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坛(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b&A=1&rec=190&run=13

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文章

日照一中 乔贞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保
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学校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文章,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
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载体。
新的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
首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
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其基本理论品格。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创新同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它的
生命力之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
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方法,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
活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
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其次,创新是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文化
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化也日益呈现出
多元共存的格局。尤其是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把我国作为“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加
紧对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这必然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许多新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
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一些人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有的人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
于低潮,对我国改革攻坚阶段的困难和风险不能正确对待,对经济体制转型期出现的某些现
象感到困惑。二是部分人价值取向移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部分人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
蚀,引发了价值取向的偏移。西方文化提倡的所谓“人权”、“民主”,过分强调个人价值
和个性解放,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向,使有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国家和社
会的利益放在了第二位。三是道德失落的现象时有发生。西方文化注重功利,肯定人的物质
欲望,冲破了中华民族注重道德教化的传统,诱发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
个人主义等道德失范的现象。四是容易引发文化心理失衡。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一
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轻视本国文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
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最后,创新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保持社会
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鲜明的导向、
动力和保证作用。
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出现了诸如思想政治工作“单调论”、“过时论”、“两难论”等错误观念,工作方法、手
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一是内容单调,空洞说教;二是机制僵化,缺乏生气;
三是要求过高,缺乏针对性,不顾个性,效益低下。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方法和
载体,成为学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任务。
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其一,要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观念的更新,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学
校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不以牺牲德育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要敢于打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水平的思
想理论和科学方法用于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时代意识。跟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跟
上人们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时代。要树立科学意识。时刻关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知
识经济的发展,注意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科研意识,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心
理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其二,要进行机制创新,建立全方位立体型教育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好比人体的神经
系统,它对整个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起控制、协调作用,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地位。优化
机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需要。优化机制,
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以制约束、以纪约束与人格塑造、情感激励的有机结合,创建全方
位立体型教育机制。
一要创新运行机制。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
工作网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多渠道全方位的工作格局。二
要创新教育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行
德育工作校长责任制、教导主任责任制、年级组长责任制和班主任责任制,使整个德育工作
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
可操作性。三要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近期效益与远效益、定性分
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广大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
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设计和效果作为评估优质课的标准之一,克服思想政治工作
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其三,要进行内容创新,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学校一定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明
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一是要大力弘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旋律,解决学生
新形势下在“信仰”、“信念”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个好
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展科
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精神。四要切实加强学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
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其四,要进行方法创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一定要从教
