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811&run=13

服装
清末民初,境内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蓝、黑、白为主,衣料视贫富而异。富
人多用绸、缎、绢、纱,贫者多着自家手工织做的麻布、土布。上衣有大襟和对襟
两种,以大襟居多。富者有长袍礼服,出门作客,外加马褂,以示庄重。一般农民
除夏季外,多着短袄、扭裆长裤。平时男子多缠腰带,妇女习用围裙。20年代,城
镇中青年妇女多穿旗袍。50年代,男子流行列宁服、中山服、学生服、工作服;妇
女明兴列宁服、百褶裙、春秋衣和两用衫等。衣料有平纹、斜纹、卡其以至化纤、
毛料。 1966~1970年,男女青年一度盛行着军服。进入80年代,服装款式翻新换代
节奏加快,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西装、面包服、羽绒服、毛线衣、羊毛衫、毛
呢制服、呢子大衣、绣衣、连衣裙、西服裙、旗袍、牛仔裤、健美裤等流行城乡。
至于童装花色种类多得难以尽述,连老年人也不再穿扭裆裤、大襟褂,改穿制服。
鞋袜
清末民初,男子穿厚底鞋、圆口布鞋;女子穿绣花鞋,皆为手工制作,衲底居
多。30年代以后,一般农民多穿牛鼻子鞋、夹眉靴子、猪皮绑、乌拉绑等;城镇居
民有穿皮鞋、胶鞋的;同时,通行布袜,有单、夹、棉之分。40年代,机织线袜,
俗称“洋袜子”渐兴。60年代,“猪皮绑”绝迹,出现凉鞋、尼龙袜。进入80年代,男
女鞋袜无论用料、款式,皆不同,亦因季节、睛雨而异。布鞋、皮鞋,平跟、中跟、
高跟,式样不断更新;高筒袜、连裤袜,花色品种繁多。
发型
清代,男子留长发,梳单辫。青年女子前留“刘海”,后梳单辫。出嫁时拆开长
辫,挽一圆髻于脑后,俗称“挽纂”,同时用线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脸儿”。辛亥
革命时,县内革命党人剪去长辫,复辟势力见“秃子”就杀。二次光复文登后,少数
官宦子弟和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剪辫留分头。40年代至建国初期,男子多剃光头和圆
头;姑娘由单辫改为双辫或短发,媳妇剪去发髻留飞机头。50年代,境内出现吹风、
烫发。男青年留分头、平头,女青年留遮耳短发,俗称“二毛子”,挽纂和剃光头的
人减少。1966年末,“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横扫“四旧”,强行剪“纂”。从此,
挽纂之习绝。80年代,男青年喜欢留平头、分头或长发,女青年时兴披肩发或多式
烫发,其发型有大波浪、小波浪、蘑菇头和钢丝发等。
冠戴、首饰
清代及民国时期,士儒乡绅戴瓜皮帽、礼帽,一般农民多戴毡帽,俗称“帽头”;
妇女戴头箍,又称“箍帽”、“勒子”。建国后,男子多戴布料、呢料解放帽,妇女流
行方头巾。 1966~1970年,男女青年盛行军帽。80年代,男女冠戴因季节而异,变
化大、品种多,较流行的有毛、呢料帽和各种质地的太阳帽、鸭舌帽、毛线帽、筒
式帽等。
清时妇女首饰有钗、坠、耳环、戒指、手镯等。儿童饰物有镯、长命锁等。以
上饰物多为银制,少量为金制和玉制。建国后,金银饰物逐渐少见。50年代末绝迹。
80年代后,青年女子戴耳环、戒指、手镯、胸花、项链者渐多。结婚女子必备金银
首饰,多数为男方所送,少数为女方陪嫁。
缠足
清末民初,妇女仍有缠足旧习,以“三寸金莲”为美。女孩七八岁即开始缠足,
只留拇趾在外,将其余四趾屈于足下,用棉布条缠紧,使足形尖小。缠足者痛苦难
言,两脚溃烂,甚至致残。30年代,县政府提倡男女平权,掀起放足运动。虽遭封
建势力的阻挠破坏,但经放足委员会通令宣传,派员检查,违者罚款等,缠足恶习
基本禁绝。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彻底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