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境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11&run=13

自商、周始迄于金代,今莱芜境内有牟、赢、平州、莱芜,或置或撤,或分或合,
境域所辖无从考稽。汉初,境域在今淄川区东南部及今莱芜东北部常庄、和庄一带,
今莱芜其它地区属牟、赢、平州(梁父)所辖。三国、两晋,沿袭未变,直到南朝、后
魏、北齐。隋代撤销莱芜建置后,今境除为牟、赢、梁父所辖外,有部分地区划归贝
丘(今淄川) 、博城(今泰安市郊区)。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复置莱芜县,后并入乾封
县,直到827年(唐大和元年) 复置莱芜。此时,赢、牟已先后撤销,莱芜治所迁至今
文字现村,较之建置初期己南移许多,辖区也自然向今莱芜扩展。金代,治所迁至今
址,辖区扩大,而且基本稳定下来。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桃花泉庄、崔家庄、牛
角庄、胡老公庄、阎家峪庄、乐破庄、樵岭前庄等划归新置的博山县。辛亥革命后,
境域未变。抗日战争时期将莱芜划为三县。莱芜县(亦称莱北县)辖泰莱公路以北、章
莱公路以西及东侧部分地区。1945年恢复原建制,西石马、响泉、上下焦峪、田庄、
卢家台划归博山县;张家寨子、刘家寨子、郑家寨子划归泰安县。1955年3月,将淄川
县的东西、珠宝、龙门、桃花、清泉、峪林、黑峪乡和博山县的樵岭前、桃花泉乡及
响泉村划入。同年8月,各归回原县。此后境域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