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生 论 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b&A=1&rec=192&run=13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72例分析

市中医医院 仕金让

1 临床表现

1.1 一般资料 72例病人,男4例,女68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
病程3个月至5年。其中手术治疗50例,全部经病理切片证实;非手术治疗22例,全部
经甲状腺针吸活检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证实。72例中,56例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
大,以峡部增大明显,34例甲状腺表面可触及散在结节,22例腺体表面光滑,无结节。
16例表现为甲状腺一侧叶单发结节,质硬、表面光滑,颈淋巴结不肿大。6例在甲状腺弥
漫性肿大的同时伴有心悸、食欲亢进、胃热、多汗及情绪多变,有轻度突眼,心率90~1
10次/min。59例伴有颈部疼痛,甲状腺有触痛。62例行B超检查,46例示两叶
弥漫性轻度肿大,边缘光滑整齐,腺体呈不均质的弱点和多个小的低回声,16例示单侧叶
肿大并有结节样回声。72例中的36例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微粒体抗体测定,结果
均为阳性,且滴度明显增高。

1.2 治疗 72例病人中5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伴甲亢,经术前准备后行甲状
腺次全切术;16例一侧叶单发结节病人行包括结节在内的腺叶部分切除;28例双侧甲状
腺弥漫性肿大的病人行甲状腺叶部分切除术。另外22例根据甲状腺针吸活检及抗甲状腺球
蛋白抗体测定证实的病人行非手术治疗。

1.3 病理检查结果 6例伴甲亢的病人,甲状腺上皮有增殖性改变,同时又伴有乔本
氏甲状腺炎的组织改变。另外44例的组织学检查表现为:腺泡及腺上皮萎缩,弥漫性炎症
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多数病例有间质的纤维化改变。

1.4 随访结果 6例合并甲亢的病人随访1~3年,无甲亢复发及甲低的表现。44
例行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的病人中有8例失随访,36例随访1~5年,有6例出现甲低症
状,均为双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者。22例非手术治疗的病人中有2例出现乏力、怕冷、颜
面及下肢轻度水肿,经服甲状腺素片后症状减轻。

2 讨论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好发年龄为3050岁,女性占全部病例的90~98%
1。本病起病缓慢,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大,多为双侧对称弥漫性肿大,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可发展成结节。有的可在一侧叶内明显增生,表现为单侧性肿大,质地较硬,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管或食管压迫症状。约有10~20%
的病人可伴有甲亢,5~25%的病人可出现甲低症状2。本组3例(8.3%)有典
型的甲亢症状,组织学既有乔本氏甲状腺炎的改变。同时存在甲状腺上皮及滤泡增生性改变
 3。 有些学者认为增生上皮占50%以上就会出现甲亢症状,其机制是自身免疫过程
干扰了滤泡细胞对碘的摄取及激素的合成,并使促胶质内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加速所致。
一旦甲状腺激素储存不足,甲亢症状将自行缓慢,甚至出现甲低,所以称为一过性甲亢4
。因此最好行非手术治疗。对可疑病例可行甲状腺针吸活检,以免误诊。本组6例病人术
后无甲低表现,可能与随访时间短有关。

4. 例行甲状腺叶次全切术的病人有6例出现甲低症状,且均为双侧腺叶次全切除,说
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在腺叶切除术后有增加发生甲低的可能性,因此对此类病人,不
应手术。结合临床,对甲状腺肿大,质韧或硬,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抗微粒体抗体增高,
甲状腺131I吸收率低的病人,建议行甲状腺针吸活检。但对甲状腺不对称性肿大以及甲
状腺单发结节为主要体征的病人,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难以鉴别。另外
由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可能伴发甲状腺癌和甲状腺恶性淋巴瘤5,从而增加了诊
断及处理的难度。本组对22例非手术治疗,未出现甲低症状的病人,未给予替代治疗,对
出现甲低的2例病人,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后,症状缓解。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程缓慢,最终结局难以预料,但很少有自行缓解的可能。部
分病人由于甲状腺的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腺体萎缩、纤维化,最终出现甲状腺机能低下,临
床医生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老年病”并非“老年”病

市中医医院 乔正峰

1 病因积累学说

“病因积累”是笔者首次提出的一个老年病病因学概念。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老年病早在一定年龄时就开始了,但只有当致病因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使患者身体出现
明显不适或症状,这个过程称为病因积累。按照中医的功能性原理,这些致病因子积累的过
程中,机体功能已经开始下降,而机体功能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必须引起器质性改变,器质
性改变的最终障碍。因此,这里所说的“病因积累”实质上是一个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如冠
心病,年轻时积劳、吸烟、喝酒、饮食失摄等致病因子,一开始首先引起心脏功能的降低,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积月累,逐渐损害,引起冠状动脉供血能力不足,从而在一定年龄时
发生冠心病。又如中风,尽管发病时是突然卒中,但并不是说中风就是在这一刻发生的,追
述其病史,也是从年轻时积劳、烟酒无度、饮食失调、大便秘结或不爽,或高血压、糖尿病
等疾病控制不当,致中风因子增多,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暴发的。

量变有个度,质变也有度。比如糖尿病,从糖耐量低减(功能降低)到化学性改变,到
血管、神经损害(器质性改变),到消渴症状和并发症出现(功能异常),一级一级的发展
就是一个度的变化。那些无症状性糖尿病,尽管病人没有自觉症状或不适,但机体糖代谢功
能已发生异常,血管、神经等组织已经开始受到损害,只是这个度还没有使病人觉出明显不
适来。因此,医生在临床上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把这个“度”的问题把握好、讲明白,
以使患者接受积极的治疗。

2 宏观未病和微观已病

按照中医学的功能性原理,《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中,应包括“微观未病”
和“微观已病”、“宏观未病”和“宏观已病”。中医学的功能性原理科学地解释了疾病的
功能异常与解剖结构异常的关系: 功能A 解剖形态 功能B。 本文提出的“微观未病”和
“微观已病”主要指的就是“功能A”阶段。判断未病或已病的依据,不能单纯根据有没有
“功能B”或“解剖形态”的异常,而应从“功能A”开始考虑。宏观未病是指病人没有明
显的症状和体征及部分常见物理或化学因子如心电、B超、血糖、尿糖等的异常。微观已病
是指病人尽管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及常见物理或化学因子的异常,但已经发生体表病象或体
内微量元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的异常改变(功能A异常的反映)。

笔者在对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老年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老年病几
乎都是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只是多数人没有什么不适或症状(无功能B异常),因此并不注
意。但利用中医望诊经验加以观察,多数人都可以发现其体表病象,这些病象既属于“微观
已病”现象(功能A),又属于“宏观未病”范畴。发现患者有体表病象,就应该有目的的
进行某些物理或化学的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病人有无微观指标的异常,然后进行针对性的防
治。从长远看,治“微观已病”,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年益寿和大量减少治病投入更有
价值。

3 无症状性老年病

如上所述,按照中医学的功能性原理,疾病的器质性改变仅仅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中间环节,甚至先天性解剖缺陷性疾病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先天性解剖缺陷性疾病是由
精卵的异常在孕育过程中胚胎发育功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致。任何疾病其最终结果都是功能的
异常。导致这些功能异常的解剖学上的改变或变化,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找到,也可
以找不到,但无论如何,解剖学上的变化并不是最终结果,仅仅是导致功能异常这个最终结
果的载体变化或中间环节。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以归结为机体某部分的功能相对不足或过
亢而引起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外伤性骨折就是肢体功能相对外力对它的作用或说要求
而功能不足所发生的。由于功能相对不足,不能适应外部因素的要求而发生骨折这个器质性
改变,而骨折这个器质性改变又进一步引起肢体功能的局限甚或障碍,这个功能障碍才是骨
折的最终结果。

有人可能会问,无症状性老年病没有明显症状,但物理或化学手段的检查却能发现明显
病理异常,那么,无症状性老年病是不是适用如上一原理呢?

