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b&A=5&rec=223&run=13

【概况】 五莲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辖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五莲山旅游风景区、12个乡镇(街道),15个社区、538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15828人。2014年,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奖、全省法治创建先进县、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县、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综合 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200.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95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2.69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6.68亿元,同比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689元,比2013年增加3874元,同比增长9.6%。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0.5:61.2:28.3。
农林牧渔业 201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35.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全年农作物产量良好,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8.2万亩,总产量21.75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6万亩,其中黄烟播种面积2.6万亩,总产量0.43万吨;花生播种面积21.3万亩,总产量5.78万吨;蔬菜瓜类播种面积6.9万亩,总产量25.4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3万亩,总产量0.17万吨;药材面积1.2万亩;水果总产量4.53万吨,比上年增加0.8万吨,增长17.8%。设施农业个数1.03万个,设施占地面积2.17万亩,其中当年新建758个。林木绿化率达到55.3%。畜牧业稳定发展,年底生猪存栏 34.95万头;牛存栏2.6万头;羊存栏20万只;家禽存栏290.4万只;禽蛋产量1.41万吨;肉类总产量4.7万吨;蚕茧产量402吨。586项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8亿元,龙潭沟水库开始蓄水。
工业和建筑业 2014年,全县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立足膨胀规模、壮大实力,全力加快工业振兴”战略,工业调整振兴取得新进展。全县1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82.2亿元、增加值9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73.5亿元、利税25.7亿元,分别增长14.5%、13%、13.1%和13.5%。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0.3亿元,增长7%,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新上和技改项目91项,完成投资42.2亿元;新成立4家企业集团,总数达到10家;34家小微企业申报晋升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骨干企业群体不断扩大,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73家和5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22个行业中实现增长的有20个行业(161家企业)。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包含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矿山石材建材业(包含石材、水泥)、橡胶塑料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包含农副食品加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4.9亿元、利税22.8亿元、利润1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4%、13.8%、16.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8%、88.7%、91.7%,有力拉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增长。电力供销形势稳定,全社会售电量13.3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大工业用电量9.05亿千瓦时,一般工商业2.38亿千瓦时。建筑业持续发展,25家资质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1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41.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6.28%和25.67%。
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在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五莲县着眼于调结构,稳增长,提效益,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建设项目明显增加,二产比例明显上升。全县共有在建投资项目41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1个。三次产业项目个数分别为46个、195个和171个。农业投资出现了彩色苗木基地、林果家庭农场、生态水果采摘园等新型项目。投资三次产业比例为7.12、59.12和33.86,一、二产业分别上升了2.02和5.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7.9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发展趋势良好,工业投资完成76.28亿元,同比增长13.53%。其中制造业完成61.26亿元,同比增长38.35%。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轻纺工业和其他工业分别占工业投资总额的7.4%、13.59%、45.88%、8.12%和25.01%。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完成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电力、自来水、卫生设施等)投资22.81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比重18.95%。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13.57亿元;电力、热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5.4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3.76亿元;58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3亿元。
国内外贸易 201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5.3亿元,增长22.7%;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42亿元,增长7.8%。2014年,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8.92亿美元,同比增长87.3%。其中出口2.44亿美元,增长8.9%,进口6.4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8%,实际利用外资69.1万美元。
交通 邮政电信 旅游 2014年,全县公路客运量128.97万人,货运量552万吨,公路旅客周转量0.6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5.8亿吨公里;公共交通运营车辆47辆,运营线路网83.5公里,公共交通客运总量300万人次;出租运营车辆131辆,出租汽车客运总量470.7万人次。年末拥有汽车111921辆,其中个人汽车70446辆,比去年增加7275辆。 邮政电信稳步发展,全县邮政业务总量2100万元,订阅报刊627.1万份。全县共有通信用户43.5万户,业务总量15972万元,固定电话用户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7.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4.8万户。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92.45万人,其中境外游客6500人;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8.6亿元,外汇收入100万美元。
财政、金融、保险 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567万元,同比增长2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保障能力加强,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2933万元,同比增长7.1%。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支出增长较大,分别是44259万元、22061万元、25418万元、55865万元。全年国税总收入63558万元,同比增长12.6%;地税完成收入87375万元,同比增长15.7%。金融业稳健运行,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同比增长10.6%;居民储蓄余额130.9亿元,比年初增加18.1亿元,同比增长16.03%;各项贷款余额133.5亿元,比年初增加22.5亿元,同比增长20.23%。存贷比69.69%。保险事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0617.8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6671.7万元,人寿保险收入3946.2万元;保险业务支出4696.3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支出2497.3万元,人寿保险支出2199万元。赔付率44.23%。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58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3亿元。新建、改造浙江路南段、育才路东段等城市道路26条;高标准推进城东新片区规划编制,完成文化路、济南路等5条道路东延,县城东拓框架初步拉开;城南汽贸城四横一纵路网建成通车;第三污水处理厂进水调试。人民公园北裸露地面绿化等城市绿化工程完工,新增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年末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35%,比上年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县城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面积19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16万人,人口密度761人/平方公里;城区年供水量1042.35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78.81升,用水普及率99.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2平方米;天燃气年供气总量52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420.45吨,燃气普及率99.08%;集中供热面积22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6.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科教文卫体 2014年,全县取得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41项,申请专利232项,授权137项,实施70项。举办科技下乡活动1223次,科技推广项目81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8期,科技培训15210人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73处,其中:高中2处,初中14处,小学65处,职业学校2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幼儿园77处。共有在校学生69132人,其中:高中8920人、初中14428人、小学27434人、职业学校5090人、特殊学校165人、幼儿园13095人,毕业15226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有图书馆1处,藏书19万册;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3个频道,日播出54小时;电影院1个,座位316个;全年放电影7500场,观众达到23万人次,丰富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应急能力不断增强,全县人民健康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机构124个,拥有床位1996张,卫生技术人员1678人,门急诊73.9万人次。社区及村级卫生室587个,乡村医生697人,诊疗416.6万人次。
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0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比上年增长12.1%。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再就业626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15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受益人口33.5万多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42672人,当年收缴养老保险金30339万元;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70300人,征缴保费4840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1435人,当年筹集基本医疗金14925万元;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82635人,参合率100%,全年筹集资金15314.4万元,报销14010.7万元,受益193298人次。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2个,总床位11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70%;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个,收养71人;社会福利企业2个,安置残疾人员32名;全年福利彩票发行额4208万元;全县低保户10921户,发放低保金3281万元。人口保持低速增长,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年末户籍总人口515828人,非农业人口17346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24‰,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2.95‰,合法生育率达到94.95%。

