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859&run=13

于霖逢(1837~1918) 字泽春,文城镇小河村人,原住南门里于家胡同。学
问渊博,生活俭朴,矢志培养后代。曾教馆于利津县、济南市、潍县、垦利县等地,
谆谆教诲之风为学生称赞。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解元,授阳谷县教谕。因无意
仕途,不久辞职回乡,设教于“文山书院”,过着清贫生活。光绪十六年(1890年)
开始编纂《文登县志》。1892年主讲维阳书院时,初稿已成。1898年李祖年任文登
知县时, 增删定稿,共14卷,1190页,约50万字。上溯建县之始,下至1894年,“
撷文山之精华, 阐不夜之奥密”,“体例精严,记载翔实,尤堪信今传后”。因经济
拮据,又重病在身,生前未能付梓;1923年由县内学者整理集资铅印。1912年,丛
琯珠等革命党人,动员于霖逢参加革命,于以腿疾辞。及至“团练总局”攻下县城,
力请于霖逢、王稼禾为正副主事。不一月,文登再次光复,于、王入狱。翌年,由
威海卫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长官出面说情,于等被释放。
于霖逢酷好诗文, 著有《文山草堂诗文集》(已失)。“胸中抑塞磊落之气,
一于诗发之”。 还精通书法,其草书深得王羲之笔意。晚年左手书《十七贴》,苍
劲有力,传为文登书法之珍品,民间多有收藏者。
丛禾生(1871~1939) 名涟珠,又名宝清,字禾生。文城镇北宫村人。光绪
二十八年(1902年),以廪生资格考入济南优级师范第一班。次年官费留学日本,
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受业,1905年夏毕业回国。为挽救孱弱的祖国,力主学习西
方科学文化,征得烟台渔业公司总办王季樵和东海关何秋辇赞助支持,周旋胶东10
余县,发动知识分子83人,如徐镜心、谢鸿涛、马秋仪等,自费去日本留学。后来
这些人大都成为山东辛亥革命骨干。
1906年5月, 丛禾生与同盟会员于春暄等在烟台创办东牟公学。建校初,经费
困难,他四处奔走,历尽艰辛,募银千余两。该校后来成为同盟会北方支部所在地。
同年8月, 再次东渡,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1月,由胡瑛介绍加
入同盟会, 与孙中山、黄兴等均有交往。1907年1月,被山东提学司电召回国,任
省学务处视学员。武昌起义爆发,他与济南同盟会员积极响应,成立山东独立联合
会,被选为会员。因山东巡抚孙宝琦迫害革命党人,便回到文登。12月与丛琯珠等
发动起义,光复文登。复辟势力血洗文城时,他正在章子山岳父家探亲,幸免于难。
1914年,丛禾生创办省立女二师,任校长。后,又在山东提学使王鸿一的支持
下,创办曹州中学(后命名省立第六中学),任校长。他主持六中教学十余年间,
适逢政局动荡,经费困难。他倾尽全力,以校为家,惨淡经营,延聘中西学士名流
如梁漱溟、王近信、张雪门、亓养斋等到校任教,该校成为30年代山东中等学校的
楷模。他爱护学生,有如子弟,亲授修身课,示以修身立己之道。有患病者,顾抚
周至。令学生组织“自治团”,自我管理卫生、自修、风纪等。又组织“互助会”,扶
助困难者,薄俸收入,多捐于此,深受师生爱戴。1926年调任山东大学附设高中部
主任。1928年应聘为山东大学讲师,并兼重华学院学监和国文教员。1939年病逝于
口子后村,享年69岁。
丛禾生一生淡泊,不慕仕途,专心教育,造就良多,如何思源、张含英、沈子
廉、许炳离等,被誉为山东近代教育家。(附本人照片)
王远峰(1890~1947.12) 名毓升,字远峰,高村镇下夼村人。1918年6月毕
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后,历任安徽省第一师范指导部主任,山东省立第八中学训
育主任,烟台先志中学学监,山东省教育厅秘书长。1925年,文登县教育局长蒋成
瀚联络社会士绅名流,邀请他回乡办文登中学。王远峰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
早有建设乡梓、 培养乡里人才的理想,便毅然辞退月薪180元的省教育厅秘书长之
职,回乡任月薪仅80元的文登中学校长。不久加入国民党。文登中学没有校舍,他
不顾封建势力的攻击,推倒城隍庙,改建教学大楼。他还注意严格选任教师,在当
时的15位教职员中,均学有专长,知识渊博。因此,文登中学教学质量之好,省内
闻名。1930年,山东教育厅拟建省立第七乡村师范。王远峰闻讯后,马上与文登县
长贾锡屿、教育局长孙子玉协商,争取将此校建在文登,进一步发展文登的教育事
业。经他多次与省教育厅联系,终于如愿。文登县则责成他主持筹建事宜。他校务
繁忙,不辞劳累,与孙子玉奔走于牟平、荣成两县磋商筹款。经多次斡旋,牟平县
出大洋2000元,荣成县出3000元,文登县3万元。又经1年奔波,将款凑齐交付省教
育厅。 国民党文登县党部书记长胡建民到济南结婚,欲向毓升勒索大洋200元,被
严正拒绝,胡建民怀恨在心。1931年文登中学的进步学生贴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胡建民便趁机向省教育厅告王远峰“不理
校政”, 致被免职任国文教员。王则动员住济旅平学生组织同学会,发表呼吁书,
揭露胡等罪恶。1938年春,侵华日军飞机炸毁文登中学教学楼,学校停课。后,在
文登各界名流的要求下,王复任文登中学校长,将校址迁往高村南大庙。复课后,
又招收两班新生,办起两个高中班,学生500多人。1940年3月,石岛日军侵占高村,
文登中学再迁葛家旺格庄,师生散去较多。王辗转经安东去青岛礼贤中学任教。病
故于青岛。(附本人照片)
刘衡三(1889.10~1957.12) 名铨法,号衡三,自称“古愚山人”。宋村镇台
上村人。幼读私塾。受维新思潮影响,到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