让我们先复习一下无症状性老年病的概念。无症状性老年病是笔者总结近年来无症状疾
病研究的成果提出的老年病学概念,是指病人经物理或化学手段检测存在明显病理改变,但
病人没有相关方面功能异常的明显感觉,即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这些情况一般只有在健康
查体或看其他疾病做特殊检查时才被发现,这一类老年病称为无症状性老年病。例如无症状
性脑梗死,CT检查发现大脑梗死灶(解剖形态异常),只是病人尚无肢体活动不利和(或)
语言障碍(功能B)出现。利用前面我们提出的“病因积累”学说不难解释,这是“脑梗死”
这个“量”(梗死的面积、位置、范围)变还没有积累到发生“肢体活动不利和(或)语言
障碍”(功能B)这个“质”变的程度,也就是说病人尚未表现出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病”
来。因此,无症状性老年病其疾病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的关系呈现为如下模式:“功能A解剖
形态→(功能B)”。也就是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最终结果并不会停留在CT发现脑梗死
这个解剖形态的异常上,而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中风偏瘫和(或)语言障碍。

日照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厉 君 孔令华 王树芳 王惊涛 陈永英

材料与方法

本资料来源于日照市3所县级医院、1所市级医院。监测时间自1996年1月至19
97年12月。监测对象为孕满28周至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死胎、死产及7
天内新生儿死亡。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填报围产儿季报表、出生缺陷的诊断及分类,以国际
疾病分类第9版ICD—9为基础,每例填写出生缺陷监测登记卡。资料统计方法采用
x2检验,对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

结果分析

1、出生缺陷发生率。两年监测分娩总数14708例,出生缺陷儿88例,出生缺陷
发生率为5.98‰。其中男55例、女33例,经显著性检验差别无显著性检验x2=2
.36p>0.05;城镇27例,农村61例,经显著性检验差别无显著性检验x2=1
.71p>0.05。各监测点情况见表1。

表1 各监测点出生缺陷监测情况

监测点 分娩数 出生缺陷数 出生缺陷率(‰)

五莲县医院 4062 26 6.40

莒县县医院 4040 29 7.18

市医院 6606 33 5.00

合计 14708 88 5.98

2、出生缺陷顺位。按系统分,前4位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占41.86%;面耳颈
部,占20.93%;肌肉骨骼系统,占13.95%;消化系统,占10.47%。按病
名顺位分,前10位为脊柱裂13例;脑积水10例;唇裂8例;唇裂并腭裂
7例;并指或多指5例;脑膨出、直肠肛门闭锁、马蹄内翻足各4例,肢短3例、
腹裂2例。

3、出生缺陷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两年共监测围产儿14708例,围产儿死亡12
3例,围产儿死亡率为8.43‰,其中死胎54例、死产37例、7天以内死亡32例;
在123例围产儿死亡中,出生缺陷死亡57例,占46.34%,由此表明出生缺陷在围
产儿死亡中占有很大比重,详见表2。

表2 不同转归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出生率

转归 围产儿总数 出生缺陷数 出生铠陷率(‰)

活产 14708 31 2.11

死胎 54 18 335.44

死产 37 20 540.54

7天内死亡 32 19 593.75

4、出生缺陷儿死亡与缺陷发生情况的关系。在88例出生缺陷儿中,死亡57例,死
亡率为64.77%。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缺陷36例,占63.16%;面耳颈部缺陷8
例,占14.04%;消化系统缺陷6例,占10.53%;肌肉骨骼系统缺陷4例,占7
.02%;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21—三体综合征各1例,分别占1.75%。

讨 论

1、日照市1996~1997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98‰,低于全国1988
~1990年平均水平9.96%和全省水平11.53‰,出生缺陷发生显示出
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出生缺陷的病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干预措施。
全社会对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遗传学因素、孕期保健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给予了足够重视。
医疗保健部门围绕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了遗传咨询、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及
高危妊娠管理,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诊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率。但是,
由于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如何针对发生率较高、危害较大的出生缺陷
开展有关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在该地区还不够健全,今后
更应加以重视开展此项工作。

2、从出生缺陷发生顺位看,日照市出生缺陷以较大畸形为主,在88例出生缺陷儿中,
较大畸形38例,占43.18%,特别是神经管畸形发病率较高,发生率为2.45%,
明显高于上海市1991~1993年水平1.40‰,表明本市产前诊断能力较弱,群众
的自我保健意识较差,保健知识较贫乏。如这些较大畸形能及早发现而终止妊娠,那么本市
出生缺陷发生率可降低43.20%。因些建议,一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广泛宣传优生优
育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自觉性保护意识。二要开展全民婚前健康检查,对查出限制生育、
不宜生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生育或绝育。三要加强孕早期筛查能力,对孕20~2
4周孕妇进行常规B超检查,对能及时发现大畸形而给予终止妊娠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对未作常规B超筛查或未及时发现大畸形所导致严重后果者,作为差错处理,从而提高各级
医务人员对筛查大畸形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为了评价B超筛查在减少大畸形发生中的效果,
应将通过B超筛查出的大畸形进行个案登记并上报。四是加强预防措施,大力推广妇女增补
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孕妇体内叶酸一种B族维生素缺乏是造成
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重要原因,妇女在怀孕前后增补叶酸可减少半数以上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为此,要把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作为政府行为来进行,争取有80%的新婚和计划
怀孕妇女口服叶酸增补剂,从而使本市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下降。

3、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在监测的围产儿14708例中,围产儿死亡率为
8.43‰,而在不同转归的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所占的比例显著不同。围产儿死亡中,
有出生缺陷者,占46.34%。在88例出生缺陷儿中,死亡率为64.77%。充分说
明了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所以要加强产前诊断,及早发现而
终止妊娠,减少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探讨

市中医医院 郑培迎 金 妍

我国脑卒中病人的患病率是719/1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和
日本,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进步,脑卒中病人病死率降低,当然脑梗塞急
性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脑梗塞有许多方法,如抗凝、溶栓、扩张血管、血液稀释疗法等。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较严重的一类,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为研究几种疗
法的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使用抗凝、扩张血管、血液稀释及目前所用的甘露醇与吸氧对症
四组患者,对比其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共248例,抗凝治疗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4岁;扩血管
组61例,男31例,女30例,平均年龄58.1岁;稀释疗法组64例,男33例,女
31例,平均年龄57.8岁;甘露醇组66例,男34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3
岁。上述患者均于发病当天入院,并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梗塞。梗塞面积
超过一侧大脑半球的1/3,四组梗塞面积基本相似。

2 治疗方法

2.1 抗凝组 肝素12500单位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中静脉滴注,以
每分钟20滴的速度维持24~48小时,使用2天,用药期间要每天检查凝血酶原Qu
ick;要求稳定在25~30秒,(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2秒)后改服华法令6毫克,
每晚一次口服,连用2~3周。

2.2 扩张血管法 罂粟硷,用量为60毫克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
每日一次,共2~3周。

2.3 稀释疗法 低分子或小分子右旋糖酐,应先以0.1毫升作皮肤过敏试验,如无反应
可以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疗2~3周,对有出血倾向及左心衰竭者慎用。

2.4 甘露醇及吸氧对症法 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4次静脉滴注,一周后改为每
日2次静脉滴注, 同时用ATP 40mg,辅酶A100单位,维生素C5克或胞二磷胆
碱0.5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每日一次静滴,或脑活素20毫升加入5%或10%葡萄糖
液250毫升中静滴,每日一次,并吸氧。用药时要注意心、肾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适当
补充离子及热量。