学实际出发,尊重学校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
思想变化情况,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一要求“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生思
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做
扎实细致的工作。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细”化、“实”化德育管理,贴近学生生活开展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
二要求“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
过程。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学生年
龄的层次性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层次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
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要变空洞说教式教育为情理交融式教育,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充满人情味的教育中“活”起来。要变随意式教育为分层式教育,使思想
政治工作在自我教育中“活”起来。要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让思想政治工作在自我
教育中“活”起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学
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认识,
锻练能力。要充分挥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指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自我教育,
自觉进步。
其五,寻求新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形象化,生动化。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找准切入点,
寻求新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就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要优化校园文化,寓教于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
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她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情操,改进校风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良传统校风作
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应将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栏、黑板报等传媒载体创造性加以改
进,在唱响主旋律、强化宏观引导的同时,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把传媒载体变成广
大同学参与活动、展示自身形象和风采的大舞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
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善于和敢于抓住社会
上的热点、敏感点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兴奋点,通过开展富有生气和吸引力的教育活动,让
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努力使校园文化社会化,
积极吸收社会文化、西方文明的有机营养,抑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应成立家长协会,定
期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要进行环境熏陶,寓教于“境”。寓教于“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它寓
教育于情境之中,注重感化与熏陶,有潜移默化之功效。学校应注意美化校园环境,提高校
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实现人育环境与环境育人的对待。学校建筑要布局合理、设计新颖,给
人以美感。校园绿化、美化,要有特点,上档次,要发挥名言警句、校风校训的育人作用,
使自然风景和人文景点相映生辉,让“每个景点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用浓郁的文化
氛围和优雅的校园环境去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日照师范学校 肖光娟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高到
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面前。特别是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在实施
素质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
突破性进展。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俞烈。“如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并
取得突破性进展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
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进
素质教育取得突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第三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
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始启动。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同时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由试点实验阶段向全面推广阶段迈进。从我省情
况来看,正处于对新课程实施的试点地区验收阶段,并做好逐步向市(地)、县级扩大试点
阶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待全面展开。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使课程改革顺利进入
推广普及阶段,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搞好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
的需要,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以及教师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活动的不均衡发展,致
使课程改革即使在全面普及的局势之下,其质量水平也会有较大差异,甚至会步入某些人所
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之后尘,造成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喊得响,而素质教育仍然原地不动,即“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在此,笔者就如何使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得以健康发展,并全面展开谈一点个人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思考
(一)理论先行,转变观念
目前,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受传统教育影响深刻,他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而在长期的
教学实践中从事的仍然局限于应试教育。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教改典型,但这都是经验型的、零散的,没有形成完整
的教育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一是新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有效教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
不知道将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每堂课上,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二是现有的教师教育理论水
平太低,不能将已有的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角度去思考、研究,致使教学实践发展到一定程
度就停滞不前,即所谓的“高原现象”;三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笔、
一张嘴”即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对新的教学理念等持排斥态度,保守、固执、
不思进取。面对这种情况,要想使课程改革全面展开,深入进行,首要的任务就在于转变教
师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中心,面向社会的发
