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技成果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698&run=13

1896年,知县李祖年始推广种植大叶桑养蚕。1912年,官办农会和1920年县署
劝业所推广养蚕,改良手工业,都没有成功。1928年,永福村张日坤选育大豆新品
种传遍全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推广打井抗旱、改换良种、科学施肥
等增产措施。1949年,丛树德选育的紫皮旱稻新品种广泛推广。
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以后,市(县)委、市(县)政府把科技当作第一生产
力,对科技推广工作越来越重视。1978~1990年,全市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0%广泛
用于生产, 65%在研制单位试用。市委、市政府还大量引进新成果新技术。设科技
示范乡镇6个, 示范村228个,示范企业12个,示范户5864个。1986~1990年统计,
全市先后推广新技术80多项, 取得经济效益6.8亿元。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选记
如下:
扁穗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扁穗小麦是文登县一区高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于
青绶夫妇在1942年选育出来的。这种小麦穗形扁,小穗排列紧密,无芒、红壳、白
粒、秸杆较矮而粗,不易倒伏,抗条锈病,适于多肥栽培,但成熟期较晚。1953年
秋种统计,全省推广186万亩。经农场试验和群众普遍种植,均证明其为高产品种,
普多次创造亩产35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
胜利百号地瓜的引进推广和栽培 原产于日本,旧称“冲绳百号”,抗日战争时
期输入文登。50年代初在全县普及,一直到60年代仍为主要品种。主要优点是产量
高,不论春种或夏种,产量比当地品种增产50%以上,晒干率在30%以上。还有结果
早、可提前收获不误秋种,结薯集中、收获省工,蔓子短、生根少、不用翻蔓,瓜
块出苗整齐而多、栽后易成活,生长期不生蔓割病,贮藏中不易发生硬心病等优点。
在引进推广过程中,县内还进行不同株距比较试验,结果以单行密植(2.5尺×1尺)、
每亩2400株者产量最高,亩产1625公斤,较大垄稀植(3尺×1尺),每亩2000株者
增产157.5公斤。 1952年,县农场还进行不翻蔓、翻蔓、提蔓对比试验,结果不翻
蔓亩产1662.5公斤,比翻蔓增产67.5公斤,比提蔓增产21.3公斤。
麦田二、四畦套种夏玉米及栽培技术推广 1972年秋,葛家赤金泊科验队在县
农技站指导下,始进行二、四畦套种夏玉米试验。1975年大面积推广,1976年全县
普及。这一栽培技术能增加积温,避免夏玉米芽涝,防止病虫害,有利于下茬,是
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获得一季增产、全年增产、持续增产的有效途径,改变了文登不
宜种夏玉米的传统,被誉为文登种植业的“第一次绿色革命”。至1981年,全县累计
推广二、 四畦套种夏玉米115万亩,增产8280.5万公斤。同年,这一技术的总结推
广获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
大沟麦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境内大沟麦套种花生始于1966年。1977年秋,全
县推广铺集公社小英大队大沟麦套花生的增产经验。进入80年代,大沟麦套种已形
成一整套高产栽培、 沟播套种制度, 被誉为文登种植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至
1982年,全县累计推广麦套花生94.8万亩,增产花生果4266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
3438万元。 1986年5月,山东省政府在文登召开“大沟麦套种经验交流会”,在全省
推广文登大沟麦。县农技站曹福林两次应邀去青岛介绍大沟麦套种经验。大沟麦高
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1986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获省农科院科技
进步一等奖。
花生基施氮肥技术推广 1978年,境内始进行花生基施氮肥试验。1980年取得
成功,并全面推广。到1984年,全县累计推广73.2万亩,实现经济效益40余万元。
同年该成果获烟台市科技推广三等奖。
