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824&run=13

文登佛教历史悠久, 寺院颇多。隋开皇三年(583年)在昆嵛山东南麓建六度
寺。唐光化四年(901年)在六度寺西2公里建无染院。建于唐代或唐代以前的还有
文城莲花院、 惠聚寺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在城南20公里建柘杨寺。到
金元时期,全县佛教发展较快,寺院遍布,有香岩寺、甘泉寺、兴隆寺、山麻寺、
宝峰寺、寿峰寺、洪教寺、架山寺、六山寺、金岭寺、湾东寺等。后经明清两代,
全县计有大寺19处, 小寺难以详计。至民国8年,尚有大小佛寺46处。除佛寺外,
还有庵10余处,最早的是灵塔庵,建于金初,重修于金大定三年。抱龙庵、金水庵
建于明代,其余均为清代所建。
境内寺院多建于城镇或深山, 仅城东文山之上就有各种庙宇6处。佛教教规极
多,出家落发,身穿袈裟,终生不婚。男入佛门为僧,即和尚,女则为尼,即尼姑。
平日按时烧香念经吃素,出门化缘执祥杖,不入民宅,站立门东。内部长辈称长老、
师傅,同辈称师兄、师弟,下称徒弟,各寺院皆拥有大量土地山岚,少者百亩,多
者千余亩,和尚尼姑大多不事劳作,依靠地租和施舍,收入可观,生活较平民富裕。
一般寺庙或3人或5人不等。清时,境内佛教行政事务受县署僧会司管理。民间信佛
者多,除到寺院庵堂拜佛烧香外,有的在自己家中供奉弥勒佛和观音菩萨。30年代
末,境内尚有和尚、尼姑百余人。1940~1941年,为防日军盘踞,境内寺院被拆除,
和尚尼姑或出走或还俗,佛事停止。
境内著名僧人,唐代皈敬,县人,姓张。初讲法于昆嵛山,后居城东北的莲花
院。金代善温,县人,姓高,初入望港院为僧,大定三年竭家资创立香岩祥院。六
度寺智整,元延祐间赐号普照圆明大师,工文善书。永乐年间居湾东寺的鞠恩,居
驾山清凉寺的自华(法名)、海近均有名声。清顺治五年(1648年),祥教寺常和
尚以昆嵛山为根据地,联合张家埠农民张振纲等率众抗清,响应于七起义;顺治十
八年,率义军放火攻文城,官军丧胆。康熙元年,被清兵雪天奇袭所败,自缢于昆
嵛山中。前后坚持抗清战争达14年之久。清代著名僧人还有宝如,县人,姓于,建
法源祥院于黄县之小河, 著语录3卷;桂轩,姓刘,辽阳人,于文登营结毗卢庵;
其弟子达印,姓徐,广宁人;青松子,姓尹,寿光人,修于昆嵛山之沙果庵;清信,
县人,姓李,住香岩寺;甘泉寺僧慧章,姓于,徒弟名广志,开真观人,姓于,道
光戊申(1848年)放粮数千石,救饥民多人。
附 柘杨(阳)祥院简记
柘杨(阳) 山, 位于文城南20公里,东西1.5公里,南北不足0.7公里,主峰
149.8公尺。三峰环列,山之阳形成椅圈形山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在此处建“
柘阳祥院”。 为文登早期庙宇之一。古迹有铜镜、石塔,系吴越国银青光禄大夫□
人所建。金皇统四年、元至正十二年、清乾隆二十七年、道光五年、咸丰八年,相
继重修。20世纪30年代,寺院分前后三进:正南为朱漆山门,第一进为协天大帝殿,
时殿门就见哼哈二将;二进是佛爷大殿,释迦牟尼居正,两旁为多臂塑像,西有四
海龙王庙、李龙庙和龙母庙;后进为元始天尊大殿。山门南建戏楼1座,坐南面北;
东南建戏房一幢, 招待戏班用;西南有千年古银杏1株。共占地百亩。柘杨山西峰
之巅建龙母墓,占地亩余,砖石墙环绕。
原有庙田599.5亩。后继承张家埠、董家店、洪教寺、崂山寺等庙田,共800余
亩。田地大部出租,少数雇长工3~4人耕种,农忙招短工。另雇厨师、杂役各1人。
饲骡子2头、牛1头。庙前大池塘,专养甲鱼供僧人食用。四乡村民视白鸡为不祥,
均献于寺庙,故庙上白鸡成群。
至元十三年,该寺印公法主,俗姓王受圣旨戒牒,号“真觉普安大师”。和尚智
整题联寺中: “赠敲霜月,声发碧洞之中;佛礼寒光,韵散白云之外。”和尚每代2
人。至民国20年后,计3代4人同居:主寺僧经路,俗名李能和,长会口人,臂力过
人,长于管乐,不戒酒肉。其徒弟名水周,徒孙名戒德,徒侄水岐。1941年春,为
防日军设据点,抗日民主政府发动村民拆寺庙,伐古银杏树。经路还俗于寺西南山
前村,水周、水岐、戒德皆参加八路军。“文化大革命”初期,经路珍藏的庙谱、经
书、照片等文物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