展和学生的发展这两条主线展开讨论,使全体教师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李岚清副总理高瞻远瞩,把课程改革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这是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之总结。只有打破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方
式,把以“书本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育人本质,展示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面对基础教育的现状,要使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地
进行,必须使全体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意义、目标以及由此所牵动的整个基
础教育的全面改革,通过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重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定位,使自
己的思想观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步,甚至超前,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借鉴经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是建立在试点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它是对实验成效的全面推广。课
程改革在实验阶段,首先由课程专家站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深思熟虑之下,对课程的实施进行
了充分的论证,从而设计出符合新的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思路,之后又经过无数第一线的骨
干教师的探索、实践,才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从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并
取得成效。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中渗透了教师的汗水和
心血,有经验,有教训。因此,我们在普及阶段,通过借鉴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
少走弯路,使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当然,借鉴并不是拿过来就用,而是对经验进行分析和
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遵循的教育规律,他们是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
又是怎样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即体现学生这个中心)来设计和确定的。通过分析比较,找到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既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做支撑,又有一实践经验去借
鉴,真正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摆脱过去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
目标,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三)发挥教学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课程改革并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消除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是批判与继
承,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即“扬弃”。我们借鉴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也并不是照搬照抄,我们
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并不是跳出原有教学框架。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
深入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各个地区、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要充
分发挥地区优势、学校特色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最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
充分的自由地发展。面对我国在地域、学校以及教师水平之间的差异,它要求人们在新的共
同理念的支撑下,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寻求教学突破。不同地区、学
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它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
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自身教学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以自己的教学优势作为
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不盲从、不浮夸。当然,原有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
关注自己的教,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在
课堂教学中不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而且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
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被注意和重视。因此,我们在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时,一定要建立在新
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新颖的学习方
式,把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借鉴教师潜在的优
势以及创造力,形成各自有效的教学特色。
参考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暨师范教材编写工作会议》
学习参阅文件,山东省教育厅师范处,2001、12

建构式“自主学习”教学的探索

日照师范学校 郑召英 林明玉

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而很少注意知识
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认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
士的皮亚杰(J.Piaget。后经多位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得到丰富和完
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
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
获得的。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
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
所必需的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
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
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
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
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生物学
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了自主
学习教学模式。其教育目标是在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
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态度和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其教学基本程序为:教师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
进入情境进行意义建构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运用自我评价与反馈。
2.1 教师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建构主义的“自主
学习”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
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
要创设为理解各类生物学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欢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实
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
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概念情境,过程情境等,在“输血和血型”的学习
中,我是这样设计自主学习情境的:利用多媒体网络呈现给学生人体血液循环的模拟动画,