济医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从事工程建设。1923年出任青岛
私立礼贤中学校长兼市政府科长。礼贤中学为德国与瑞士民间组织同善教会所办。
刘在校不领工资,靠兼职薪金生活,亦不信教。鉴于当时旧中国不重视中等专科教
育的现实,倡导在礼贤中学创办高中工程科。不料教会代表却以只有办医科才符合
同善教会宗旨为由进行阻挠。经过斗争,终以工程科外语为德文而定案开设。初始
班次少,专业课全由刘一人承担,自编房屋建筑学讲义,并著有《铁筋混凝土工程》
一书供教学使用。高中工程科自1932年招生到解放后并入李村建筑学校止,毕业生
400余人, 分布全国各地,成为建国后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为提高礼贤中学的教
学质量,刘衡三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田径
运动成绩优异,足球和排球等项目也多次夺得青岛市中学比赛的冠军。1933年,青
岛市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会考,礼贤中学初中两个班不足百人,第一榜通过60多人,
而多数中学仅通过20%,有的只通过3~4人。礼贤中学的教学质量因此而蜚声青岛。
30年代末, 青岛海军司令谢刚哲的儿子谢宗藩和另外3个学生依仗父辈的权势,在
社会上打仗斗殴,被称为“四大金刚”。衡三不惧权势,按校规将其全部开除,得到
社会舆论称道。日军侵占青岛后,唯独礼贤中学免于甄审。1929年,刘衡三登记为
工程师,并于青岛设建筑事务所。至“七·七”事变的10年间,在省内设计工程百余
处(日军侵占青岛期间,刘拒绝向伪政府登记,不领工程师执照,停止工程设计与
监督)。代表作有青岛市天津路交易大楼、中山路山左银行,大陆银行、中国银行
大楼(与人合作)和青岛红 (正文第1015页)字会大殿工程(今市博物馆)。青
岛市红 (同上)字会大殿建筑设前后两组,分两期完成。前组是办公楼(今市图
书馆),为第二期工程,他人设计;后组民族形式大殿,为第一期工程,刘衡三设
计。该建筑虽为民族形式,但斗拱、结构构件及大殿前排柱的柱面挂匾,均采用水
泥制品和预制混凝土构件,为国内首创。1934年,他向国民政府实业部申请了混凝
土预制构件专利, 并获证书。这一专利很快引起国内工程界的重视,社会有“南黄
(黄柏樵) 北梁(梁思成),实干家是刘衡三”的说法。1957年,苏联专家阿里依
尼科夫和拉宁到青岛参观红 (同上)字会时,对中国1932年就有这样复杂的混凝
土预制构件称赞不已。
建国后,刘衡三继续担任礼贤中学校长,兼任青岛市政协委员。1953年,辞掉
任职30年的礼贤校长职务。病逝于青岛。(附本人照片)
蒋成瀚(1874~1960) 字澍唐,文登营乡漩夼村人。晚清拔贡。清末山东优
级师范第一名优才生,被山东师范大学聘为教员,因病未就而归里。1917年受聘为
文登县蚕丝学校教师。他潜心教育,提倡新学。1921年文登师范讲习所成立时任所
长, 至1926年学校停办,共培训教师250多人。1926~1929年,出任文登县教育局
长。因厌恶政界弊端和苦于官场应酬而辞职,回村小学任教。时慕名就读者颇多。
1940年日寇侵占文城,为笼络地方士绅组建伪政权,伪县长派汽车把蒋成瀚请到文
城, 委以教育科长之职。他深感有辱民族尊严,3个月后便假装疯颠,弃职回家,
继续在本村办学,教授幼童。解放后,他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被选为昆嵛县参
议员。1956年,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他校点的光绪本《文登县志》,手迹尚存。
他为辛亥革命烈士写挽诗8首, 收入《辛亥文登五十九烈士传》中。其小楷端庄秀
丽,乡人视为珍品。(附本人照片)
毕慎夫(1899.7~1961) 曾用名毕庶敏。文城镇河南村人,出身于破落地主
家庭。幼读私塾,1915~1920年,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东省特区地方审判厅任翻译员。工作之余,翻译出版果戈
理《外套》、古普林《子母绿》等多部作品。1922年初,到中苏合营的中东铁路局
商务处从事翻译工作。 相继任中东路局商务处商务委员、商务科副科长。1933年9
月,始任北平大学商务院讲师,主讲铁路经济课。1936年出版《论铁路运价政策》、
《论铁路副业》 等专著4部。1937年1~7月,任上海粮食运销局专员。1945年12月
至1948年4月, 在中长铁路理事会做秘书工作。1949年11月,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副教授。 1951年9月,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俄文教授。1955年10月,任北京师
范大学俄语教授。晚年为孙用译出的世界语《上尉的女儿》按俄文原文校核,由人
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病逝于北京。(附本人照片)
于渐海(1902~1966) 名鉴谦,字渐海。文登县牛仙顶村人(现属荣成市大
疃镇) 。8岁就读于本村私塾,1924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历任文登县第
一高小教员、大水泊小学校长、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县教育局教育委员等职。提倡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启发群众的民族意识。后因对旧政
府不满而辞职,与友人王运芝在城东门外合办“文登运海医院”。在此期间,接触共
产党员,支持抗日活动。1940年文城陷落,他协助抗日民主政府秘密从事抗日救亡
