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6&rec=438&run=13

1998年5月,组建经区党委宣传部。1999年7月,设立文化馆;9月,设立书画院。随后各项文化事业逐步展开,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日趋丰富多彩。全区文化事业真正全面、快速发展是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以后,工委、管委以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启动全区文化建设工作。2008~2010年,连续3年制定《全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全面规划全区文化建设工作,健全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城乡文化建设。至2010年,全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起,经区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用3年时间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打基础,2009年以农村为重点,2010年以社区为重点,至2010年末,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农家(社区)书屋、村(社区)综合宣传栏、文化健身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全覆盖。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7年12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至2008年末,完成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任务,建立全区5个镇(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和96个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在满足全区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引导科技致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健身广场建设 2008年5月,启动全区村(社区)文化健身广场建设工程,由区、镇(街道)、村(社区)共同投资建设,至年末全面完成96个村(社区)文化健身广场的建设任务。在全区每个农村(社区、居委会)建设一处高标准的文化健身广场,为城乡群众提供了设施较完备的文化健身场所。
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 2008年初,工委、管委提出全面建设全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工作目标,工委宣传部根据各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按照市级优秀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由各镇、街道自筹建设资金,工委宣传部靠前做好业务指导和建设进度的督导。2008年末,建成崮山、泊于两个镇综合文化站和皇冠、凤林、西苑3个街道文化中心,为各镇、街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起到带动和指导作用。2009年2月,经市政府综合验收,全部达到市级优秀标准,并获市、区奖励资金100万元(各镇、街道分获20万元),在全市提前1年率先完成省、市下达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任务。
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2008年初,经区开始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工作。为提高基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工委、管委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市级一类、二类、三类标准的农村文化大院,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补贴,对经济状况较差的村,预付奖励资金,两年共拨付农村文化大院以奖代补资金130万元。为确保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工委宣传部对全区的农村文化设施的基础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分期分批建设,逐村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验收。2008年建成26个,2009年建成45个,两年建设达到市级一至三类标准的农村文化大院71个,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较完备的文化服务设施,促进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至2009年末,经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提前4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建设任务。
农家(社区)书屋建设 2007年建设农家书屋2个,2008年建设农家书屋7个,2009年建设农家书屋59个,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2010年,完成30个社区“社区书屋”建设。管委为每个农村(社区)书屋投资1万元,购置7大类、30余个小类2000余册高质量图书和10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至2010年末,建设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的农家(社区)书屋98个,提前5年完成省、市下达的建设任务。
综合宣传栏建设 2009~2010年,为加强农村(社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区管委投资为全区98个村(社区)建成高档次的综合宣传栏,由工委宣传部牵头,各涉农部门每月提供宣传内容,统一印刷后分发到各村(社区),及时宣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各级惠农政策,服务基层群众,实现全区农村(社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
