋"14墩,平均每墩鲜地瓜28公斤,其中最重的一墩为40.5公
斤。 1976年,下崮大队科技队2.3亩"丰收白"春地瓜,亩产鲜地瓜5275公斤。高粱。
1972年, 方下大队在红土岭种植春杂交高粱400亩, 亩产407.5公斤,其中32亩亩产
500公斤以上。 1973年, 陈盘龙大队移栽夏杂交高粱101亩, 亩产530公斤。花生。
1982年, 辛庄、苗山、牛泉、高庄公社的15个大队试行花生地膜覆盖17.52亩,平均
亩产荚果419.35公斤。大麻。1959年,县麻场80亩大麻平均亩产103.375公斤,其中2
亩丰产田亩产150公斤。 棉花。1953年,兰沟崖村亓信辰互助组3.06亩棉花平均亩产
籽棉163.875公斤。1974年,鹿毛埠大队种植139亩,亩产皮棉77.3公斤。蔬菜。1959
年,冶庄大队大白菜114亩,亩产0.75万公斤。其中,2亩丰产田亩产1.25万公斤。是
年,茂盛堂大队的8亩大葱,亩产鲜葱0.6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