【乡镇(街道)概况】 街头镇 位于五莲县南部,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72个行政村,1.8万户,总人口5.6万人。全镇下设116个党支部,党员4024名,其中农村党支部77个,农村党员3192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9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0元,比上年增长25%和20%。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重点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省级文明镇、省级示范镇、中国花岗岩之乡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费守平,镇长孙树海。
潮河镇 位于五莲县东南部,总面积97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41个行政村,10488户,总人口3.5万人。全镇下设50个党支部,党员2066名,其中农村党支部46个,农村党员1843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24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0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重点镇、省级文明镇、省级生态镇、全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解植国,镇长李新建。
许孟镇 位于五莲县东北部,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60个行政村,58884户,总人口6.2万人。全镇下设87个党支部,3536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65个,农村党员3124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18元,比上年增长2.4%和11%。先后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西葫芦)、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学关爱和谐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管仁涛,镇长张善国。
叩官镇 位于五莲县东部,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35个行政村,8862户,总人口2.5万人。全镇下设61个党支部,党员1912名,其中农村党支部43个,农村党员1585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68.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0元,比上年增长10%和13%。先后被授予省级旅游强镇、省级旅游景观名镇、好客山东最美村镇、全市镇域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平安日照”建设先进乡镇、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何茂东,镇长孙磊。
洪凝街道 位于五莲县中部,为五莲县城关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72个行政村(居委会),2.6万户,总人口8.1万人。街道下设党支部123个,党员4719人,其中农村党员3641人。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62元,比上年增长13.4%和15 %。先后被授予全市镇域经济发展进步乡镇(街道)、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全市消防工作先进乡镇(街道)、全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石京磊,办事处主任刘兆玉。
高泽镇 位于五莲县北部,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40个行政村,1.19万户,总人口3.44万人。全镇下设83个党支部,2823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54个,农村党员2105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9元,比上年增长6.8%和10%。先后被授予全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突出贡献单位、全县2014年度地方税收保障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全县2014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优良单位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崔祥华,镇长代梅芳。
松柏镇 位于五莲县东部,总面积70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 24个行政村, 5211户,总人口1.6万人。全镇下设党支部41个,党员 1153 名。其中农村党支部31个,党员963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5元,比上年增长10%和10%。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王辉,镇长张作华。
户部乡 户部乡位于五莲县东北部,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7个行政村,6071户,总人口1.91万人。全乡下设50个党支部,1498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38个,党员1235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75.3元,同比增长17%和7%。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乡镇、山东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山东省大樱桃名乡、全省科学关爱和谐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陆德志,乡长王中杰。
于里镇 位于五莲县西部,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61个行政村,1.3万户,总人口4.5万人。全镇下设99个党支部,党员2741名,其中农村党支部64个,农村党员2105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4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市级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日照市国土资源执法模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许京建,镇长冯展宁。
汪湖镇 位于五莲县西北部,总面积83.8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8650户,总人口2.6万人。全镇下设64个党支部,1626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45个,农村党员1503名。2014年,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88元,比上年增长13%和10%。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十佳苗木乡镇、日照市第三届政务服务工作创新乡镇组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林桂荣,镇长刘斌。
石场乡 位于五莲县西南部,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0个行政村,6636户,总人口2.1万人。全乡共下设50个党支部, 1392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 34个,农村党员1164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61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9857元。先后被授予市级文明村镇、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柳春海,乡长郭建利。
中至镇 位于五莲县中西部,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32个行政村,9670户,总人口2.7万人。全镇下设61个党支部,1675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36个,农村党员1376名。2014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6元,比上年增长10%。被授予全县群众满意奖等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王光湘,镇长周绪堂。