文艺队伍建设 2008年,工委、管委提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区直各部门、各镇(街道)、驻区各单位以及农村和社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人才培训,要求每个农村、社区都拥有一支以上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全区建立群众业余文艺队伍190余个。至2010年,区直各部门、各镇(街道)、驻区各单位都有业余文艺活动骨干,威海清华紫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业余艺术团,工委宣传部每年都对文艺活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优秀节目予以表彰。2010年12月,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首届优秀文化艺术人才评选活动,评出“文化艺术名人”8人,“优秀文化艺术人才”13人,工委、管委予以表彰,对带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开展全区基层文艺培训活动,提高基层文化活动质量、提高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促进全区基层群众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送文化”为“种文化”。2009~2010年,工委宣传部充分发挥管委提供的文化馆、书画院等对外办公场所的优势,组织全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及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管理培训班、全区镇(街道)、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全区民间手工艺技能培训班和民族舞蹈及舞蹈编导、器乐演奏等各类培训班20余个,培训和辅导基层文艺骨干3000余人次,提高了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城乡基层文艺骨干的文艺水平,使基层群众性文艺活动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0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党委宣传部开始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008年以后,工委、管委把丰富城乡群众性文化作为推进和谐经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针,广泛组织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从农村、社区,到企业、机关、学校,均开展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同时,积极挖掘民俗、民间文化。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赢得广大城乡群众赞誉。
广场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广场活动为载体,2001年起由工委宣传部每年组织一次“皇冠之夏”广场晚会,至2010年连续举办10届。该活动影响范围广、形式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形成威海地区较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大型专题文艺演出15场次以上,每届参演人员1500余人,观众达2万余人。

节庆文化活动 2006年起,连续举办5届“九九艳阳天”老人节文艺晚会。2000~2010年,举
办庆“五一”全区职工合唱、庆“五一”全区职工书画展、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庆“七一”机关大合唱比赛、庆“七一”诗歌朗诵比赛、庆“八一”电影周、庆祝教师节专场演出等节庆文化活动180余场次。
2008~2010年,工委宣传部连续举办3届“迎新春全区大型系列专场文艺汇演”,组织演出9场次。“迎新春全区大型系列专场文艺汇演”主要由全区农村、企业、机关3个专场文艺汇演组成,演员来自农村、企业、机关等不同系统的职工和群众,节目内容主要是反映全区不同领域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演出现场气氛欢乐祥和,每场演出都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大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打造企业文化、机关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民俗文化活动 2007年以前,区内没有系统开展和挖掘民间民俗文化。2008年初,启动区域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工作,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项目进行展示和挖掘。同年农历正月十五,工委宣传部在乐天休闲体育公园举办建区后首届“元宵节大型花灯展”,组织区内10余家企业和各镇、街道参加活动,共展出各类具有民俗特色的大型花灯20余盏,参观人数达5万余人次。2009年起,举办“全区民间手工艺品展览比赛活动”2届、“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型群众民俗游艺活动10次,举办“全区民乐艺术节”“全区民间民俗艺术活动周”和“全区民间剪纸艺术大赛”。2007年起,每年组织由20余支表演队伍、20余辆彩车组成的民俗表演“长龙”,表演篮子灯舞、扭秧歌、打腰鼓、杂耍、舞龙、跑旱船、耍毛驴等,参与群众2500余人。
2008年以后,管委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并命名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名人”“民间工艺名人”等称号,组织评选开发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特色艺术之村(社区)”2个、“民间艺术名人”17人。崮山镇河东村的“篮子灯舞”被列入威海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2月命名的经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村”“民间工艺名人”“民间艺术名人”名单:
民间艺术之乡(1个):
泊于镇(民乐)
特色艺术之村(社区)(1个):
崮山镇河东村(篮子灯舞蹈)
民间工艺名人(1人):
王文平 泊于镇白马南村
(工艺美术品开发)
民间艺术名人(10人):
邓忠义 崮山镇卫家滩村(根艺、奇石)
王淑平 崮山镇东村(手工、面塑)
于建敏 崮山镇张家滩村(手工刺绣)
张福芹 泊于镇小邓格村(剪纸)
孙盛兴 泊于镇海西头村(编剧、作曲)
唐延君 泊于镇中学(篆刻、书法)
梁志忠 泊于镇寨子东村(民乐、书画)
徐源有 泊于镇白马西村(民乐)
丛培昌 凤林街道新都花园社区(器乐)
王志凤 西苑街道范家埠社区
(地方戏曲)
2009年6月评选的第二届经区“特色艺术之村(社区)”“民间艺术名人”名单:
特色艺术之村(社区)(1个):
西苑街道岳家庄社区(吕剧)
民间艺术名人(6人):
武广升 皇冠街道长峰社区(奇石、
盆景)
丛滋妮 西苑街道闫家庄村(书法)
林治丽 泊于镇大林格村(剪纸)
刘淑荣 崮山镇北虎口村(面塑)
宋文柱 凤林街道宋家洼社区(根雕)
刘昌香 凤林街道工人新村(手工编花)
送文化下基层活动 2000~2004年,经区党委宣传部不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2005年起,将“送文化下乡”纳入日常工作目标,坚持年年开展。2008~2010年,增加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及形式,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书画到农村、企业、军营,形成文化下基层的长效机制,累计组织各类文化下基层活动100余场次,送书画作品3000余幅。2007年开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管委每年投入20余万元补贴资金,坚持每年为每村(社区)每月放映1场电影,至2010年累计投入100余万元,放映电影5000余场。
文艺比赛汇演机制 2008年3月,为使基层文艺汇演比赛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由工委宣传部牵头,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文艺比赛汇演机制,区级文艺汇演不少于15场次,各镇、街道组织文艺汇演不少于3场次,以镇、街道为单位组织村(社区)文艺巡回演出不少于1次。机关、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机关、企业及镇(街道)组织文艺汇演安排得有条不紊,以镇(街道)为单位组织村(社区)文艺巡回演出和汇演评比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基层群众性业余文体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成机关、企业及区、镇(街道)、村(社区)上下联动的文艺汇演比赛机制。
