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民地方部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200&run=13

1937年9月, 中共莱芜县委在抗日游击队基础上组建地方部队,开创境内地方人
民部队历史。
莱芜第一独立营 1938年8月,边逢甲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回到莱芜,向中共
莱芜县委传达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建立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的指示,县委随即在各地发动。
10月17日,边逢甲带领雪野等村的20多人,连同鲁西、牛泉、汉南一带部分人员和跟
随县委活动的20多人,集结于八里沟村,成立莱芜第一独立营,魏春肪任营长,边逢
甲任政治委员,雷子敬(后叛变) 任副营长,吕剑光任政治处主任,刘伯诚(一说王耐
成) 任供给处主任兼募给队长。年底,发展到3个连,200余人。先后向主力部队输送
兵员3批300余人。1939年4月,与第二独立营合并编为泰山特委大队(即四支队第一大
队)第一中队。
莱芜第二独立营 1938年9月,第六区青年抗日救国团成立后,动员群众献枪、借
枪, 收缴国民党军溃逃散兵的武器,翌年1月初,建立起20余人的武装,中共莱芜县
委授予第二独立营番号,刘秀轩任营长,宋胜协理军事,刘向一任政治主任,张雷英
协理政治, 李聘三负责后勤。2月,发展到60余人、50多支枪,编为两个连。军需十
分困难, 但在中共连队支部领导和共产党员模范带动下,指战员唱着"吃的是煎饼,
铺的是干草,同志们辛苦了……"的歌曲,坚持斗争。4月,与第一独立营合并编入泰
山特委大队第一中队。
莱芜第三独立营 1938年冬,中共莱芜县委派张耀辉等人在第三区发动抗日武装,
成立第三独立营,张耀辉任营长,秦化龙任政治教导员,元伟、元星肪分任供给处正、
副主任。1939年夏,在圣井村与四区青年中队合并,编为泰山特委大队第四中队。
耿在田独立营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 1938年11月,林马庄寨
主耿在田在御驾泉一带招募400余人成立抗日独立营并任营长。 翌年,被八路军山东
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改编为特务大队。
莱羌县大队 1939年10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四区队改称莱芜县大队,
归地方武装建制,谭克平兼任大队长。年底,郝昆等在九区一带成立的泰莱独立营、
元春亭在北部成立的章莱中队编入,共辖3个中队,300余人。1941年初升级,编入山
东纵队第四支队。
区中队 1938年5月,第六区区申队成立。9月,第十区区中队成立。翌年上半年,
第二、三、四、八、九区区中队成立。下半年,第一、五区区中队成立。1940年7月,
第七区区中队成立。全县10个区中队共543人,另有乡分队近900人。1941年,莱芜划
为3个县 后,各区相继成立区中队,共700人左右。莱芜(北)县独立营1941年5月成立。
1943年初改称县大队。1945年8月升级,编入鲁中军区部队。9月重建,改称独立营。
营长(大队长)、教导员(政治委员)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副营长(副大队长)先
后由曲凯庆、苏恒太、李兆亭、张心纯担任,副教导员(副政治委员)先后由周美光、
肖杰、张建农担任。博莱(莱东) 县独立营1942年12月成立。1944年7月,改称莱东县
独立营,营长、教导员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副营长先后由刘彩芹、邯振民、
梁东三担任,副教导员先后由于松山、韩敏担任。莱甫(新甫)县大队1941年5月成立。
9月, 改称新甫县大队。大队长高盘石,政治委员由县委书记兼任,副政治委员先后
由尹子信、 李翰英担任。1944年7月,与新西独立营合编为新泰县独立营。莱芜县独
立团1945年10月,莱芜县恢复原建制后,成立独立营,营长、教导员分别由县长、县
委副书记兼任,副营长张心纯,副政治委员肖杰。翌年,扩编为独立团,团长、政治
委员分别由县长、县委书记兼任,副团长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郭中兴兼任,参谋主任
张心纯, 政治处主任先后由英宜之、张心纯、张曙担任。1948年3月,升调鲁中军区
部队。中国人民武装神察部队莱芜中队始建于1938年,称县公安队、政卫队,初期20
余人。1945年发展到70余人。1951年缩编为30人,受泰安地区公安大队和县公安局双
重领导。1955年8月1日,改称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1961年11月,转为现役军
人待遇。 1966年4月改称县武装中队,隶属于县人武部。1976年改称武装警察中队,
复归县公安局领导。1982年12月,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泰安支队莱芜中队,定
编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