【五莲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2014年2月,五莲县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信用五莲”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就是把全县10万户农户纳入信息采集和评价范畴,为信用等级高的农户提供优惠信贷支持。为此,五莲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共采集农户信用档案85939户,覆盖全县632个行政村,并在所有农村分三个层次建设了600余家“金融惠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五莲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全县农户、社区居民的信用意识显著提高。2014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91.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33.5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89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幅17.62%,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五莲县先后获评全省金融生态建设模范奖、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

【五莲县建立综合性群众服务中心】 2014年,五莲县针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办事难的问题,精准“定向”整改,投资近400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综合性县级群众服务中心。五莲县群众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种渠道反馈的社情民意、群众诉求,进行汇总梳理,按照“集中受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统一监管”的模式,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服务中心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主要整合党政服务资源服务民生,第二期、三期主要整合社会服务、市场服务资源。已完成一期建设,主要包括开设7900000热线大厅、中心网站、现场接待大厅、法律服务中心、信访大厅5个服务大厅和社情民意综合研判中心。服务中心通过现场、电话、短信、网站、微信5种方式,坚持24小时一口受理各类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组建以来,整合了全县12处乡镇(街道)、70多个部门的民生资源,先后受理、交办群众诉求500余件,办结率84.2%,群众满意率达到97%,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多跑腿、求助无门路”的难题。

【五莲县龙潭沟水库建成蓄水】 2014年8月,历时2年多,总投资2.69亿元的五莲县龙潭沟水库建设完成了69米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并通过省水利厅下闸蓄水验收。水库位于五莲县东南部,潮白河上游,设计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总库容107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00万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灌溉、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型水库,也是山东省近十年来新建的唯一一座中型以上水库。龙潭沟水库的建成,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下游防洪减灾能力,保护下游79个行政村、7万口人的安全,而且能够改善五莲东部区域农田灌溉面积1.64万亩,保障3.6万人的饮水安全。同时,水库可形成513亩水面,为五莲山风景区增加特色鲜明的“水”元素,提升景区档次,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