播放医生给病人验血输血的全程录相。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
望,脑子里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设置以下概念情境和
问题情境:1什么叫血型?什么是ABO血型系统?2血型是如何判定的?你父母
的血型是什么,你能推算一下你是什么血型吗?(3)请你设计一个验血方案,并具体检测
一下你的血型,是否与推算相符?(4)为什么O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病人是B型
血,输入什么型血最好?医生在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实验?以上这组问题的提出,体
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
趣。
2.2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进行意义建构
教师把学生置于了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
而只是提供给学生有关的线索和工具,并随时警觉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偶然情况并进行相应的
反应,放手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进行建构性的学习。首先,学生要把当前学习内容
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联系”与“思
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学生要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确立对所解决的任务的
子任务,提出不同的假设并从不同的侧面努力加以验证。其次,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
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再次,
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之后,应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交流,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
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不同侧面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
2.3 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运用。
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和迁移。教师要树立“为迁移
而教”的意识,要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
刻化,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输血与血型”之后,我请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知识与社
会生活方方面面有何联系﹖你准备如何活化运用这些知识﹖有些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胆大心
细的同学组织了一个验血小组,在节假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义务验血活动。有些同学通过上
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和进行走访调查,写了诸如《血型与性格的相关性调查报告》《血液
传播疾病的预防》等颇有见解的论文。还有的同学调查了市人民医院的血库储血量及供需情
况,并设计了倡导义务献血的宣传广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
建构和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4 自我评价与反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了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
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进一
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善于
学习,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浅谈孔子的情感教育思想

日照师范学校语文组 李守平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教育事业非常执著,始终抱有一种至诚的态度,把自
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教育。他在教学中,把教师的炽热情感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而高
尚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孔子的高徒颜渊曾生动形象地描述孔子的
教学艺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一、孔子的情感教育,首先表现在对弟子的热爱上
“有教无类”,既是孔子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也表明了他对学生无限的热爱。他认为,
只要有培养的可能性,不问其门第如何,都可受教育。孔门弟子,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巷”
的颜回,贫病难辨的原宪,也有“衣敝缊袍”的仲回,有躬耕瓜圃的曾参,穿芦衣为其父推
车的闵子骞,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等等。孔子对于这些出身低贱,家境贫寒的弟子,总
是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孔子具有教师应备的人文情怀。他批评当时的人
们对青年一代“少不更事”的偏见,而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
罕》)。于是他在教学中,往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学生关心备至。原宪家贫,孔子
就给予他物质生活上的照顾,让他能够专心致志的学习。当他的弟子颜回死时,孔子极为悲
痛。《先进》里记载:“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
为恸而谁为?’”可见他对自己弟子的深切感情。
只有拥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才能在教学中以自己的
感情点燃学生的感情,才能以自己的个性启发学生的个性,以自己的创造性启迪学生的创造
性。因此对学生的关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必要的素质。
二、孔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把情感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在其教育内容里也潜伏着一条感情的线索。孔子提倡诗教。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所谓“兴”就是感奋起来,警醒起来,可以兴发人的志气;所谓
“观”,就是可以观察出各国风俗上的、政治上的得失提高辨识能力;所谓“群”就是使
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但要求委婉曲
折。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理论原则,便是发挥诗歌的情感教育作用。
另外,凡经过孔子精心雕琢过的《诗》、《书》、《春秋》等内容,不仅贯穿了他的政
治意图,而且倾注了他对政治人事的鲜明爱憎和褒贬之情。同时作为教材还考虑到学生情感
的接受能力。如《诗》,就由浅显的地方民歌开始,进而介绍高雅的贵族乐歌,最后介绍难
懂的宗庙乐歌。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早编选教材的教育家,而且也是第一个自觉地注意到
教材内容情感因素的教师。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将丰富的情感融注于教材的字里行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想的人格与情操。
三、教学中平等的师生交流
要在教学中切实贯彻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建立
平等的师生观。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人文主义教育家,他重视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
主观能动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始终把基本立足点放在作为主体的学生身上。他甚至
认为师生的名分都不是完全凭人为规定的,而往往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所以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
谦让,甚至有时候也可以作为老师,所谓“当仁,不让于师”。在孔子生活的等级森严的奴
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期,能如此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更难能可贵了。
也正是孔子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所以在孔子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下,
在老师的启发下,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活跃地发言。孔子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谈话法、