工作。 1941年夏, 与孙子玉一起来到根据地。 1941年6月, 捐献于氏祖茔祭田
1214.5亩及办学基金2500元, 经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建立“私立文登县滨海
中学”, 县长于瓯江任董事会长,于渐海任代理校长,聚集培养革命青年,宣传中
共抗日主张。 1944年7月,奉东海行署指示,文登滨海中学与文登中学、荣威联中
三校合并,成立“文荣威联中”,于渐海任副校长,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
全国解放后,于渐海相继任青岛铁路中学和唐山铁路中学校长、唐山铁道学院三部
主任等职。1966年病故于唐山。(附本人照片)
李璞(1911~1968.4) 曾用名李树英,李廉。初村镇西北道人。1942年毕业
于昆明西南联大。先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后到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兼作助教,积极
参加抗日活动。1947年考取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50年毅然投身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同年随解放军进西藏,担任中央文委西
藏工作队队长,收集康藏高原第一批珍贵的地质资料,为解决康藏高原地质发展历
史和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1956年担任祁连山地质综合考察业务领导,对祁连山地
区古火山活动,基性超基性和区域地质发展作了大量调查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地
区地质图。为解决我国急需铬、镍资源,对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获当年度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担任金刚石研究课题的组织领导任务,深入湖南等地调查,作出了成绩。
同年,领导创建我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研究室。该研究室在1962年提出了我国第一
批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填补了我国这门学科的空白。1961~1962年,承担刚刚开
展的铀矿地质业务领导工作,两年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矿床地,为中国新兴的
铀矿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积极参加我国第一个全国科学长远规划工作。作为中国地
质学会副秘书长,积极组织全国地质科学学术活动、技术交流,多次出国考察,参
加国际学术会议,热情宣传新中国科学成就,促进国际交流。在回国近20年中,历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所
学术委员会秘书、全国登山协会顾问、地质学报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1968年4月26日,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摧残迫害下,含冤逝世,终年57岁。
1978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在贵阳举行追悼大会,为李璞
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李璞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与同位素地质学家。一生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治学
严谨,一丝不苟,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深受同志们爱戴;关心教育事业,经
常到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讲学;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从政治、业务、生活上
付出大量心血,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附本人照片)
孙竹庭(1902~1974) 又名孙洪山,初村镇四甲村人。少年家贫无钱读书,
随父学骨伤科,潜心钻研,造诣颇深,18岁即悬壶乡里。1927年在本村开办整骨诊
所, 先后为乡人治愈多例粉碎性骨折,声名大震。1935年与本村孙爱模等合办“同
顺堂”药房, 专治骨伤。1947年出任区药社整骨医生,盛名于东海专区。后多次当
选为县人民代表。1958年应聘到文登整骨医院后,承家学、集众长,加以综合研究
实践,以触摸、拔伸、挤按、端提等传统手法为主,积极尝试运用固定牵引、矫形
手术等现代技术,配以内服祖传秘方“伸筋散”,使整骨手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吸引
了全国各地患者来院就诊。孙竹庭将高超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予后人。1960年,
任骨伤科副主任时,带徒多人。其徒弟后来均有建树,成为骨干。他献于临床的祖
传秘方有“伸筋散”、 “接骨药”等10多种, 后被《中医验方》一书收入。1964年,
