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2&run=13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径117。19'04"一117。58,05",北纬36。
01, 54"一36。33'10"。北临章丘县,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新泰市,
西临泰安市郊区。 横距最大58公里,纵距最大56公里,总面积2096.47平方公里。整
个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群山透迄,中部为低缓
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北、东、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倾斜。海
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有28个乡镇(办事处),1005个行政村(1187个自
然村)。总人口1074027人,其中农业人口919650人,非农业人口154377人。汉族占总
人口的99.7%,其他民族有回、满、蒙古、朝鲜、壮、彝、白、布依族。
(一)
据考古发现,早在大波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有文字可考的历
史起自周代,今境域时为齐国的赢邑、平州邑及牟国辖地。汉初置莱芜县于原山以北,
县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区城子庄。此后,或撤或置,或析或合,直到公元831年(唐大和
五年)复置莱芜县始得固定,但境域逐步向西部和南部迁移。金代,县治迁至今莱城。
此后,境域基本稳定。1941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
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蒙阴、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分为莱芜(北)、莱东(博莱)、
莱南(新甫) 三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县改
设为省辖县级市。
境内自然历史悠久,山地众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6.9%,平原占13.1%。
全境有山头2919个, 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南部有莲花山、大堡顶、新甫山,西北
部有三平山、 香山。有河沟395条,分属坟河、淄河两大水系。波河水系有牟汉、
赢汉两条支流, 向西汇入大波河,淄河由西向东流入淄博市境。大陆度为65.9片,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末夏初多偏南风,夏季多雷雨和偏北风,冬季亦多偏北
风。四季分明;多年平均,年光照时数2629.2小时,光照率59%:气温11.03.09C,降水
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
全境有土地314.4万亩, 已利用233.93万亩,其中耕地86.29万亩。地表水年径
流量5.59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1.83亿立方米,属碳酸盐类型,矿化度较低) 地
下水年可采量3.22亿立方米, 以重碳酸盐类型为主,循环条件较好,径流畅通,溶
滤作用较强,化学类型简单,矿化度低。矿藏资源以煤和铁矿石为著,煤炭探明储量
3.92亿吨, 另有深部煤区储量约7043亿吨,品种以气、肥煤为主,少为瘦煤,质量
较好。 铁矿石探明储量4.75亿吨,占全省的32.5%,其中地表矿占全省总量的90%以
上。矿石平均品位50%,其中富矿高达60%,具有易选,回收率高,冶炼性能好,伴生
铜、钻、锰及其它多种元素等特点,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其他矿藏资源: 磷矿储
量约800万吨; 铜矿储量约40万吨;花岗岩、河砂、石灰岩等储量十分丰富,早已大量
开采,其中当地特产黑色大理石质地优良,为建筑装饰珍品; 石英石、燕子石等亦有
一定储量。生物除人工饲养、栽培者外,天然资源亦较丰富,野生动物有狼、兔、黄
融、 狐狸等十余种,有益昆虫有3纲9目26科118种。尤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
品种繁多,蕴藏量大。1984年普查,种类有342个,储量约1.86万吨; 全国重点普查
的360个种类中,境内即有155个。景观资源除历史景点龙潭星现、暮山柯烂、苍峡雷
鸣、仙人遗迹、宫山夕照等仍有观赏价值外,新辟景点雪野水库、云台山和尚洞等均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二)
在持续久远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境内经济和各项文化事业发
展十分缓慢。但是,众多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人和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毅
力和创造精神。他们的劳动创造,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秦代,境内已兴
起"采冶之务",是国内冶炼业较早的地区之一。汉代,冶炼业获得长足发展,在国内
占据重要地位。北宋时,莱芜号称"冶户三千",已成为与江苏利国齐名的全国冶铁中
心。元代也曾一度大兴冶炼。冶炼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挥
了较大的作用。明初,冶炼业停歇,工匠和居民大量外流。此后,莱芜的政治、经济
地位下降,再加上战事频仍,灾荒严重,经济发展受到更大限制。清代后期,社会矛
盾日趋尖锐,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群众更加苦不堪言。这一时期,为了反
抗清廷的黑暗统治,捻军等农民起义队伍多次在境内同清兵作战,清政权也加紧对人
民进行盘剥和镇压。 由于屡遭战火洗劫,民众财产损失殆尽,遇有大灾,便难以维持生