讨论法,使得学生觉得特别亲切、自然,容易调动自己的情绪,充分的参与教学。在《侍坐》
篇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主动与老师谈心、言志,教学气氛非常自由,给人的感觉是
平等的、民主的。
另外,对学生的了解既能够加深师生的感情,也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条件,对学生了
解得深刻了,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与现代教学中要求教师的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是相通的。孔子始终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他
们了解至深。它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专长等都了如指掌,能比较准确地道出他们的特点:
如“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以及“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等。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才能、志趣的基础上,
孔子对他们有目的有所侧重地分别培养。据《先进篇》记载:“德行:颜渊、闽子骞、冉伯
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在教学中就是对各个弟子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材施教使
学生平等、民主地参与教学。
四、孔子在教学中重视乐教
孔子总是利用情感教学的手段,把僵硬刻板的礼教与开朗和谐、奋发向上、陶冶情操的
乐教结合起来,使得教学富有和谐性、生动性、趣味性,收到最佳效果。他告诫学生要“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尽善尽美”的音乐才是最好、最理想的音乐。“尽善
尽美”的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境界,并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善的陶
冶。
孔子教学时,时常一边弹琴,一边讲授,使学生陶醉于愉悦的情境里,不知不觉的接受礼仪
道德和文化知识的陶冶。 “学” 是这样,“习”也是这样。《论语》中有关孔子及其弟子
“弹琴”、“击磬”、“弦歌”的记载比比皆是。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
在《论语》中多次记载了孔子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孔子常常利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
感,在教学展开之前先培养和酝酿一种适合师生交流的情感、气氛。在《侍坐篇》中,子路、
曾、 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身旁,由曾 鼓瑟,师生沉浸在音乐的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孔子
启发学生各言其志,弟子们陆续陈述了自己的志向。曾皙一边弹琴一边听,到后来,“舍瑟
而作”坦露自己心怀,描述了天下太平的景象,与这种和谐自由的气氛正好相适应,使得整
个过程有教学,有哲理,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教学是欢快而热烈的。
另外孔子还常常把学生带到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去,或是名胜古迹之地,一边游玩,一边借
景生情,施以教学。例如樊迟,有一次被孔子带到舞雩台下游玩,受到启发而大开思路,说:
“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马上高兴的说:“善哉问!”(《颜渊》)然后向他讲了
一大堆学问。这种在自然环境中的教学,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往
往得到在学校课堂里难以获得的效果。《论语》一书多次记载孔子带学生春游舞雩和大江。
可见孔子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五、孔子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孔子认为人的情感是有差异的,老师必须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发培养。孔子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好”与“乐”都是热烈的感情,
它一旦培养形成就会产生学生的自发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孔子还主张学习者要通过学习来排除消极情感、发扬积极情感,而发扬积极情感与抑制消极
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孔子认为即使地位高贵、道德完善、学问渊博的人也应当注意抑制消极
的情感,才有进步。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些都是孔子以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教导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抑制虚
荣与自欺的消极情感。
基于这一理论的情感认识,孔子在教学时总是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激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这种情境的写照。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预言而未得之貌。”“愤”与“悱”这两种思维状态带着强烈的,急于求成的、渴望的情
感的心理色彩,是学生学习情感充分调动起来的反映。孔子认为这正是施教的最佳时机,教
师就应在这个火候迅速进行丰富的想象,广泛的联系,创造性的发挥,把教学深入下去,进
而增添新的内容,如果学生仍处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程度,“则不复也”,即不要急
于冒进、盲目的增加新内容。
启发式教学就要掌握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火候。没有或者不善于抓火候,是教学的失机。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教学的主动性就在于对学生“情”与“思”的火候的选择。“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与思结合起来,也就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善于调动思维,而学
生主动能力的调动需要老师情感的介入。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使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科研兴校,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日照一中教科研纪实

日照一中教科处

一、深入课题研究,锻造一支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多年来,日照一中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和个人潜能,认真实施教育
科研的“四个一”工程。
每位教师至少参与1个教研课题的研究。刘燕老师主持的《英语合作教学实验》、臧春
生与刘廷军主持的《利用多媒体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2个国家级课题通过了专家鉴
定,张得宁老师负责的国家教育重点课题《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和刘晓老师负责
的《中学英语TBL课堂实践》2个国家级课题正在实验之中,还有11项省市级课题及许
多校级课题在研究之中,有9项市级课题即将通过专家鉴定。教研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的
教育观念,并把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学校教师的理论和教学
水平,造就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突出的名师。
每位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的革命》、
《素质教育在美国》、《现代教育科研》、《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与
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创新教育论》、《课程理论》、《教与学的心理学》、《探究式
学习》、《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等教育著作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必读书、常读书,通过理
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师德修养。
每位教师每学期举行一堂公开课、研讨课或示范课。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
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目前国
际国内常用的16种教学法(1、 尝试性教学法 2、创造性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
合作教学法 5、 成功教学法 6、分层教学法 7、愉悦教学法 8、和谐教学法 9、单元
教学法 10、主体性教学法 11、暗示教学法 12、发展性教学法 13、启发性教学法
14、教学最优化教学法 15、程序教学法16、探究性教学法)进行创造性实验和整合,
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现代教育手段为主
辅。并于每年的十二月份,开展“课堂教学对外展示月”活动,向社会开放所有课堂。课堂
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极大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多媒体由原