塑料薄膜覆盖花生技术推广 始于1979年。 1981年推广使用440亩,平均亩产
370公斤,比没有覆盖地膜的地块增产66.3公斤,增产21.6%。后,地膜覆盖广泛应
用于西瓜、 蔬菜等作物栽培和果树育苗。 到1985年,全县累计推广使用地膜面积
2.9万亩, 实现经济效益147万元。1990年达到5万亩。该成果1981年获烟台地区科
技推广三等奖。
松毛虫杆菌防治松毛虫技术推广 1973年6月, 县林业局在北海林场应用松毛
虫杆菌防治松毛虫试验成功。 1975年秋,在全县范围推广。当年防治7.7万亩,杀
虫率平均达到97%。 1974年以前虫株率高达70%, 平均每株有虫30多头,多者有虫
100头以上。经防治,1981年虫口密度降为0.266头。到1987年,全市推广防治松毛
虫达14.5万亩次。这一技术开创了生物防治松毛虫的新路,1981年获烟台地区科技
推广三等奖。
“三合一”药剂防治柳毒蛾技术推广 1982年,县林业局森保站在县公路站的协
助下, 采用“三合一”药剂防治柳毒蛾,除虫率达90%以上。1983年起,在全县推广
使用, 共防治60万棵。此后,在全省推广。到1990年,全市共防治120万株。这一
防治技术,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1984年获烟台市科技推广
三等奖。
对虾人工养殖技术推广 境内人工养殖对虾始于1956年,因成效不明显而停止。
1968年重新养殖,并在入池时间、水温控制、饵料投喂等技术环节上进行研究,重
点研究饲料投喂方法。先后进行间隔投喂、不同饲料投喂和不同投喂量等三方面的
对比试验,初步摸索出人工养虾规律和投喂饲料的最佳方法,使全县养虾面积扩大,
产量提高。 1976年,全县养虾2000亩,总产量达8.2万公斤。此后,全县大面积推
广,并出现精养高产虾池。1984年推广到3.8万亩,1985年达到4.6万亩,实现经济
效益175万元。1990年,达5.6万亩。这项技术推广,1982年获烟台科技推广一等奖。
封山育林综合技术推广 始于1982年。主要技术措施:死封活封相结合,以死
封为主;留苗和养树相结合,以留苗为主;疏残林补植改建,以补植为主;坚持乔、
灌、草相结合,以针阔叶乔灌混交林为主;综合防治松林“两虫”(松毛虫、松干蚧),
以生物防治为主。基本效果:1982~1990年,推广42万亩,有林地面积由53万亩增
加到72万亩, 增长37%;植被总盖度达95.5%,增加了65%;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万
亩;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28倍,害虫天敌分布密度增加1~2倍。1986年,这
项成果获山东省林业厅科技推广一等奖。
五脚耧的推广使用 1957年4月, 县建新木业社工人陈德模发明制造五脚耧,
深受农民欢迎。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并销往印度、坦桑尼亚等国家。
4GL140型后放铺小麦收割机的推广使用 1977年, 县农机研究所开始研制。
1979年6月, 省科委组织鉴定并定型生产。主要在文登、荣成、乳山、牟平等县推
广使用。该机与泰山12拖拉机配套,适合二、四畦小麦收割,可提高工效20~30倍。
1981年获烟台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改进三等奖。
伸筋丹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1958年,县整骨医院在孙竹庭祖传秘方伸筋散的基
础上进行丸丹剂的研制。因患者服用伸筋散不方便,1965年改制成棕红色小水丸。
此丸虽服用方便,但服药后崩解慢,吸收不完全,影响疗效。1982年将水丸改制成
胶囊剂。1983年采用双盲法,经3个月的临床验证,证明伸筋丹总有效率为95.6%,
显效率66.6%。 同年,经省医药总公司批准投入批量生产。该药已成为治疗骨伤常
见病的妙药。不但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还远销东南亚一带。
节能技术推广 工业节能由市(县)经委领导。1973年上半年,县丝绸厂改革
复摇机,利用温泉水代替锅炉烧水,年节煤500余吨。同年8月,县农机修理制造厂
的热风锻造反射炉由冷风改成热风, 煤耗降低25%,年节煤60余吨。1979年化肥厂
将改造中的“三气”(吹风气、合成甲烷放气、合成贮槽放气)综合回收燃烧,每天
节省原煤18吨,全年可节煤5000余吨。1980年起,全县推广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先
后改造锅炉32台,年可节煤5000余吨。1979年,县农机厂采用远红外烘干技术,使
电功率由原来46千瓦,降到30千瓦,全年可节电1万度。至1985年,全县有7个单位
采用远红外烘干,累计节电45万度。1982年,全县共改造交流接触器设备43台,变
有声运行为无声运行,有效降低了铁心涡流损耗、磁带损耗和短路环损耗。改革后