计。光绪年间,因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流行,竟然"死者忱藉",有万余家庭逃往山西、
陕西、江苏等有的整村外迁。
民国初年,境内以采煤、制铁、缓丝布为主的民族工业一度兴起,农业也获得振
兴,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有了较大提高。随着军阀混战,兵爽匪患接锺而至,刚刚兴
起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许多土地弃耕,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饱尝匪患之苦: 灵
遭涂炭,无端被杀害者难以尽数。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者推行烧光、抢光、光
的"三光"政策,致使田园荒芜,百业萧条,民众苦难雪上加霜。1942年,抗日战争进
入空前残酷阶段,日伪军频繁"扫荡",再加上大早和虫灾,几乎颗粒无收,翌年春季
断炊者十有八九,贫苦农民多以野菜、树叶、树皮、草根、玉米核、作物秸杆甚至滑
石粉、观音土等充饥,又遇瘟疫流行,全县病死、饿死80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国
民党军队多次向境内发动进攻,各种反动势力纠合一起,向人民群众进行"反攻倒算",
工、 农、 商等百业再遭破坏,致使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遭受挫折,出现严重困难。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只有70575吨,亩产150.25公斤; 农业总产值3638万元;农村社
会总产值6548万元;工业总产值31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40万元。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的同时,完成了
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
民群众迸发出发展生产的巨大热情。工商业也随之恢复和发展。至1952年,全县工农
业总产值达到550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1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350万元,
分别1949年增长39.16%、55.03%和43.61;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
1952年起,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按照中共中央制定的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执行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牢固地建立起来。虽然在这一工作中出现过要求过急、简单
化等缺点和偏差,但是,这个划时代的转变,使生产力获得大解放,促进了经济和各
项事业的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52年增长33.03%, 11.31片和71.7%。全县初步形成以全民所
有制工业为骨干、以集体所有制工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工农业的
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
年计划开始实施。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境内各项建设事业开始忽视经济规律,盲
目追求高速度,相继开展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再加上
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畸形发展,
大起大落。 3个年份与195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分别下降13.27%、28.57%和32.01%,
粮食总产量分别下降 13.37%、 30.53%和35.18%。人民生活水平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
点。
1962年起,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有关农业、工业、商业
若干政策的指导下,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65年,
工农业总产值、 粮食总产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比1957年增长68.93片、34.26%
和78.17%。其间,莱芜被列为以备战为主旨的"小三线"建设范围,一批隶属地区、省、
中央的工业企业在境内兴建,工业生产突飞猛进,1965年的工业产值,已是1957年的
5.61倍。
1966年开始并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和损失,已经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新秩序被打乱。这一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
长速度为10%, 其中农业产值为5%。在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是由于广
大干部群众共同艰苦奋斗,自觉抵制了左倾错误对生产和建设的干扰,同时也由于国
家对"小三线"建设的大量投资。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县人民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事业。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
别比1976年增长25.47%和17.73%,粮食总产量达到309405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此后,