来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声”、“形”、“色”、“像”、“光”的直
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对
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度。
每人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广大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
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勤于笔耕,每年有1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
表,还经常接受各大刊物的约稿,学校自办的《教科研之窗》更是广大教师交流的重要阵地,
教师们踊跃投稿,内容详实新颖。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改进、学法的指点、心理的指导等优
秀论文跃然纸上。位教师既是刊物的撰稿人又是刊物的忠实读者,由此掀起一股股学习热、
交流热、探讨热,正是“教研春风进一中,改革创新争先锋”。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电视等现代教育媒体(硬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充分挖掘教师
的潜能和教学软件的功能,实现了教学媒体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组合和最优化设计。
1、“硬件”更“硬”,设备科技含量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安装了三大
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卫星接收站)、全自动广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
统(宽带校园网、Internet网),拥有多媒体综合电教教室、天文观测室、科技活
动室、电视演播室和校园电视台,适合于个别化教学并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阅览室、音像阅
览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机室等(以下简称“十室”)。有线电视已遍及教
学楼、科技馆、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家属楼共200多个终端。日照一中网站网址
http//www.rzyz.org.cn是一个拥有3台服务器(Web服务器、
Mail服务器、资料数据库)、500余个终端的大型教育网站,采用100M光缆接入
Internet,楼楼之间1000M光缆连接,10M到桌面的宽带网络,拥有600
余台微机。双向传输功能的全自动广播系统设备先进,功能强大。
2、软件资料丰富,内容宽泛实用。
学校投巨资购买了录像带千余盘、CD-ROM光盘1500张,VCD光盘3000
余张,录音带2000余盘,其中包括成套的教育教学软件如: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方生
电子教学资源库、海北电子教学资源库、以及适合各科教学的各类教学软件,满足了教学需
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自行研制开发了大量优秀CAI课件,
每年有1000多个自己研发的课件进入课堂,为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数不胜数。梁启
冰、司林刚、李建、杨秀、葛艳玲、安保胜等老师制作的课件在省市课件大赛中获一等奖。
3、“软”“硬”融合,优化教育教学
有线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电视台、演播室、播控室融为一体的闭路电视教学系
统实现了:教学节目的及时播放,如:课堂教学录像带、VCD、CD-ROM光盘等可根
据任课老师的要求,及时传送到每个教室,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同学的观看;学校重大活动
的转播,如:开学典礼、优质课比赛、学术报告、运动会实况、优质主体班会评选、教育教
学工作表彰大会、学生先进事迹报道、校园新闻等;开阔了学生视野,如:学生定时收看电
视节目,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前景
等。
双向传输功能的全自动广播系统能定时自动播放各种节目,如:早操、课间操、运动员进行
曲、乐曲等,还能随时播放各类自己制作的节目,如:校园采风、文学园地、心理访谈等。
在英语教学和英语听力考试方面,系统与教室内的多媒体教桌联网,实现了英语听力的“三
个同”(英语听力的训练、考试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播放,学生在同一时间收听),实现
了与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接轨,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考点中,学校成为鲁南最大的
考点,历次受到省招办的嘉奖。另外,该系统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学校于1997年建立学校主页,并于1999年通过ISDN
专线接入Inter-net,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大信息的交流力度,提高学生收集信
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把局域网接入Internet的方式由ISDN专线接入升级到
DDN专线接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
究。从1999年开始,我校共招收了3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验班,运用网络技术,促进
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优于同年级普通班的学生,该班学生
多次在信息技术学科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投资几十万元,购进了一套摄、录、编设备,成立了日照一中校园电视台,学生自
己对节目素材进行采集、编辑、合成和播出,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为使电化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提高课堂效率,学校自行设计安装了多媒体教桌。该系
统包括大屏幕彩电、性能优异的彩色摄像头、功放、喇叭、彩色监视器以及录音带、录像带、
VCD播放设备,现正在配备多媒体计算机。该套设备既能使用普通投影片、幻灯片,又能
进行实物投影,大小可变,亮度可调,软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既能与有线广播、有线电
视联网,又能播放录音,进行声音与图像的组合编辑。目前学校的60个教学班和实验室都
配备了该设备,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我们这套设备在中
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仅我市就有十多个学校安装使用该套设备,其它地市使用的学校也有
很多。
此外,为适应英语、语文、艺术、体育、教育心理等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自行设计安
装了新颖、实用的音像阅览室;为方便教师进行CAI课件制作、网上资料查询和多媒体教
学研究,学校装备了多媒体电子备课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变革,学校建成了一个
电子阅览室和9个网络教室,使同学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来源更加广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
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的三系统、十室构成了现代化教学的应用环境,并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广大
教师都能经常、熟练地使用常规的视听媒体,80%以上的老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进
行教学,微机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的使用率达到100%,电子阅览室、电
子备课室、音像阅览室全天对师生开放。
目前为止,学校在电教器材配备方面已经投资近500万元,并且随着学校教学规模的
扩大,以及先进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学校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始终
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日照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三、加强实验基地建设,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日照一中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善
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为办学宗旨,以信息技术为学生认知工具,建立实验基地,
成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班。
实验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
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的
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致力于新型教学结构的创设,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引导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事物,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注重