3 结果

3.1 近期疗效 近期疗效判定以治疗3周后的病情为准。评定标准按1986年全国第二
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近期疗效见附表:

附表 四组治疗结果比较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死亡

抗凝组 57 2 12 36 7

扩张血管组 61 3 11 39 8

释疗法组 64 8 18 34 4

甘露醇及对症组 66 12 25 27 2

合计 248 25 66 136 21

3.2 甘露醇组与前三组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 结果 抗凝组57例, 有效14例,无效4
3例,有效25%;扩张血管组61例,有效14例,无效47例,有效率23%;稀释疗
法组64例,有效26例,无效38例,有效率41%;甘露醇及对症组66例,有效37
例,无效29例,有效率56%。结果甘露醇及对症组与抗凝组,扩张血管组相比较,疗效
明显优于后二组,均P<0.005,与稀释组比较,虽有较高于后者(分别为56%和4
1%)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死亡数比较,抗凝组57例,死亡
7例,死亡率12%;扩张血管组61例,死亡8例,死亡率13%,稀释疗法组64例,
死亡4例,死亡率6.3%,甘露醇对症组66例,死亡2例,死亡率3%,后者明显低于
抗凝组和扩张血管组,P<0.05。与稀释组比较(分别为3%和6.3%)P>0.0
5,故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抗凝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已有多年,其目的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过程,控制脑血栓的形
成和发展,然而这种疗法对完全性卒中几乎无效,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疗法已趋于否定,并认
为肝素亦不能防止进展型缺血性脑梗塞的进展。肝素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的总死亡率无显
著性差异,远期疗效亦较差。从笔者的回顾研究看,其疗效明显不如甘露醇治疗组,但有人
认为若遇梗塞扩大,反复栓塞,侧枝循环阻塞,心源性栓塞,高凝状态者,仍应抗凝治疗。

过去认为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使侧枝循环和梗塞区外缺血血管扩张,有预防卒中进展的作用,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使用血管扩张剂可导致“脑内盗血”现象,导致颅内压增高,在出
血性梗塞期可能扩大出血灶;若患者有系统性低血压,由于全身血压降低可能产生脑循环的
不足,因而急性期不主张使用血管扩张剂,但亦有学者认为只要全身血压不下降,血管扩张
剂可增加脑血流量,不出现脑盗血现象,许多新型血管扩张剂除扩张血管外还可改善脑细胞
代谢,防止脑血管缺血性损害,改善血液性状,还有的只扩张脑血管,而不影响全身血压,
所以可用于脑梗塞的治疗。笔者的观察结果提示,使用罂粟碱治疗脑梗塞,疗效远不如使用
甘露醇组,而病死率高于后者。

血液稀释疗法是近年来较常用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机理是通过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
粘稠度,增加缺血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量,改善梗塞后脑组织缺血坏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
的氧和代谢的供给。清除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防止该处发生不可逆损害,进而抑制梗塞的
进展,改善患者的病情,该方法用于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我院近年治疗大面积脑梗塞,采用甘露醇,维生素C,吸氧及脑细胞代谢活化剂等措施,疗
效满意,病死率明显下降,其机理主要有:(1)稳定膜结构,清除自由基,在缺血的脑组
织内或缺血再灌流的脑组织内,自由基的病理意义特别重要,因为双自由基氧可使神经细胞
和亚细胞器膜过氧化引起细胞坏死,脑水肿等,脑梗塞后,尤其是梗塞后再通时发生自由基
连锁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加重脑损害。甘露醇
和维生素C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使用后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清除自由基,减少血液再
灌流期的脑细胞坏死和梗死灶扩展,控制神经功能恶化。(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大面积脑梗塞发生后,迅速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加重脑血循环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甚
至导致脑疝而死亡,故应及早减轻脑水肿。使用甘露醇后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
脑组织损害,促进局部脑细胞功能恢复。(3)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脑血循环,有学者观察,
使用甘露醇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发现甘露醇可降低血粘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增加红细
胞变形性,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脑灌注压,提高脑灌流量,改善脑
微循环,有利于缺血脑细胞功能的恢复。(4)促进脑细胞代谢,有利于意识障碍的改善。
亦有人认为代谢亢进的神经元更易受缺血低氧的损害,主张急性期不使用脑代谢促进剂,但
本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明显副作用。(5)增加氧含量,改善病人症状。脑梗
塞患者血液氧合作用降低,吸氧后可提高脑组织氧张力,改善脑细胞代谢,血流再分配和有
利于消除脑水肿,使脑的不可逆病变区缩小到最小范围,对侧枝循环形成,促进神经组织再
生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略)

肛门放入卡孕栓对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影响

张秀梅 陈永英 臧家新 张翠香

我院自1998年6月至1999年3月对56例剖宫产者,在其肛门放入1枚卡孕栓,
预防产后出血。并与同期56例剖宫产术中宫体注射催产素20u者进行对照,其效果明显
不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998年6月~1999年3月间选择病房内有产科剖宫产指征者
112例,无胃溃疡、哮喘、严重过敏体质、高血压及青光眼等前列腺素禁忌症。年龄23
~38岁,孕37~43周,术前查血小板>100×109/L,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
围,Hb≥100g/L。将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

1.2用药方法 观察组于打开宫壁、 吸净羊水的同时,由台下人员将卡孕栓1枚1
mg送入产妇肛门内;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于胎儿娩出后立即宫壁注射催产素20u。

1.3观察内容 ①观察两组第3产程时间及手术时的出血量; ②观察产后24h的出
血量,设有专人测量并作记录。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第3产程时间及手术时出血量,见表1。由表1可见卡孕栓组比
对照组第3产程平均缩短2.2min,手术时出血量观察组比对照组平均减少96.67
ml,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3产程及手术时出血量(x±s)

组别 n 第三产程时间(min) 手术时平均出血量(ml)

观察组 36 3.5 233.33±61.49

对照组 56 5.7 345.00±46.49

P值 <0.01

2.2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卡孕栓组产后2
4h平均出血量比对照组减少149ml,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卡孕栓组未
发现不良反应。说明卡孕栓比催产素有更强的缩宫作用。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24h(x±s)

组别 n 产生24h出血量(ml)

观察组 56 233.33±61.49

对照组 56 345.00±46.49

P值 <0.01

3 讨论

卡孕栓即卡前列腺酯栓,是前列腺素PGF2α的衍生物,其药理作用为孕激素受体拮
抗剂,对子宫平滑肌有较强的收缩作用,其已广泛应用于抗早孕、引产、催产及治疗子宫驰
缓性出血。

产后出血是子宫肌纤维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凝固机制共同决定的,妊娠时子宫肌肉,尤其
是子宫体胎盘粘着部肌细胞变肥大,胞浆内充满具有收缩活性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子宫
收缩的动因来源于内源性催产素和前列腺素的释放。细胞内游离钙是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
活化剂。前列腺素是钙离子载体与钙形成的复合体,将钙离子携带入细胞内。进入肌细胞内
的钙离子与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结合,引起子宫收缩与缩复,对子宫壁上的血管起压迫止血
作用。同时由于肌肉缩复使血管迂回曲折,血流阻滞,有利于血栓形成,血窦关闭。妊娠期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化,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在内
源性前列腺素的作用下,血小板大量聚集。在胎盘剥离后损伤血管的内皮胶原纤维刺激下,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加强血管收缩;同时由于血小板聚集加强引起粘性变形,
形成血栓,导致凝血固子的大量释放,进一步发生凝血反应,形成的凝血块可有效地堵塞胎
盘剥离而暴露的血管,达到自然止血目的。在此生理基础上,为进一步减少出血而加用卡孕
栓,以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经本实验观察,卡孕栓对剖宫产术后减少出血量效果优于催产
素,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等优点。