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在这
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境内农业战线率先调整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发展商品经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由农业战线推向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条战线。
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1987年,全市
社会总产值达到908578万元,其中市属部分为12728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00758万元,
其中市属部分为66748万元; 国民收入84956万元,其中市属部分为58359万元;工业总
产值99365万元,其中市属部分为54029万元;农业总产值310667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946.84元;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0元、602元。农业方面,
粮食总产量41.667万吨,干茧总产量444吨,果品总产量3.48万吨,生猪存养量33.55
万头,农机总动力28.73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62.4万亩,化肥施用量(混合量)93796
吨, 农村用电量1.26亿千瓦时。工业方面,有工业企业10053家,按所有制性质分,
全民所有制44家,集体所有制2415家,个体所有制7594家;按类型 轻工业7092家,重
工业9961家; 按隶属关系分,地(市)以上属的有莱芜钢铁总厂、张家洼矿山公司、莱
芜发电厂、 莱芜硫酸厂等10家, 市直属的96家, 乡镇属的192家,村及村以下属的
9755家。原煤产量265.8万吨; 铁矿石产量164.79万吨,占全省的54.47%;生铁产量62
万吨,钢产量31.4万吨; 发电量23.53亿度;机制纸、棉布、服装产量分别为8943吨、
496万米、 65万件。至此,已有12个企业的15种产品获得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交通
运输业,完成公路货运量144.38万吨,周转量4640.1万吨,客运周转量9743.5万人公
里。邮电通讯业拥有9000门自动交换机1部、话机7991部,邮路总长434公里,全年完
成业务总量905万元。商业服务业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137万元,外贸出口商品收
购总值9858万元。 储蓄余额达到44478万元。教育事业,有小学910处、中等学校234
处,在校学生904993人; 自1961年以来,已分别向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
4072人和6179人。科技事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13人,已有19项和58项科技成果
分别获得山东省、 泰安市科技进步奖,推广乡技术130余项。文化事业,有文化馆站
29图书馆、档案馆、广播电台、电视台、卢各1处,电影放映单位184个。医药卫生业,
有医疗卫生机构101处,农村卫生室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4011人,床位2张。人口自
然增长率11.36%。,低于全省田水平。
(三)
莱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富亏国主义精神。他们忠于祖国,坚贞不屈,强
斗争,为保卫国家,为争取阶级和民形解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唐朝末年,农巨义军
首领黄巢率军在境内西北部驻扎,兰民众群起响应。1639年(明崇帧十二年),忍封建
压迫的四乡农民聚义于香山,竖走抗的大旗,与官府对抗。1853年(清咸芋年),下水
河村具有进步思想的秀才于日恭应太平天国起义, 率众聚义于大舟山,以崇山峻岭作掩
护,数次打败清廷武装的进] 1915年(民国四年),为反抗当局借清丈土横征暴敛的行
径,四乡农民手持棍棒、草聚集于口镇,砸毁了县知事的官轿,捣毁劣绅的店铺,弓
1起当局和社会的极大震动,称为"草把子事件"。农民的零星反抗斗争是不胜枚举。
1926年,莱芜第一个中共基层支部在芹村建立。后又建立了县委。年轻的党组在
斗争中锻炼成长,领导人民展开错综复的对敌斗争。初期,利用各种形式发动群反对
贪官污吏, 0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火壮大了队伍,战胜了叛徒的出卖与破坏。后,
通过建立组织,发展党员,打入敌人部等各种手段,逐渐取得了对敌斗争的领权。人
民群众也在斗争中认识了党,他们党的周围团结起来,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与
莱芜地处泰沂山区北部要冲,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
战争时期,为了控制这块战略要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
死搏斗。 发生在这里的,有威震敌胆的杨家横战斗,也有186名抗日勇士血洒疆场的
吉山战斗。 这一时期,莱芜人民共有2.5万余人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2200余
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其中有深受人们爱戴的党和军队领导人刘仲莹、鹿省三、毕指
南、曲凯庆、郑觉民、甄磊,也有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战士刘俊林、杨桂芳、吴道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刚刚走出炮火硝烟的莱芜人民,一面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运动,一面抓紧备战,应对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在土改中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