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动机和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
的学习空间,组织学生通过实践,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
“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
验和感受生活,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密
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掌握多少知识已不
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实班学生利用搜索引
擎、网站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学会了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提高了处理、分析、
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索的学习工具,实验班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或
者一个教学单元,通过情境探究的方法学习、解决其中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作为发现探究
的工具,实验班学生利用虚拟实验环境,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实验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通讯、
交流,提高了信息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培
养合作精神。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基本模式,为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作
用,杜绝学生进入基于网络学习的误区,建立起了一种师生协同上网的学习模式,在实验班
的课程中开设“学科网课”,任课教师结合教学任务进行网课教学设计,提出持续的驱动任
务,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地抛出,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重视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日照一中从1997年开始就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
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于2001新学年引进两位心
理教育专职教师(两位老师系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已取得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
上岗资格证书),成立了日照一中教科处下属的心理教育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这也开创了日照市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先
河。
学校在心理教育的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方面给予极大支持,专门在新建的科技馆划拨学校
最大的办公室作为心理教育组的办公咨询室,并配备了专线电话(0633-823601
2)、高级沙发、彩色电视机、VCD影碟机、录放机等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高雅的心理氛
围,让来访的学生、家长、教师感到仿佛进入自己的家,充满信任地与心理老师平等的倾心
交流;为使统计的数据及搜集的心理教育资料更加科学准确,配置了可上宽带网的微机,此
外还配置了专用书橱、专业和科普性心理学书籍杂志;为使心理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心理教
育发展状况,学校经常派出心理老师参加重大心理教育实验研究会议和经验交流会议,积极
寻求高校专家指导,现已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心理学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专业交流;为探索心理教育工
作的新方法、新途径,2001年9月份学校申报了山东省心理教育重点课题——《校园文
化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和《教师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设计了科学的实施方
案,并且进行认真实践,使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心理教育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制定了详细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规
则,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和心理健康状况诊断测验(MHT),
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师
因材施教提供了心理学依据,避免了传统的仅仅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弊病。
心理教育组特别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与时俱进,开辟了心理教育宣传专
栏,创刊出版了校园心理教育报——《心海》,《心海》报以“反映同学心声,增进师生交
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宗旨,开辟了综合版、教师版、知识版和
学生版四个版面(并配合学校家长会,不定期开辟家长版)为学生提供学习心理、个性心理、
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目前《心海》报已出版七期,成为深受全校师生喜爱的校园心理报。
为更加深入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全面培养锻炼学生干部,心理教育组进行了大胆尝试,将
《心海》报采取以心理教育组主办,面向全校各班级、学生社团承办的办报方式,极大地调
动了学生参与宣传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目前先后有2001级的两个实验班,Ⅱ部8班、
3班等班级参与承办,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办报的学生由衷的说“很有成就感”、“很有
收获”。
为方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心理知识,心理教育组老师建成《心海铭人》、《心灵驿
站》两个心理网站,实现了学科上网,与学校主页《心理频道》实现资源共享。将《心海》
报形成电子文本面向INTERNET发行,采用BBS《心海铭人论坛》的形式为学
生在网上进行心理互助提供了便捷。心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联合,拓展了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美化了校园文化环境。
心理教育组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师生交流,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先后就“中
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提高自信心”、
“如何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以及应试心理等中学生常见问题通
过大会报告、广播、班会、咨询等形式进行专题讲解和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困惑,
促进其在个性人格和学习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心理保健的自觉性。心理教育组特别注重
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聊天室,心理老师与来访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一
起探讨个人具体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自2001年11月份办公咨询室正
式成立以来已经接待100余位来访学生,帮助他们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心理压力,澄清了一
些不正确的观念,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心理教育组追求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在做好校内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心理
教育渠道,立足本校,走出校门,利用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提供《心海》报家庭教育版,
宣传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改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心理
教育组以《心海》报为沟通桥梁,加强对外交流,目前与《日照日报》社及莒县、五莲等市
内单位和青岛一中、淄博实验中学、山东省回民中学等省内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2002年5月12日母亲节前心理组老师应日照人民广播电台《校园采风》栏目组邀请,
与本校学生合作推出“母亲节亲子沟通”特别节目,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