文艺创作
经区全面营造适合文艺创作的大环境,搭建文艺创作、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活动。至2010年末,全区群众性文艺创作、专业创作、主题创作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创作载体 2007年5月,经区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老年书画家协会相继成立。2008年4月,经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同年5月,经区民间剪纸学会成立。各协会成立后,充分发挥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定期举办展览比赛、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文艺创作活动。2007~2010年,举办各类展览30余场次、学术交流和主题创作50余次。
2010年8月,工委宣传部创办区内第一个综合性文艺期刊《无花果文艺》,设热土放歌、小说撷英、散文选萃、诗歌广场、创作笔谈、机关文苑、企业之窗、名作欣赏等栏目,刊发作品以区内作者为主。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军为《无花果文艺》创刊号撰写创刊词。《无花果文艺》的创刊,为全区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搭建了一个学习、展示、交流的有效平台。
创作成果 1992~1997年,全区有5件美术作品在市级以上展出和发表。1998年起,各门类艺术创作活动逐步开展,美术、书法等方面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至2010年末,全区文艺创作的范围扩至文学、音乐、文艺理论、曲艺、摄影等领域,作品层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不断有作品在全国、省级获奖、发表、展出。其中,国家级作品10余件、省级作品100余件,市级以上获奖作品50余件。
曹静华美术作品国画《壁立千秋》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全国中华魂美展”银奖。马远华书法作品行草《出师表》获“亚亨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书法银奖。全区有500余幅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画册发表,区书画院组织画家到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参加市级以上的书画展览作品600余幅。
音乐MTV作品《威海,我的家园》在中央电视台展播。2008年,京歌《咏廉》获“全省基层廉政文艺创作展演”二等奖。2010年,歌曲《圣果无花》在省群众文化学会年度评比中获三等奖。
至2010年,区内文学作者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及专著1000余万字,有多件作品被《读者》《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全国有影响的文艺杂志发表,2009年,璀咸浩创作的长篇小说《浮沉》获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文艺理论文章《如何打造农村文化载体》和《浅谈萨克斯管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关于当今文化馆艺术培训的感想》分别获2007年、2009年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社会现实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影响》获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题创作 2009~2010年,结合“威海无花果文化旅游月”开展主题创作活动。2009年成功举办“威海无花果文化展”,首次从无花果的历史渊源、文化品性、综合价值、规模种植、产业开发、前景展望6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挖掘和展示,同时,举办无花果书画、摄影、剪纸创作展,展出各类作品200余幅,创作无花果文化旅游月节庆标志、主题歌曲《圣果无花》、卡通吉祥物青青、皮皮(青青、皮皮名字由来于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无花果品种青皮1号)。2010年,举办“无花果与人类健康主题展”,各级领导和来宾500余人参观展览。2009年9月,举办“庆国庆开发区建设成就图片展”,工委、管委领导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观展览。
文化产业
建区时,区内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龙头文化企业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几乎为零。
2008年以后,工委、管委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培育出华夏城、红太阳彩印和豪业电影城等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颇具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重点文化产业。
至2010年末,全区初步形成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包装装潢、图书音像、广告传媒、网络服务、游戏娱乐等涉及文化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产品销售等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企业300余个,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全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8年,豪业电影城被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首批“威海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9年,华夏集团获“威海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10月,华夏集团有限公司、红太阳彩印有限公司和豪业电影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
文化旅游产业 2009年,工委、管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神游华夏》、“欢乐华夏”等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演艺市场,拓展文娱空间,发展游乐经济。《神游华夏》演艺项目,是由华夏集团投资3.2亿元邀请国内顶级团队创作的全国首个360度旋转行走式大型山水实景演艺。2010年5月18日公演后,取得较好社会反响,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带动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年内,华夏城景区游客总数达50余万人次,其中,《神游华夏》观众达13.37万人次,“欢乐华夏”21.8万人次。华夏集团被第五届山东旅游年会评为2010“品牌山东”最佳旅游投资企业功勋奖,《神游华夏》演艺项目被第五届山东旅游年会评为2010“品牌山东”旅游演艺创新奖。
