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6&rec=61&run=13

1992年总体规划
1992年12月,经区规划建设局与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是:采用新观点、新办法、新思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面向21世纪,使开发区规划具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备的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先进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优质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特色城市景观。
开发区的性质 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为主的独特经济区域,威海市对外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20年编制一次,每5年进行一次修订补充。近期:1992~1999年;远
期:2000~2010年;远景:2011年以后。
城市规模 规划建设用地36.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30万人。
城市用地布局 结合海岸线朝向,新建港区及火车站的位置按5大功能分区布局:海滨路至海岸线为海滨游乐区;徐家河以东,浦东路以南为港口工业区;泰山路以西,海峰路以南为地方工业区;珠海路以南,铁路线以西及港口后方为仓储区;青岛南路以东,徐家河以西,珠海路以北,平度路以南为城市中心区及居住区。以青岛南路为联系中心城的南北交通轴线;以徐家河为贯穿南北、分隔东西的绿化轴线;由车站广场及中央广场、上海路、海滨广场到海上栈桥,形成中央都市轴线。
居住区用地分为以低层住宅为主的住宅区,以多层住宅为主的住宅区及中高层青年公寓、商业、办公综合区3类。居住用地主要靠近海岸,集中成片布置,形成居住区(3万~5万人)、居住小区(0.7万~1.5万人)及住宅组团(0.1万~0.3万人),便于配套建设。
工业用地根据威海经济发展战略、现状工业基础以及水源、资源等条件,严格控制污染及消耗淡水量大的项目进区。新港区、铁路及电厂的建设为发展工业提供优越的交通和能源条件。港口工业布置于徐家河以东,浦东路以南,相对集中,形成规模较大的工业区。该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港口、疏港公路以及发电厂,可提供方便的交通、能源及供热设施。远期搬迁老集、杨家台、凤林、宋家洼等现状村庄,做为远期工业用地,避免工业与居住混杂。铁路客运站西北部及货运站西部规划为地方工业区。
1999年总体规划修订
1992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较好地指导了经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用地规模等指标都突破原规划。1999年5月,依据市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经区管委委托区设计院,开展《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
开发区的性质 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和威海市对外交通枢纽及商品集散地。
城市规模 人口近期控制在6.4万人,2010年控制在15.5万人以内,规划建设用地36.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人口25万~30万人。
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总面积36.8平方公里。北到平度路,南至江家寨,西接华山路,东临海埠路。
城市布局结构 经区是威海城市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又是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既是城市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又是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区。经区是市区的次中心,总体布局为:沿对外交通干线(青岛路、海埠路)布置工业用地,以迅速分流运输,减少对城区的干扰;将一类工业用地布置于居住用地与二类工业用地之间,既节约用地,又保证住宅区的环境质量;靠近工业区布置高密度住宅区,以解决大量职工就近居住;靠近海边布置低密度住宅区,以保证沿海地段的自然景观。
2004年总体规划修订
1999年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经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较好地发挥了城市建设指导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区外部客观因素发生很大变化,国家进入城市发展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新的调整期与“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期。随着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威海市区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东部崮山-泊于新区纳入经区规划范围。依据自身地缘和环境优势,经区面临日韩制造业加快转移机遇。2004年4月6日,经省建设厅批准,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其中经区作为一个片区,被纳入其中。2005年7月编制完成,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审查,同年9月8日通过专家评审,10月24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4月通过省政府审批。
开发区的性质 城市南部综合性发展区,职能包括普通工业、居住等。东部崮山─泊于新区职能包括:威海临港工业与修造船业基地、行政办公、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等。
规划范围 包括经区中心区、崮山镇、泊于镇,总面积约194平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79.46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城市用地布局 经区中心区:以生态化海滨旅游城市中心区为标准,进行二次开发,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减少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商业、文化等生活用地比例,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海滨地区避免新增工业用地,逐步恢复海岸自然环境,加强海滨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美化海滨地区环境;加大城市路网密度,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东部崮山─泊于新区:崮山临港工业区东南侧布置五渚河居住生活区,方便生产生活,并在两者之间规划大面积绿化隔离区,加强五渚河绿化环境建设,美化生活环境;搬迁澳瑞凯及武岭爆破危险品仓库区至崮山水库南部山谷地区,满足安全防护要求;泊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行政办公、旅游度假、体育休闲等功能发展的需要;限制炼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大用水、重污染企业在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