维甲酸治疗急性早细幼粒细胞白血病(附11例分析)

市中医医院 席光明

自1991年9月至今应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早幼粒)11例,除
1例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死亡外,其余均获完全缓解,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1例早幼粒病人均系初治,男5例,女6例,年龄17~60岁,
病程3~60天。治疗前均有高热(39.4~39.9℃)、贫血(Hb50~70g/
L及不同部位出血,其中鼻衄6例,皮肤粘膜出血11例,眼底出血3例,尿血1例,便
血1例,阴道出血1例,5例并发DIC。白细胞增多8例,非白细胞增多3例,所有病人
均做组织化学染色,诊断符合1986年天津白血病会议《关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
标准》。其中M3a8例,M3b 3例。

1.2 治疗方法:国产维甲酸(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产)20~30mg每日3次,
同时配合抗感染、止血、输血等支持治疗,5例并发DIC者,给予新鲜血300~400
ml加地塞米松5~10mg、肝素25~75mg,每日或隔日一次。达完全缓解后,分
别使用HOAP、COAP、VP16、DA、HA方案强化治疗3~5疗程,联合化疗期
间仍服有维甲酸,剂量为20mg,每日3次。

2 结果

2.1 临床变化: 用药后1~10天体温降至正常,4~17天出血停止,5例并发
DIC病人于治疗后10天DIC表现消失。

2.2 周围血象: (1)用药3~10天开始血Hb上升,至出院时升至100~1
40g/L。(2)治疗后3~11天WBC上升,于13~17天达最高值,峰值为18
~106×109/L,峰值持续4~9天,以后逐渐下降,最低值为2~2.4×109
L,以后又逐渐升至正常范围(4.6~9.8×109/L)。在WBC变化过程中,幼
稚细胞比例逐渐下降。(3)用药后3~7天血小板开始上升,到出院时由入院时50~8
0×109/L升至80~110×109/L。

2.3 骨髓变化: 8例于治疗后30天至37天复查骨髓象达完全缓解,另2例于治
疗后26天和20天复查骨髓象达部分缓解。2例部分缓解者出院后继续用药,47天和6
0天复查达完全缓解。

2.4 转归: 1例用维甲酸治疗7天,因合并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治疗无效死亡,其
余10例距初治30~60天均获完全缓解。出院后随访4—18个月均存活无复发。

2.5 副作用: 用药过程中5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9例口唇干燥,3例肝功能轻
度损害(其中1例治疗前HBSAg阳性),1例出现骨痛。以上表现,经对症处理后均消
失。

3 讨论

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平衡失调所引起的,即造血干细胞保持其增
殖能力而失去其分化成熟能力,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的机理是维甲酸具有脂溶性,可以自由通
过细胞膜,直接或通过与维甲酸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对早幼粒细胞基因表达发生调变,从
而诱导分化。这样它就避免了其他细胞毒性药物“狂轰乱炸”所引起的毒副作用。应用维甲
酸治疗早幼粒国内报告其缓解率高达85.3%。我们在短期内治疗11例,1例因合并严
重并发症死亡失去治疗机会外,10例获完全缓解。从本组资料中得到的体会是:(1)患
者对本药耐受性好,本组中10例无1例因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而中止治疗。该药能有效地
控制病情发展,使病情逐渐平稳直至缓解,缓解率高,而且达到缓解时间缩短。(2)维甲
酸是一种细胞分化诱导剂,治疗过程中没有大量幼稚细胞破坏,避免大量促凝颗粒释放而导
致DIC发生。(3)在治疗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低,白细胞变化呈现规律性,即开始升
高,随之下降,直至降至正常范围以下,以后又回升到正常范围。在白细胞变化过程中,幼
稚细胞比例下降,白细胞免疫功能良好,并发感染少。本组仅1例肌注部位发生脓肿。(4)
应用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缓解后的病人体内仍残存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是导致复发的根源,
为防止复发,经用维甲酸诱导缓解后仍需应用适量细胞毒性药物化疗。(5)DIC是白血
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一旦发现,难以控制。本组5例并发不同程度DIC,其中
1例皮肤大面积瘀血斑及多脏器出血,病情凶险,但却能成功纠正。我们认为主要原因除维
甲酸诱导细胞分化,细胞破坏少,促凝物物质释放少外,新鲜血加小剂量肝素起了重要作用。
DIC病人AT—III(抗凝血酶—III)大量消耗,单用肝素效果常不理想,所以我
们用新鲜血,以补充肝素赖以发挥作用的AT—III,从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6)本
药对人体毒副作用轻。本组10例中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进行。(7)本
药对各年龄组均有效,而且费用低,治疗方法简便,病人容易接受,也利于在基层医院治疗。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

(附192例银屑病扁桃体摘除后随访观察)

王恩典 王华清 乔秀军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病因不明,有多种学说,
链球菌感染是其中的一种。作者观察到多数青少年所患急性点滴型银屑病常在急性扁桃体炎
一周后发生,为探讨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以及扁桃体摘除对预防银屑病复发的作用,
笔者于1989~1996年对192例银屑病患者进行了扁桃体摘除,现将随访观察情况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1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全部来自我所门诊将其分为两组, 一组162例,
均为急性扁桃体炎后诱发(以下简称治疗组),男90例,女72例,年龄6~29岁,其
中<18岁97例,18~29岁65例,平均19岁。对照组为无扁桃体炎和咽炎者30
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37例,平均26岁。

1.2 病例选择及临床表现: 治疗组患者均系急性扁桃体炎后5~21天发病,平均
11天,病程1周~3年,平均10个月,其中33例复发1~3次,均系在急性扁桃体炎
后复发。扁桃体均存在慢性炎症及肿大,其中肿大I0者47例,II0者64例,III
0者51例,有23例同时患有咽炎。皮疹均为泛发,呈点滴状,134例为进行期,28
例为静止期。对照组30例均无明显诱发因素,亦无扁桃体炎和咽炎病史,检查扁桃体,均
无肿大和炎症,咽部亦无充血,皮损为泛发静止期,呈钱币状和地图状,病程2~13年,
平均5年9个月,复发1~13次,平均6次。

1.3 实验室检查: 治疗组血常规,143例白细总数在10.6~18.0×10
9/1之间,151例中性白细胞在0.70~0.85之间,ASO测定(胶乳法),4
1例625u,63例833u,50例1250u,8例<500u(正常值500u/
1以下)。对照组30例血常规和血清抗o测定,均在正常范围。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治疗组均给予青霉素800万u/日静滴和口服红霉素0.
4,4次/日,连用一周,同时给予抗银屑病药物治疗,复方青黛丸6.0,3次/日,胎
盘组织注射液4ml、VB12注射液1mg肌注,1次/日,外用氯氟舒松乳膏。两个月
治愈138例,对于24例无效者,15例服用雷公藤多甙,2片,3次/日,6例服用维
A酸,20mg3次/日,对3例难治者,服用甲氨喋呤,5mg,1次/12小时,每
周连用3次。均在3个月内临床治愈。对照组除未用青霉素和红霉素外,其他治疗药物和治
疗组相同,对9例顽固维治者,服用氨甲喋呤。剂量和方法同治疗组,均在3个月内治愈。
服用氨甲喋呤的12例患者同时服用氨肽素和VB4,未出现肝功异常和明显的白细胞降低。
192例银屑病患者临床治愈两个月内,查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在局麻
下进行扁桃体剥离圈断术,扁桃体摘除后,给予青霉素800万u/日和服红霉素0.4,
4次/日,连用5天,1周愈合出院。