立志"反蒋保田",积极参军参战,全县有6846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居鲁中各县之冠。
1947年2月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申共莱芜县委和县民主政府以"砸锅卖铁也要打好这
一仗"为行动口号, 领导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战争,全县共出动担架5000多副、手
推车8000多辆、小挑2万多副、民工4.7万人从事战地运输,8000多人为部队当向导,
武工队和民兵捕捉散兵6000余人,战后受到鲁中区行政公署嘉奖。此役,歼灭国民党
军6万余人,使解放军掌握了山东战场主动权。尔后,干部群众以"人不解甲,马不卸
鞍"的精神, 又多次组织民工队,支援充州、济南、淮海等战役,为夺取全国胜利作
出了重要贡献。整个解放战争中,全县有12.5万余人参加支前,10215人参加人民解
放军,李学玉、彭秀英、吴会梅等2500余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莱芜人民一面从事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
面响应党的号召, 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斗争中。至1987年,累计有29242人参加人民解
放军。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自卫反击、保卫边疆和海防的战斗中,始终都有菜芜
优秀儿女的身影。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所有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
安居乐业而以身殉职的人们,所有为正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都将永垂青史!(四)
莱芜人杰地灵,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出许许多多政治、军事、思想、文学、
史学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元代,文仕有董克忠,至元年间任监察御史,独立敢言。武
仕有刘璃,世祖时拜镇国将军都元帅,义勇有为,不避权势; 杨保,文武兼资,以功
授副元帅职。 明代,文仕高朗为境内第一名进士,永乐年间任监察御史。吴来朝"生
平取法圣贤, 孜孜好学,不慕显贵"。由岁贡选任山西河间县知县,时遇该县土田荒
芜,来朝便《出资购茅棘",引导农民垦荒,并"教民耕,给以牛种。岁余,一县皆化
为良田。 又令夫人教人纺织。由是户口繁盛,甲于他县"。其子吴鸿沫、吴鸿功及孙
吴韩,皆因学成名,考中进士,一任工部主事,一任吏科给事中,一任陕西按察使,
被誉为"二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其孙吴曙、吴阵系举人)。元诗教、朱童蒙、元之
伟皆为进士,均在朝廷供过职。武仕有魏均祥、魏得,分别任云南、西安前(后)卫指
挥武略将军;李果,弘治年间授都督挂征朔将军印守辽东,"智勇过人,为一代名将",
其子李勋拜骡骑将军,20岁袭父爵,前后皆有战功。医术有朱包蒙,熟读《内经》、
《素间》,具"视病立决生死"之术,被列为全国名医。清代,文仕有张四教、许汝盛、
潘绍烈、吕宪瑞、架少海、王镶、张梅亭等,皆为进士,均在朝廷供过职; 武仕有张
安,顺治年间浩授明威将军。民国时期,元因培为早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被推选
为广州非常国会护法议员,参与签名并起草《声讨陈炯明宣言》,后被选为第一届国
会众议院议员、山东省宪政促进会会长。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吕若佩、刘仲莹、鹿省三、黄仲华等有识之士首先接受了马
列主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领导革命斗争。在党的教导和时代的熏陶下,无数革
命先锋战士迅速成长,他们勇立潮头,搏风击浪,成为新时代的英才。担任部、省、
军级以上职务的有王子仪、王醒、张兆万、王裕民、刘子正、刘众前、边春光、吴冶
山、张伯祥、魏佑铸、李春亭、元谦斋、王俊杰、董学林、王俊彬等150余人;任地、
师级职务的有300余人, 县、团级职务的4000余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成为
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申坚。在普通革命者、劳动者申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李顺章、时春
美,民兵英雄李念林,雷锋式的好战士王光学、元振海,钢铁战士孙守功,反劫机英
雄杨继海等英雄模范人物。 文化艺术界有全国著名散文作家吴伯萧, 一生留下作品
200余篇。 还有杂技艺人李建业,诗人吕剑,医学造诣颇深的吕惹增,音乐家丁鸣,
学者王硫铃、李硕之,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等。他们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莱芜
人民的优秀代表。还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
籍在莱芜工作的干部、职工,也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洒下了热血和汗水,也为莱芜
历史增添了光彩,他们同样受到人们的崇敬且
现实是历史的明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坚定不移地沿着党所指
引的方向前进,就能无往而不胜。已经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巨
大成就的莱寿人民,将在中共十三大精神指引下,更加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用辛勤
劳动和聪明才智,把莱芜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