文化产业园 2007年,由威海红太阳彩印有限公司和温州环宇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威海印刷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10.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至2010年末,入驻企业5家,完成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
影视服务产业 2008年9月,由威海豪业电影城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威海豪业电影城”,是区内首家多功能电影城,总面积3800平方米,设有胶片放映厅3个、数码放映厅3个及贵宾厅3个。2010年,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威海金逸国际影城”项目开工建设,内设多功能、环境和设备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豪华影厅7个。
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2009~2010年,工委、管委连续两年举办“威海无花果文化旅游月”活动,开展无花果文化展、无花果产品展示、无花果观光采摘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威海无花果文化和无花果产品,塑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无花果产业。
韩文化经济圈 韩国美食街位于经区渤海河华夏路两侧,街区全长600米。2005年起,逐步聚集起30余家韩式餐厅,韩食街、皇冠花园生活小区周边及海滨南路两侧韩式美食、韩国食品及韩式休闲服务初具规模。2008年,管委投资180万元对韩食街两侧道路路面进行拓宽和硬化,对给排水管道等进行整治改造,重新合理布局绿化与停车位,使停车位由原来50余个增至100余个,改善了韩食街的消费环境。同年,开始韩乐坊项目的建设。2010年12月,乐天玛特威海购物中心开业。至2010年末,韩国美食街聚集52家韩式餐馆和韩国食品店,总营业面积4500平方米,可容纳就餐人数2000人,是威海市知名的韩国特色餐饮一条街。区内形成韩国文化商业主题突出、具有域外文化风情的韩文化经济圈。
文化市场管理
1998年5月设立党委宣传部并下设文化管理市场办公室后,经区依法进行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市场机制、理顺执法体制,严格依法行政。至2010年,已建立多渠道、宽领域、综合性的文化市场监控体系,形成诚信守法的文化经营秩序,全区文化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市场经营 图书音像市场 建区初期,区内经营图书音像零售、出租的小店、小亭大量出现,主要是个体书亭和书报摊点。1997年以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书店、音像店开始出现。至2010年,区内书店发展至40余家,但规模和藏书量都较小。音像店高峰时达30余家,由于受网络的冲击,至2010年,规模较大的图书音像商家仅有5家。
印刷市场 建区初期,区内10家印刷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随着经济发展,印刷企业由小到大,逐步壮大,形成产业。至2010年,印刷企业发展至30余家,经营类型由单纯的印刷品印刷发展到包装装潢印刷和出版物印刷,涌现出红太阳彩印有限公司、成大工贸有限公司、东青包装有限公司、合庆纸箱厂等在全市印刷行业中起领军作用的较大规模印刷企业。
文化娱乐市场 建区初期,文化娱乐市场主要以卡拉OK厅、露天台球和录像放映为主,仅有5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娱乐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活动日趋活跃和多样,相继出现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随着形势发展,歌舞厅向着量贩式(指大规模集成的、较大的娱乐场所)方向发展,电子游戏厅向着动漫游艺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至2010年,区内有歌舞厅18家,其中量贩式歌舞厅3家;电子游戏厅30余家。
录像、VCD放映市场 建区初期,随着港台及国外录像片、VCD片的流入,全区从城市到农村陆续出现营业性的录像放映厅和VCD放映厅5~6家。当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混乱,录像片、VCD片大多为盗版、翻版片。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家庭影视设备的增多、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和文化市场管理的日益规范,打击盗版力度不断加强,录像片、VCD片放映经营逐渐衰落,退出市场。
文化市场监管 1998年5月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后,建立文化娱乐场所开业审批、安全审查、登记发证、定期检查等管理制度,使出版物印刷发行市场及文化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001年,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开始与文化经营业户签订《文明经营责任书》和《安全经营责任书》,实行建档管理,定期审验,全面掌握经营业户的实际情况。2003年,区内文化市场的经营成分开始较为复杂,出现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针对这一市场情况,区内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市场要“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坚持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常态化,对汽车站、火车站、出口加工区及几大农贸市场和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进行拉网式清理整顿,重点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教材教辅、非法音像制品和盗版图书。同年起,每年均组织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非法出版物销毁、文化市场集中整顿活动,将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常态化。
2005年以后,经区理顺文化市场管理职能,形成以工委宣传部为主,公安、工商、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同时,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社会监督机制,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投诉电话,聘请10余名社会监督员,在所有文化经营场所摆放监督举报牌,在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音像店等场所悬挂告示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市场发展的浓厚氛围。2008年开展文化市场“奥运保障”活动,2010年开展“世博会保障”活动,2008~2010年每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等活动。至2010年末,全区形成包括娱乐市场、电影市场、演出市场、图书市场、音像市场、美术市场、互联网上网服务市场等多元化的、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