2 192例银屑 病扁桃体摘除后随访复发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治疗组临床治愈后复发情况

扁桃体 复发时间与例数

摘除时间 倒数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1989 16 0 0 0 0 0 0 0 2 0

1990 24 0 0 0 0 0 0 1 1

1991 20 0 0 0 0 0 0 1

1992 18 0 0 0 0 0 1

1993 20 0 0 1 1

1994 25 0 0 0 2

1995 22 0 0 0

1996 17 0 0

合计 162例 11例

表2 对照组临床治愈后复发情况

扁桃体摘除时间 例数 复发时间与例数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1990 17 1 2 2 5 3 1 0 0

1991 13 0 2 3 4 0 0 1

合计 30例 24例

1990~1991年共做扁桃体手术74例,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30例,至
1997年11月,7年间治疗组复发率80%,于同期两组作对比,两组复发率有显著性
差异。

3 讨论

关于点滴型银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的关系,人们已经行了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有人在
部分银屑病患者皮内注射粪链球菌抽提物,结果不仅在注射部位诱发了新的皮损而且使原有
皮损恶化,甚至病情明显加剧而不得不退出这一研究。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
越多的研究进一步从血清学及细胞学的角度证实了银屑病与链球菌感染的关系。在血清学的
证据方面有,检测抗链球菌素0(ASO)、抗链球菌DNA酶抗体(ADB)、抗透明质
酸酶抗体(AHT),因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这些毒素
和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A族链球菌感
染,其中以ASO应用最广泛。点滴型银屑病的ASO显著高于正常值,说明点滴型银屑病
与链球菌感染有关1。将链球菌菌体结构分离后再与患者的血清孵育,结果发现69%
的点滴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清对链球菌的多种抗原发生反应,且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健康人1
。为进一步阐明链球菌感染诱发银屑病的机理,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链球
菌特异的淋巴细胞群,将A族链球菌抗原白念珠菌变异链球菌等抗原孵孕育,建立特异T细
胞株,结果100%点滴型银屑病患者对2种或2种以上的链球菌抗原产生特异T细胞株,
而对其他抗原无反应1。链球菌表面M蛋白的抗原成分与人体中角蛋白具有同源性,M
蛋白是A族β—溶血性链球菌的重要抗原物质,与链球菌致病性密切相关。正是由于链球菌
抗原和角朊细胞成分的同源性,造成了交叉反应,形成了银屑病的病理损伤结构基础1。

银屑病临床治愈后,预防或减少复发是个重要课题。笔者1988年曾治8例由急性扁
桃体炎诱发的点滴型银屑病患者,给予抗银屑病药物治疗1月仍不能控制其发展,而停用抗
银屑病药物,给青霉素800万u静滴,1次/日,连用一周,再继之用原来药物治疗,
均在3周内显效,2~3个月内临床治愈。但在一年后,临床治愈8例中的3例由于急性扁
桃体炎复发而使银屑病复发。笔者认为,对扁桃体炎诱发的银屑病,仅单用抗银屑病的药物
是不够的,必须先用抗菌素清除链球菌感染或抗感染与抗银屑病的药物并用,才能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在各型银屑病中,由扁桃体炎诱发的点滴型银屑病,抗感染和抗银屑病药物并用,
是显效最快,疗程最短,临床治愈率最高和愈后复发最少的一型。为预防和减少复发,笔者
认为在银屑病临床治愈后,应及时进行扁桃体摘除,这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措施。我们
对162例点滴型银屑病患者扁桃体摘除随访8年,复发11例,这11例是由于患急性咽
炎复发,通过抗感染和抗银屑病药物联合治疗均在两个月内临床治愈。对照组30例扁桃体
摘除后7年就复发24例。从两组复发率来看有明显差异。而对无扁桃体炎病史,不属于上
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诱发的病例而摘除扁桃体对于预防和减少银屑病复发则无意义。

鉴于A—族链球菌感染是银屑病特别是点滴型银屑病的诱因,因外许多学者浓度通过控
制A一族链球菌感染来治疗银屑病,他们用青毒素联合利福平和青毒素联合红毒素治疗5例
显效,4例有效1。国内孙克会等,用利福平治疗52例点滴型和斑块型银屑病,这5
2例中,46例抗0增高(625~1250u/L22例有慢性扁桃体炎,给予利福
平0.3,2次/日,经20~40天治疗,结果15例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
有效率86.5%2,这提示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病的病程迁延关系密切。在治疗
由链球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诱发的银屑病时,青毒素应联合其他对链球菌敏感的抗菌素和抗
银屑病药物并用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链球菌耐药性,消除慢性
带菌状态和慢性迁延病程。

参考文献

1、江沁.点滴型银屑病与链球菌感染关系的实验室研究,国外医学 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7,23:14—16

2、 孙克会,等.利福平治疗银屑病52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1
25—126

谈中风病从气论治

莒县中医医院 宋会都

内容提要 阐述中风病从气论治的原理及其益气活血、 益气涤痰、益气固脱、降气潜血
等从气辩证论治的方法。

关键词 中风病;气机;从气辩证论治

中风病,又名“卒中”、“类中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
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是以突然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舌歪斜,
舌强语蹇或不语,或神识昏蒙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前人对其治疗,早有“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说。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治风先治气,气和风自熄”,
故辨气机而调之。多年来,根据传统气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体会,试对中风病从气诊治,
取得显著效果,兹浅谈如下。

1 从气论治的原理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方要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轻则中经络,重则中脏腑。其
病因病机,以风火痰瘀毒之邪气实为标,以烦劳、恼怒、房劳、醉酒、饱食等诱因致气虚为
本。气为血之帅,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为气之母,是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只有气血
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否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而生”(《素问·调经论》)。
血属阴而主静,不能自行,必速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脾气
的统摄等功能来维持其在脉管中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正常运行。若气虚则血行无力,气
滞则血流不畅,均使血流迟缓而形成血瘀,瘀阴脑中脉络,即可发为中风。若脾气虚运化失
司,水湿停聚,变化为痰,阻遏气机,发为中风。血失统摄,或气机逆乱,血随气升,上逆
于脑而妄行,亦可发为中风。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
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又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
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古人对中风病,大都以外风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直至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病谟》中指出:“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多有此疾。”这是对其病因病机认识的飞跃
发展。在治疗方面,至清代医家王清任,对中风病专以气虚血瘀立论,创立益气活血名方补
阳还五汤至今仍有效地运用于临床。相继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总结前人的经验,结
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认识到中风病病变部位在脑。主要由于正气虚兼有风、火、痰、瘀
等邪,导致正虚邪实,气机逆乱,犯脑为病。所以预防和治疗本病应当重在调畅气机,使气
机升降有序,气血调和而风病乃愈。

2 从气辨治举隅

2.1 气虚血瘀,益气活血

主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气短神疲,心悸便稀,面色
无华,或见患肢浮肿,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沉细弱或沉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益气活血熄风汤(自拟方):人参15~30g(另煎兑入),丹参30~50
g,黄芪60~120g,当归15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5
g,地龙1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按:本方基础是补阳还五汤重在益气活血,但嫌其益气活血之力不足,故加人参、丹参
以增其力。据笔者临床体会,疗效比补阳还五汤更佳,关键在于重用人参、黄芪益气之功。
余临床常嘱病人单用适量人参,或伍以丹参,煎水代茶常饮,对中风病先兆及中风病后遗症,
辨证属此类型者确有显著疗效。但若邪实为主者人参、黄芪慎用之。