《山东医刊》撰文介绍其整骨经验。他对陈旧性肩、髋关节脱位,肩周炎有独到的
治疗手法,并自拟药方,临床效果尤著。1965年在《山东医刊》上发表《整复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120例》 和《手法扳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0例》等论文。1972年退休
回家,仍坚持为人治病,从不收费,也不收礼品。病逝后,其整套医术由高徒朱惠
芳整理为《整骨手册》传世。(附本人照片)
毕树棠(1900.3~1983.4) 名庶滋,号树棠,笔名犹民、忧民、民忧等。文
城镇河南村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幼读私塾。16岁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
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选为学生代表到北平请愿。1920年毕业,回家乡
任小学教员,后到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做翻译。1921年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从
此有极好的自学条件,边工作边自学外语,以英语为主,兼学法语、德语、拉丁语,
建国后又自学俄语。20年代,登上文坛。有散文在北平、天津、上海等报刊上发表。
抗日战争期间,毕树棠因家庭拖累未能随校去西南联大而留守清华。学校被日军占
领后,便到中国、辅仁等大学教中文,有时还到中学兼课,并从事翻译和写作,以
解决全家13口人的吃饭问题。时周作人聘他到北京伪教育部任职,树棠坚辞不就,
表现出高度民族自尊心。这时期,还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作翻译、任天津《民国日
报》 主笔。1940年3月,他的散文集《昼梦集》在上海出版,书中多记故乡轶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毕树棠重回清华大学承担复员工作,并应清华文学院院长
朱自清之聘,在文学院主讲《小说选》。
1948年北京解放之初,毕树棠以知名作家和无党派人士身份受到周恩来和董必
武的接见。1949年,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首批会员,应邀出席全国首届文学艺术代表
大会, 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5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叶圣陶《拆
开来说》一文,对“喝饭”一词,引证毕树棠的来信,纠正了错误。1953~1973年,
因政治运动蒙冤,调至清华建筑系图书馆工作(1979年后平反)。1954年,由他翻
译的马克·吐温的中外书刊介绍,向读者通报出版界的消息和世界文坛动态。他为
人谦诚,学识广博,被师生誉为“活字典”,得到清华名教授的礼遇,特别是陈寅恪、
吴宓等学者常因学术问题请其帮忙。应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之邀请翻译《建筑十
书》,未能付梓。甚至有外国学者来请他修改翻译作品。1973年因病退休。在清华
大学寓所病逝。(附本人照片)
王桂藩(1913~1985) 又名王津。宋村镇城东村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
物理系。求学时,被选为物理系学生代表,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任第三
大队四中队纠察员。 1937年7月3日离京到青岛,逢“七·七”事变,未再回京。8月
底,济南告急,送祖母返乡,途经威海,应聘威海中学,9月中旬到校上课。10月,
任威海民族解放先锋队训监部部长。11月,受党组织指示,将潘复生等人营救出狱,
并为天福山起义做过贡献。 1938年3月底,与威中校长张宝山、校医沈大夫一起发
起文登县青年战地服务团,吸收敌占区流亡知识青年参加宣传、募捐、救护等工作。
1938年5~7月,任文登县“民先”大队长,并任国民党文登县政府建设科长。此后,
任山东省个救会筹备委员,胶东八路军五支队东海区扩军委员,胶东军区机械科主
任、胶东公学、胶东后勤兵工总厂研究室教员、胶东自然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胶
东军工局工业学校总务长、教务主任等职。1946年到胶东后勤兵工总厂研究室,积
极从事武器研制工作,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投身于高等学校的建
设,参加接管山东大学工作,担任总务主任、先修班主任。1956年,支援郑州大学
的创建,担任校务委员、工会主席等职。30多年中,先后在山东大学、青岛工学院、
郑州大学和青岛化工学院执教,任讲师、副教授(1962年)、教授(1980年)、青
岛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人大代表等职。1983年7月1日,在中央有关
同志关心下,加入中国共产党。2年后,病逝于青岛。
王桂藩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不图虚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认真,
探求工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爱戴,也是中青年教师的良师
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