的接触器空载损耗可节电90%左右,并延长了设备寿命。全县还改造电焊机218台,
加装自动切割装置后,每年可节约有功电量23万度,无功电量14万度。同年,在县
工具厂进行电平衡试点取得明显效果。到1984年,全县已有水泥厂、曲轴厂、石墨
矿等单位推广使用,年可节电53.9万度。1984~1985年,全县先后引进泰山12马力
拖拉机节油器4000多件, 可节油690吨。曲轴厂自1978年开始推广节能技术,1984
年设节能科,核实各种产品各道工序的能源消耗定额,制订全厂节能工作管理条例,
使万元产值耗标准煤由原来3.56吨, 降低到2.34吨,仅1985年该厂即节煤285吨,
节约焦碳195吨,节电65万度,节油14.5吨。1984~1985年,该厂还加强综合治理,
先后改进电阻炉,改造曲轴正火反射窑,采用曲轴快速正火新工艺,使节能效果更
为显著。1985年后,该厂多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节能先进单位”。
1986~1990年, 煤、油、电3个管理部门均设立能源节约科和专业服务队。全
市90%的企业设能源管理机构、 班组节能管理人员。1989年,全市车间装电表率达
到100%。 对超定额用能单位按用能总量20%收取能源浪费费用,对节能先进单位按
节约价值评级论奖。至1990年底,更新变压器976台,年节电300万千瓦时。市燃料
公司为耗煤企业代购名优锅炉16台,名优水炉98台,帮助企业改造锅炉等设备87台
(套)。全市5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4.3万吨,节约原煤26万吨,节约成品油5162吨,
节电5896万千瓦时。市酒厂(1988~1990年)、水泥厂(1989~1990年)被评为国
家一级节能企业;市酒厂(1987年)、曲轴厂(1987~1990年)、轴承厂(1987~
1990年) 、 水泥厂(1987~1988年)、家具厂(1988~1989年)、水产供销公司
(1989~1990年)、工具厂(1989~1990年)、丝绸集团公司(1989~1990年)、
地毯厂(1990年) 、 乳品二厂(1990年)、乳品厂(1990年)、春华木工机械厂
(1990年)评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5年间,评为省级节能企业105厂次。
1982年,从荣成引进省柴灶,逐步改进成文登灶,广泛推广。1984年文登县被
列为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之一。1985年9月统计,全县新改省柴灶2.3万户,占全县
户数的12%。1985年抽样调查,全县已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灶9.6万户,占全县总
农户的50%。同年,县科委主持召开高效易燃节煤灶推广现场会,当场推广样品300
多套, 图样15套。1986年8月,省农业厅农村能源办公室代表农牧渔业部派人到县
验收,全县90%以上农户用上节能灶,达到合格标准。
能源开发 1958年, 县人委成立沼气办公室,不久撤销。1978年8月,重设县
沼气办公室,有职工5人,隶属县科委。1984年4月,更名为县农村能源办公室,改
属县农业局。 1985年底,职工增至18人,其中技术人员13人。1958年6月,文城油
厂首次试验沼气照明成功。年底,全县共建各类沼气池267个。1977年6月,县煤建
公司在泽库公社搞薄壳式沼气池成功。1978年推广三合土沼气池,到年底全县共有
250个大队建池700多个。由于技术指导不力,建池质量差,1979年放弃普搞的作法,
集中在8处公社建池, 并不断对池型结构进行改进,先后建起混凝土沼气池、玻璃
纤维拱顶沼气池等。 1982年后,全县推广6立方米水泥浇注沼气池。1983年10月,
烟台专署在文登召开各县副县长参加的沼气工作现场会,副县长李元华在会上介绍
了文登沼气建设情况。同年底,全县建沼气池突破2000个。县酒厂1983年采用酒槽
发酵沼气取得成功,使吨酒耗标准煤下降到261公斤,年可节标准煤750吨,为企业
节能闯出一条新路。 1984年9月,该厂建成县内最大的沼气池,体积2000立方米,
生产的沼气既用于厂内生产和职工生活,还支援了驻地村居民。1983~1984年,该
厂连续被山东省经委授予“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节
能先进单位”, 又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节能优秀企业”。至1990年底,全市累计建
池8300多个。1984年,烟台市政府授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
1986年,能源办公室始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至1990年底,全市有太阳能热水器
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