2.2 痰阻气机,益气涤痰

主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蹇不语,肢体瘫软,欠温或肢冷,面晦唇暗,
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苔白腻,脉象弦滑或沉缓。

治法:益气健脾,涤痰开窍。

方药:益气涤痰汤(自拟方):黄芪30~60g,茯苓15g,焦白术15g,半夏
12g,橘红12g,枳实15g,胆南星10g,竹沥10g菖薄12g,远志10g,
僵蚕15g,桂枝10g,甘草6g,生姜30g,水煎鼻伺,每日一剂。

按:古人云“百病多由痰作崇”;而痰饮主要因人体气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所致。故
《景岳全书·论经络痰邪》指出:“惟是元气亏损,神机耗败,则水中无气,而精凝血败,
皆化为痰耳”。痰阻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停滞于脏腑,可影响脏腑功能和气机升降,皆
可致中风病。因此治疗应当益气健脾,涤痰开窍。据笔者临床体会,其证多本虚标实,故用
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切断生痰之源以治本,用温化、涤痰、开窍之品祛邪醒神以治
标。据此组方用药,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2.3 元气败脱,益气固脱

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鼻鼾息微,肢体瘫软,兼见手撒,肢冷,多汗,
二便自遗,舌痿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缓或沉微。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益气固脱回阳汤(自拟方):人参18~30g,熟附子15~30g,黄芪5
0g,麦冬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水煎鼻饲,每日一剂。

按:治中风脱证当以固本为急,故重用参、芪、附,益气回阳固脱为主,兼以滋阴敛肺
气之品,及时服用,其效多佳。但亦有暴脱而势危预后不良者,宜中西医结合抢救为妥。待
病人苏醒后,再随症调理。

2.4气升血逆,降气潜血

主证:素有头痛眩晕,耳鸣面赤,心烦易怒,血压高等症,突发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
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或神识昏蒙,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法:降气潜血,熄风通络。

方药:降气潜血熄风汤(自拟方):代赭30~50g(先煎),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夏枯草15g,钩藤30g(后入),菊花
12g(后入) , 天麻10g,僵蚕15g,玄参30g,怀牛滕30g,生大黄10g
(后入),三七粉6g(冲服),水煎服或鼻饲,每日一剂。

按:本证型属肝经阳气上逆,血随气升所致,故以重镇潜阳、熄风解痉之药为主,佐以
活血止血之品。若阴虚重者,酌加生地、麦冬、龟板、阿胶等育阴熄风。心烦不寐者,加枣
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

3 体会

综上所述,中风病从气论治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临床实用价值的。从气机调理,既可扶正,
亦能祛邪,标本缓急,随证施治。气虚补之,气滞通之,气逆降之,气脱固之,使气机调畅,
血运正常,内风自熄。必要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效果更佳。

外展截骨治疗肘内翻畸形27例

莒县中医医院 于发来 刘新涛 于洪光 陈长平

1990~1998年,我们采用肱骨外展截骨术治疗肘内翻畸形患儿27例,取得良
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6例,年龄5~17岁;均为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病程
为2个月至3年,平均1.5年。病变为右侧18例,左侧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前臂内收
畸形,正常提携角消失,肘内翻15~30°;肘关节主动屈曲120~145°。

治疗方法:臂丛麻醉下,患者取仰卧位。截骨部位:于肱骨外髁向上作纵行5cm切口,
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间隙进入,楔形截骨的下位水平线位于尺骨鹰嘴上缘上方1.5cm。
处,该线与肱骨下端关节面平行。骨膜下显露肱骨下端,保留内侧骨膜,在肱骨外髁上方2
cm处用刀凿标记,根据术前楔形骨块基底的长度(实际截骨长度)向上量再作一标记,于
两标记上下作纵形标记。为防止骨质劈裂,先用细钻头或钢针在楔形截骨线上钻2~3个孔,
然后用骨刀于两标记间凿除一楔形骨块,骨块尖端位于内侧,内侧保留薄层骨皮质,先于肱
骨外髁偏下钻入2枚交叉钢针,待钢针尖部露出截骨面时外展前臂,使上下两截骨面接触紧
密,纵形标记于相对一条线上,分别将预先钻入的2枚交叉钢针钻入截骨近端,针头刚好露
出内侧近端骨皮质方可。

结果:对27例患者随访0.5~3年,均在2~4个月内达到截骨临床愈合,分别于
术后6~7周在局麻下小切口拔除内固定物,平均拔除内固定物时间6.5周。无1例出现
神经和血管损伤,无截骨不连和不愈合及外翻畸形,功能位和制动位的界限条件相同,旋转
中立位。

讨论:肘内翻为肱骨髁上骨折的完期并发症之一,发生为20%~30%。若内翻>1
5°,应施行肱骨下端楔形截骨矫正。一般伤后6周,或肘关节功能恢复后即可施行截骨术;
亦可根据骨折类型决定施术时间。肱骨髁上骨折(低位)或骨骺损伤所造成的肘内翻(尺偏)
手术时间适当推迟,因随年龄增长畸形也逐渐加大,往往需2次以上手术才能矫正,故以伤
后2年、6~7岁施术为宜,如术后再继发内翻,第2次手术时间应在13岁以后。一般肱
骨髁上骨折所致内翻畸形,于学龄前施术为宜。

掌握正确的截骨角度对手术成功十分重要。目前有以下截骨角度的测量方法:①于肘部
正位X线照片上先画出肱骨轴线AB与前臂(尺桡骨)轴线CD,两线相并所成的角P再加
上10°携带角Q,R即为内翻角;再于肱骨外髁上2cm,尺内鹰嘴窝以上1.5cm处
作与关节平行线,此线与肱骨骨侧皮质相交之点向外上作一余线,所形成的角度等于内翻角。
楔形骨块外侧底边长度减去X线放大的1/4,即为实际的截骨长度S。②画出肱骨远端关
节水平线AB及该线的垂直线CD,再画出肱骨干纵轴线EF,垂直线与机线相交叉所成的
P加上携带角Q-D,即为内翻角。③测量上肢轴线。正常上肢轴线为肱骨头、肱骨小头、
桡骨头及尺骨小头四点连成的一条直线,如直线偏离前外侧即为肘内翻,再加上携带角即为
内翻角。

截骨术可能出现下列并发症:①桡神经损伤:年龄越小,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切口
向上不宜太长。②尺神经损伤:主要原因为内固定钢针过长,内翻严重,矫正后尺神经张力
增大。③肱骨内髁骨骺损伤:主要为截骨线太低,截骨低线没有与关节水平线平行,而是与
肱骨轴线垂直所致。④两截骨端分离:钢针反复穿针松动而固定不牢及肱骨内侧皮质留得过
厚所致,使外侧分离。⑤截骨充分,但畸形矫正不满意:截骨后对位时远端旋前是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术后应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采用长臂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100~120°屈
曲位。②手术后10天拆线。③术后3~4周去掉石膏外固定。④手术6周拔除钢针。⑤去
掉石膏后即行进性肘关节功能锻炼。

黄贯益肝丸治疗乙型肝炎500例]

莒县中医医院 王焕斌 王新伟 王维娜

黄贯益肝丸系笔者根据近10年来临床经验和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在对在治疗乙肝病的
数10个显效方剂中,将重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中筛选出来的治疗乙肝的有效方药。自1
995年由我院制剂室经科学加工而成,并投入临床应用,在使用6年来,治疗急慢性乙型
肝炎病人500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自1995年6月至2000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病人500例,
男273例,女227例,年龄10~55岁,平均年龄26岁,病史最短者1个月,最长
者15年,平均病史在3年以上。

