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特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6&rec=20&run=13

区内属缓坡丘陵区,山体多岩石裸露,土层覆盖较薄,山间谷地开阔,平原多为山前小平原、冲洪积小平原和滨海小平原。主要由向四周呈放射状海拔低于500米的丘陵、向沿海延伸及海拔在50米以下山前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地貌特点,本区可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丘陵区;剥蚀堆积地形准平原区、海蚀区;堆积地形山间河谷堆积区、滨海堆积区等。
构造剥蚀地形丘陵区
分布于区内青山顶、老虎窝等周围及延伸部分,多由岩浆岩组成,海拔100~300米。该区是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起伏低缓的丘陵区。
剥蚀堆积地形
准平原区 分布于屯侯家村、松徐家村等地。海拔10~80米,地形略有起伏。由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不断风化、剥蚀,原来切割不深的山地,逐渐夷为较平坦的准平原地形。同时由于岩石抗风化能力不同,地面仍有微弱起伏,并有残山、孤山、缓坡、珑岗等微地貌分布,地表覆盖残坡积物,厚度小于3米,浅沟纵横,有植被发育。
海蚀区 沿海岸线分布,主要位于皂埠村东、海西头村北等地。海拔0~80米,可见Ⅰ~Ⅳ级海蚀阶地,偶见有海蚀柱、海蚀洞穴、海蚀蘑菇等微地貌景观。
堆积地形
山间河谷堆积区 主要分布于石家河、五渚河等河流沿岸,受河流控制,呈弯曲不规则状展布。受地质岩性等控制,上游狭窄,下游宽阔。沿河堆积物为第四系冲洪积物,由上游至下游,由河谷两侧向河流中心,堆积物厚度由薄变厚。岩性为粘质砂土、中粗砂等。
滨海堆积区 分布于沿海地带及河流入海口处,形成小型三角洲或海滩、沙坝、沙嘴、连岛沙洲等海积地貌形态。沿海一带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不等,海拔0~10米,地形平坦,微向海面倾斜。主要由中细砂组成,含大量贝壳,常有淤泥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