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论 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b&A=2&rec=187&run=13

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以莒县为例

莒县一中 张继锋 马秀红

内容摘要:县域经济发展要依据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莒县经济发展的
方向就是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乡镇企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被
当地吸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层次单元,它既不同于宏观经济,又与微观经济有所差
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们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确立一种
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当地经济发展切实有效,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具体体
现。

莒县是一个拥有110万人口, 农村人口占90%的农业大县,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就是
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这一点又适逢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收问
题,突出要把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莒县经济发展要以
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为依据,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如何落实文件精神,使其经济得到快
速、稳定的发展,这与确立一种合适的发展模式关系重大。

已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给我们一些经验和启示。就全国范围而言,卓有成效的就有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这些是农村工业化的典型,它们分别代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
阶段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当然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样本。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依据当地
实际,形成当地经济发展方向。苏南一般指在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等市所辖地区。这
里为我国江南水乡,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所以它的
经济发展特点就是:通过集体投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产业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当然由于受到大城市现代工业的影响,
其产业类型现已转型为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温州模式产生在我国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这里农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每个农村劳动
力平均拥有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要想再从土地上做出大文章,发展当地经济的路子,
就有些行不通。但是这里商业意识强,当地人的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传承历史悠久
的经商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的结合,让温州的经济发展形成以个体、私营经济形式为主。
家庭、联产企业是当地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主要方式,主导产业以日用小商品为主,同一类
产品或同一行业又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因与苏南地区不同,温州接受现代
大工业的影响较小,所以只能以家庭手工、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小商
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起来的一种外向型乡镇企业, 促进了当地非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即为
“珠江三角洲模式”。这里邻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许多地方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受惠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这里积极引进外资,开拓国际市
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其经营形式以集体经营为主,又结合发展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等多种
形式的联营。其产业类型先是劳动密集型,如服装、食品、玩具、电器装配等,后又转型为
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各地区虽然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背景不同,发展
也有明显的差异,但都不外乎是遵照当地现实,因地制宜,发挥各自地区优势,适合当地经
济发展的模式。 莒县地处沂蒙山区东部, 面积1952.4平方千米, 人口110万,非农业人口
2002年为9.86万,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县内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四季
分明,寒暑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2.60C,年降水量为873毫米。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26条,
青峰岭、 仕阳、峤山水库总蓄水量达4亿立方米,满足生产生活用水。沐河纵贯南北,冲积
形成沐河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莒县小麦、水稻的主要产区。种植业历史
悠久,并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早在春秋时代,这里就建有莒国。莒国文化源远流长,历
经几千年的洗礼,至今愈加灿烂辉煌,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现如今,县内经济作物的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为4:6。花生、桑蚕、黄烟、茶叶在本
县种植经验丰富, 品质优良。桑蚕质量连续5年在全省夺冠,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桑蚕生产基
地;年产优质黄烟1.3万吨,是山东省黄烟重要产区之一;年产优质苹果15万吨;板栗、桃、
柿、杏等干鲜水果产量了也较大,是全国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生猪、肉食兔等重要生
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产有38种,石灰石、大理石、页岩粘土非金属矿产资源尤为
丰富。石灰石总储量达2亿立方米,为县水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工业门类较为齐全,造纸、
酿酒、热电、水泥、涤纶、缫丝等产业一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莒县南近兖石铁路,北临胶济铁路,国家一级铁路斜贯而过;206国道和335省道交汇莒城,
日东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现如今,县乡、乡乡公路都已完成硬化,道路宽敞平坦,交通更为
便利。东去日照港仅百公里之遥;南到临沂批发商城两个多小时即可往返。

莒地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农业特产,便利的交通运输,宽松优越的创业环境,
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县城西部的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区,规划面积4.8平方千米,优
先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已在
全县逐渐形成规模。各乡镇也积极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纷纷依据各地特色
兴建起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如陵阳镇蔬菜大棚种植有较雄厚的技术和相当规模,建有万亩绿
色蔬菜深加工工业园区。中楼镇橡胶加工工业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以个体家庭加工
经营为主,为创造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建设橡胶加工工业园区等等,县域经济逐渐向良好
的发展。

不容置疑,当前经济发展还有很大不足:农业经营粗放,技术含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产品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莒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招商引资,有些规模小、
效益低、费资源、污染重的企业转嫁落户乡镇企业,走上先发展后治理的畸形发展路子。

着眼实际,分析莒县当前经济现状,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自身优势出发,发展有
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继续积极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蔬菜、特色干鲜果的种植面积仍需
在政府引导下,有计划地扩展。各乡镇要依据实际,发展一两种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品的
特色农业生产规模。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林、牧业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业生
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使农业结构日趋合理。

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和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就业年龄阶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会大量出现。莒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约为26万,如何将剩余劳动力向
非农产业转移,是关系到莒县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有三种类型:一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城镇的异地转移;三是向其他农业地区的异
地转移。目前莒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向城镇的异地转移为主。外出务工是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外出务工地以省内乡镇企业发达的青岛、烟台两市为主,所从事的大
都是技术水平较低、需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女性劳动力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
玩具等产业;男性劳动力多从事建筑、装修、搬运等行业。并且外出多属自发性组织,目的
性较随意,往往频频变换务工地,又往往无正规外出务工手续,这也使得他们往往是劳而不
得,工资被任意拖欠和扣押。今后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协调好外出务工农民的保障工作,使
他们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合理稳当的报酬。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劳动力由自发到有意地排放出来,在农业内部的推力作用下促
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能够顺利的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为在工业中就业及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粮
食。依靠品种改良,施肥和栽培技术的改进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已是早在农业生产中运
用,生产潜力似乎已经不大。要想生产率的再提高,应转向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以
农业机械化代替手工作业。这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走过的路子,也是我们农业发展必经的过
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不断地排放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业劳
动生产率。

为能顺利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有关政策来推动农业劳动
力的转移。发展非农产业,让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让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当地非农
产业所吸收,甚至于当地非农产业的发展还能吸纳众多的外来高素质的劳动力,按区域经济
增长理论讲,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各乡镇切实摸清当地劳动力资源
状况,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速度与规模,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并将此列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中,以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让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
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总数由152万家增加到2000年年底的
8576万家, 增长的速度飞快,乡镇企业大约转移了1.9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转移农业
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大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就此而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农
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流向乡镇企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
其健康稳步地发展,为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作出更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的建设主要配合农业
产业化过程结合进行,一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经济的发展要同资源、社会、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持
续农业,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从人类走过的农业发展道路看,人类经历了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3个阶段。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人口的持续增
长,耕地不断缩减,农业生产如何满足世世代代的生存需求,保证农业持续发展,已成为当
今世界首要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生产力水平不同,其所处的农业发展阶段不同。许多发
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能耗大增,成本提高及环境破坏问题。而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
家, 只拥有世界谷物总产量的一半,人均250千克,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量的1/3。在持续
农业引入我国后,开展的工作是结合中国特点探讨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是说我
国的持续农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农业必将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我们县
域经济的发展亦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