二、诊断标准与观察对象

对500例乙肝病人均经实验室肝功能检查,乙肝五项指标检查,并均符合1995年
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乙型肝炎诊断标
准。以上病人中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者406例,乙肝五项指标属大三阳者384
例,属小三阳者11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93例,有407例表现为乏力、腹胀、纳差、
恶心、肝区隐痛不适等轻重度不同的症状。

三、方药组成与治疗方法

黄柏0.5kg、贯众1.5kg、、虎杖1.5kg、蚤休1.5kg、板蓝根2k
g、黄芪1.5kg、女贞子1kg、淫羊藿1kg、丹参1kg、山楂0.5kg等,以
上药物烘干,研为细粉,过100日筛,加蜂蜜12~18kg,制成小密丸,即得。口服
每日6~10g,每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用药3个疗程。

四、疗效标准与结果

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者338例,占6
7.6%。

2、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好转着135例,有效率占27%。

3、无效:症状,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改善者27例,无效率占5.4%。

总有效率为94.6%。

五、小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有关,表现在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
免疫功能不足,病毒不能被清除,肝细胞持续损害所致。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
段,采取以控制病毒复制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中医认为乙型肝炎是由
感染湿热邪毒与肝肾不足,脾胃气虚而罹患本病。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滋肾养肝,益气健
脾为主,基于以上观点,结合现代医学对中药药理的研究与中医辩证施治相结合,加之长期
的临床验证而组方谴药。黄贯益肝丸取贯众、黄柏、虎杖、板蓝根、蚤休清热剂湿解毒为君
以清除乙肝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对肝细胞的损害,从而使血浆中的转氨酶减少。现代药理研
究以上药物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取黄芪、女贞子、淫羊藿益气健脾,滋肾养肝以为臣,现
代药理研究以上三药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使大三阳转
为小三阳;取丹参、山楂、活血化淤、开胃进食以为佐使,诸药合用,既能益气扶正,有能
解毒祛邪而有利于病毒的清除,肝功能的恢复自觉症状的改善,故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同时说明,黄贯益肝丸经500例病人服药分别在1~3个月的疗程,经临床观察未发
现对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损害,个别病人服药期间偶有腹泻及胃部不适感,停药后即消失,
证明该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病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激光氧液在治疗新生儿缺氧

缺血性脑病中作用的研究

臧家新 尹 华 张秀梅 厉 君 李冬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颅内病变。自1996年1月
至1998年12月在滨州地区中心医院及日照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以来,我们在原有治疗的
基础上应用激光氧液辅佐治疗HIE32例,并做了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HIE患儿均符合济南会议制定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
其中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住院病例40例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
早产儿12例,足月儿28例;体重<2500克6例,2500~4000克28例,>
4000克6例,Apgar评分0~3分14例,4~7分26例。1996年1月至1
997年7月住院病例32例为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23例;
体重<2500克5例,2500~4000克21例,>4000克6例;Apgar评
分0~3分11例,4~7分21例。两组病儿在治疗前的神经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
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治疗包括供氧、纠酸、控制抽搐、降颅压、供给热量和水分
以及应用脑活素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辅佐采用南宁中电科仪公司生产的DIF
-IA型多功能激光辐射血液治疗仪进行氦-氖激光充氧液疗法。按每公斤体重取10ml
的10%葡萄糖溶液,注入辐射血液治疗仪的石英玻璃瓶内,置于自动摆动的托盘上,充入
100%氧,同时辐射10分钟,再将液体在30分钟内输入病儿体内。每天一次,5天为
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 根据用药时间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判断。①显效:应用1个疗程左右,
症状消失;②有效:2个疗程内意识基本恢复,抽搐停止,肌张力改善,原始反射出现;③
无效:2个疗程后,病情仍无恢复。

1.4 结果 治疗组中度HIE2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重
度HIE10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0%。对照组中度HIE28
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2.1%;重度HIE12例,显效1例,
有效3例,无效8例,有效率33.3%,治疗组有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总
有效率提高约38%。治疗组随访24例,失访8例,其中正常21例,智力落后3例。对
照组随访26例,正常14例,智力落后4例,脑瘫3例,失语3例,死亡2例。

2 讨论

2.1激光充氧葡萄糖液疗法是用葡萄糖液作为载体,利用低能量激光的生物效应的一
种治疗方法。葡萄糖是一种化合物,经激光照射后,其原子吸收了大量的光子能量,进入人
体血液循环后,间接地照射血液,使血管扩张,保证脑组织充分灌流,改善大脑细胞的供血
和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实验证明,激光照射充氧后的葡萄糖液的氧泡和度及氧分压比照射
前有明显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葡萄糖液经激光充分照射并充氧后,成为高氧合激光液,
进入人体内起到了高压氧舱的作用,能迅速提高血液氧化血红蛋白饱和度,改善大脑病变区
域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及病灶部位组织的重建和修复。

2.2以往采用的激光辐射自体血及异体血回输,不仅其技术操作过程繁杂,每一环节
都存在被污染和发生输血反应的潜在危险,而且新生儿采血较困难。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法,虽经改进,又因新生儿肢体静脉细小不显露,穿刺成功率低,照射时间长,病儿不合作,
易造成石英导针纤维折断,又不能同时增加氧含量。我们采用葡萄糖液为载体避免了以上不
足,在治疗HIE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因此,激光氧液疗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副
作用,疗效高的治疗方法,尤其在尚无高压氧舱的医院,不适为一种最佳选择。

国产奎的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双盲对照研究

张守来 李业光 许建华 贺淑玲

奎的平是新型抗精神病药,1997年在美国获准上市用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据报
告具有良好的疗效和预防复发作用,并且副反应较小。目前国内尚属临床初用阶段,其疗效
和副反应少见报告。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奎的平和氯丙嗪治疗的双盲对照研究,现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标准a.取自2001年连续入院的病人, 经两位中、高级职称医师
共同诊断,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b.病程小于5年;c.无严重
躯体疾病及其它的精神疾病;d.非孕妇、哺乳期妇女;e.病人家属同意本临床对照治疗。

1.1.2样本特征符合上述标准者共入组126例,其中男96例,女30例。有9
例因住院时间较短未达到研究时间而退出,实际完成117例。其中男89例,女28例。
研究结束后统计:奎的平组男43例,女14例,平均年龄23.89±5.63岁;
平均病程3.87±1.03年;偏执型22例,青春型19例,未定型15例,紧张
型1例。氯丙嗪组男4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37±5.48岁;平均病程
3.69±1.14年;编执型17例,青春型20例,未定型21例。以上两组资料差
异无显著意义P值均>0.05。

1.2研究方法

1.2.1给药方法由药房工作人员将奎的平湖南洞庭湖制药厂提供和氯丙嗪各研
成粉末分别装入胶囊,分成Ⅰ号和Ⅱ号;剂型分为25mg、50mg和100mg。研究
人员对两药均为盲式。采用抛币方法随机选择用药,初始剂量25mg,早晚各1次,以后
隔日增加50mg,剂量范围300~550mg/日。研究完成后,由药房统一揭晓。

1.2.2疗效及副瓜应的评定工具和方法使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评定
前统一训练,测一致性。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2、4、6、8周末各评分一次。最后,
经对5名患者评定后所测一致性为PANSS量表的F=21.47,P<0.001。根
据PASSN量表减分率判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50%~痊为显著进步,25~为好
转,<25%为无效。并于用药前、用药后的2、4、6、8周分别检查肝功能、心电图和
血常规一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2.1.1 PANSS量表总分的变化使用PANSS量表对两组病人的疗效进行评
定结果显示,氯丙嗪组;痊愈0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10例,无效4例。奎的平组:
痊愈1例,显著进步47例,进步9例,无效4例。两组病人平行对照发现,第2周末时,
氯丙嗪组的总评分显著低于奎的平组,说明氯丙嗪组的起效快于奎的平组,第4周末以后两
组总评分末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组的疗效大致相当,奎的平组见效较慢。两组病人在自身对
照时,氯丙嗪组自第2周的PANSS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而奎的平组自治疗后
的第4周PAN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才有显著差异,从减分来看,氯丙嗪组的减分率高于
奎的平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比较(x±s)

