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818&run=13

礼节
清朝,祭神、祀祖或庆吊时行跪拜礼,视为大礼。亲朋路遇,抱手拱拳致意。
宦门妇女见客,双手并拢,放右侧腰间,稍屈右腿,上身略前倾,名为“万福”。辛
亥革命后禁行跪拜礼。但民间特殊场合如儿童给长辈拜年、祭奠、庆吊时仍行此礼。
1940年,民主政府成立后,见面行鞠躬、握手、点头等礼节。早晨第一次见面一般
打招呼:“吃饭了?”“弄么了?”“上哪去?”。逢客至,要请客人先行,主人随后。
客去,主人送至大门外或村头。如客人乘车,则为客人打开车门;如骑自行车,则
代客人推车送一程,然后挥手告别,互道“再见”。
文登人热情好客,且重礼仪。外地人路过文登境内或到乡下行商、办事,不必
为吃饭、住宿犯愁。若住宿,主人会腾出炕头,拿出新被褥。吃饭时一般由成年男
子陪客,女客也要男子陪,以示郑重。家中的妇女和孩子,要等客人吃完才能用饭,
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平日客至,一般让于炕头。若摆起筵席,则讲究座位排次,决
不马虎。筵席有官宴、民宴之别。官宴,以中为大,高官居中为首席,左为二席,
右为三席。民宴,则按辈份、年龄就座,座次多种。较常见的为高客坐首席(主陪
的右上首),次为二席(首席对面),三为虎头(首席之左),四为虎尾(二席之
右),桌前为陪客,桌后为“后瞅”。如座次安排不妥,会使客人不愉快,甚者,会“
起席”(中途退席) 或“掀桌子”。这时主人要赶紧赔礼道歉或重新安排。开宴时,
按次序请客人入座,然后从首席开始,依次斟酒。吃菜、用饭皆以客人为先。建国
后,筵席坐次曾一度废止。70年代末又讲究起来。民宴仍沿旧俗用方桌。官宴多为
圆桌,坐次是进门迎面为主陪,主陪之右为首席,之左为二席;主陪对面为副陪,
副陪之右为三席,左为四席。自古至今,陪客人以客人酒醉为尽职。陪客者想尽办
法、殷勤劝酒,常使酒量不大的客人为难。陪客者先醉或先放碗筷视为失礼。客人
告辞时要向主人道谢。
称谓
长辈称呼 祖父,称爷、爷爷;祖母,称奶、婆。父亲,称爹,爸爸;母亲,
称妈妈、妈、娘。外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母、姥娘、姥姥。岳父,大于父
称大伯,小于父称大叔。60年代始,有随妻称的。岳母称大母、大妈、大婶,或随
妻称。公爹、公婆及夫方其他亲人随夫称。
平辈称呼 夫妻,清末民国初,士绅家称“老爷”、“太太”。一般人家,丈夫,
称××他爹,旁称汉子,女婿、当家人;妻子,称××他妈,旁称老婆、媳妇、内
当家。建国后,互称名字,或姓氏前冠以“老”或“小”字,老夫妻昵称老伴。兄,称
哥哥;兄妻,称嫂、嫂子。弟称弟或兄弟;弟妻,称弟妹、兄弟媳妇。姐,称姐姐;
姐夫,称哥哥、姐夫。妹,称妹妹;妹夫,称兄弟、妹夫。同母异父弟兄,旁称重
山弟兄。同父异母弟兄,旁称两奶弟兄。
父方亲属称呼 伯父,称大爷、大伯;伯母,称大妈、伯母。叔父,称叔叔;
叔母,称婶。伯、叔之子女,直称哥、兄或兄弟、姐妹,旁称堂兄弟、堂姊妹。姑
母,称姑、姑妈;姑夫,称姑父。姑之子,面称哥、兄或兄弟,旁称表哥、表弟;
姑之女,面称姐妹,旁称表姐、表妹。
母方亲属称呼 舅父,称舅;舅母,称妗母、舅妈。姨夫,称姨父;姨母,称
姨、姨妈。舅、姨之子女,称谓同姑父之女子。
夫方亲属称呼 夫兄,称哥哥、大伯,旁称垛伯。夫弟,称兄弟,旁称小叔子。
夫姐,称姐姐,旁称大姑子。夫妹,称妹妹,旁称小姑子。妯娌,称嫂、嫂子,兄
弟媳妇。
妻方亲属称呼 妻兄,称哥哥,旁称大舅子;兄妻,称嫂,旁称大舅子媳妇;
妻弟,称兄弟,旁称小舅子;弟妻,称妹、兄弟媳妇,旁称小舅子媳妇。妻姐,称
姐姐,旁称大姨子。妻妹,称妹妹,旁称小姨子。大姨子、小姨子之夫,称哥哥、
兄弟,旁称连襟。
社会称呼 清朝至民国初期,对知县称县大老爷。士兵称老总,旁侮称丘八、
二尺半。和尚、道士、尼姑,称师父。商人,称掌柜。会计,称帐房先生。各种匠
人,称师傅。教师,称先生。学友,称同窗、同学。长者,称大爷、大娘。同龄者
称老兄、老弟。1940年以后,革命队伍内部始称同志,群众对战士、工作人员亦称
同志。 对男性,称大爷、老爷爷、大伯 、大哥、老弟;女性,称大娘、大婶、大
姐、大妹子。建国后,“同志”成为广泛的尊称。同龄人昵称姓前加“老”字,称年轻
人前加“小”字。儿童对男性青年称叔叔,女性青年称大姨或阿姨。“文化大革命”中,
不论男女老幼,大都称“同志”。70年代后期,除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称呼外,对
工人和长者,多尊称师傅,干部之间称“同志”的渐少,称职务的渐多。80年代末,“
先生”、“小姐”等称呼成为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