组别 奎的平组 氯丙嗪组

N 60 57

治疗 69.22±19.84 71.61±16.70

第2周未 69.89±18.10* 58.39±18.10

第4周未 49.07±16.88 46.54±15.33

第6周未 48.22±18.23 44.76±15.46

第8周未 29.27±16.36 28.39±16.57

前后减分39.95±17.63 43.23±12.77

减分率 57.72% 60.35%

注:组间比较的t检验 *P<0.01

2.1.2 PANSS量表中各因子变化 奎的平组治疗前和研究末比较, 各因子分
下降均有显著差异;氯丙嗪组阳性症状因子P因子分和精神病理学因子G因子分下
降均有显著差异,但阴性症状因子N因子分下降的差异并不显著,提示氯丙嗪对阴性症
状疗效不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PANSS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因子、 奎的平组 氯丙嗪组

研究前 研究后 研究前 研究后

P 19.92±6.01 11.08±4.25* 21.32±5.33 9.97±3.52*

N 19.14±7.63 10.87±6.19* 17.27±7.66 15.88±4.11

G 38.11±10.92 26.34±7.76* 40.14±9.76 24.63±5.17*

注:组间比较的t检验 *P<0.01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TESS量表总分比较(x±s)

组别 奎的平组 氯丙嗪组

N 60 57

治疗前 1.16±3.12 0.99±2.17

第2周未 2.08±2.33* 4.15±2.98

第4周未 3.26±2.79 4.77±3.07

第6周未 4.28±3.01 5.09±4.11

第8周未 6.07±5.04 6.94±4.35

前后减分 4.92±4.02 5.95±4.06

减分率 81.05% 85.73%

注:组间比较的t检验 *P<0.01

2.1.3 副反应 TESS量表评定结果表明,见表3。随着治疗药物剂量的增加,
TESS的总分逐渐增加;平行对照表明,在治疗的第2周末和第4周末,氯丙嗪组的TE
SS评分均显著高于奎的平组P均<0.01=;第6周末后两组TESS评分差异均无
显著意义。从增分率来看,两组均在80%以上。

3 讨论

奎的平作为新型抗精神病药,是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的拮抗剂,其机理通过阻断DA
2和5-HT2受体而起作用。有报告说明它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疗效
且副反应少,安全性高1。

本研究表明,奎的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阴、阳性症状均有疗效,与氯丙嗪相比,其减分率
前者低于后者,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总疗效相仿。这与刘氏和赵氏分别对新型抗精
神病的比较结果和综述国外的资料结果一致12。PANSS量表的评定结果平行对
照表明,奎的平组的显效时间较缓,这与研究揭晓后对病人临床疗效的追忆相一致,但仍比
李氏研究中的显效时间明显提前,这可能是与李氏选择的研究对象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有关3.。本研究只进行了为期8周的临床使用,其减分率仅1例未达到本研究的痊愈
标准,这可能与治疗时间较短有关。PANSS量表评定的因子分表明,两组对精神分裂症
的阳性症状和行为障碍均有较好的疗效,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来说,氯丙嗪组明显逊于
奎的平组,提示奎的平组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也有较好的疗效。

在副反应方面,TESS评分显示两组第2、4周末氯丙嗪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奎的平组,
说明氯丙嗪的副反应在用药的短时间内即反映出来,而奎的平组出现的较晚。随着时间的延
长和药物剂量的增加,第4周后其副反应评定结果两组的差异并无显著意义,说明两药物的
副反应大致相仿。

从脱落病例分析,氯丙嗪组心电图严重异常1例,反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2例,严重体
位性低血压1例,白细胞严重减少1例。奎的平组失眠2例,心电图严重异常1例,严重锥
外系反应1例。相比较而言,奎的平组未出现致命的药源性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靖平,朱荣华: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国外医学 精神病学分册,2000,2
71:36~39

2、刘铁桥,新型抗精神病药的比较。国外医学 精神病学分册,2000,272
:75~79

3、李定国,郑明勋,郑君杰等:国产奎的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山东精
神医学,2001,143:167~169

抢救急性脑血管病80例

莒县中医医院 宋宜菊 张常彩

本组80例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脑出血20例,脑血栓形成46例,脑栓塞4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全部诊断参照1978年南京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技术会议
抽定的标准。男57例、女23例,男多于女,脑出血年龄46~78岁,脑梗塞年龄38
~83岁,平均年龄60.2岁,提示40~60岁人群急性4脑血管发病率最高。本病资
料中四季均可散发,脑出血以冬季多见,蛛网蟆下腔出血以春季多见,脑栓塞以秋冬季节多
见。

脑出血的诱因几乎伍都与活动有关。脑梗塞中有80%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其中1/5
在睡眠中发病。过度疲劳、兴奋、忧恐和气温突普通均可诱发。

主要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70%脑出血伴昏迷,大小便失禁,有高血压病史,而脑血
栓患者,高血压者占40%,高血脂占59%,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占15%。脑血
管病出现右侧偏瘫多于左侧。实验室检查:80例均以颅脑CT确诊。

治疗与转归:7例TIA痊愈,治愈率100%。20例脑出血死亡4例,存活16例,
存活率80%,病死率20%。46例脑血栓、治愈6例、残留后遗症36例,死亡4列,
治国愈率13%,好转率78%,病死率9%。

讨论

脑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应减少搬动,保持大便通畅。

原有高血压病或不明情况而血压骤然急剧升高者,可以引起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来,必
须紧急处理,否则后果不堪高想。在临床上观察血压常采用平均动脉压,即收缩压加舒张压
之和的半数(或舒张压加3/1脉压差)来计算,发病后血压过高或过低均提示预后不良。
采用的降压药物如利血平0.5~1mg/次肌注。或25%硫酸镁10~20mg/次深
部肌肉注射。注意不应降得过快或过低。

控制脑水肿: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塞后的24小时就可以出现脑水肿。特别脑梗塞早期
使用扩血管药物效果并不满间。重视了脱水剂的使用后凡有适应者均使病情恢复快。根据我
们的临床经验,脑水肿是导致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脱水剂应尽早采取积极态
度,脱水剂的选择和用量,要视病情而灵活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肾功能。

合理使用血管剂。扩血管药物尤其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且颅压不高,血压不低,
发病2周后为宜。还可以选用降粘药物。暂时性应急处理:临床上,经常遇到急性脑血管病
性质诊断不清问题。自我院设有CT以来,对脑血管病诊断及时,尤其脑出血。这给治疗带
来了好处。特别基层医院,在无CT的情况下,有时诊断不清,到底是出血不是梗塞一时难
以下结论。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中性”治疗方案。既不止血也不扩血
管,应根据病情、去诱固,对症调整血压,脱水同时抓紧时间腰穿结合临床,弄清诊断。

急性脑血管病致内脏综合征的处理。脑心综合征应根据心电图的变化而对症处理,如有
室早加利多卡因,有心衰加西地兰。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化验胃液加用甲氰米胍、云南白药、
凝血酶、冰盐水洗胃,大量出血者应输血。中枢性呃逆加用利他林10mg肌注。中枢性呼
吸式异常及时吸氧,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加用呼吸兴奋剂。

(转载于《中国乡村医师杂志》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