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范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665&run=13

民国年间,文登县有识之士,即重视师范教育。民主政府成立,在战争环境中,
大力倡办师范学校。建国后,县(市)历届党政领导,均重视师范教育。这对文登
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级教员养成所 1918年,文登县政府在文山上设立,所长赛晋阶。每年招收
1个班50名学生,入学资格为高小毕业生及私塾先生。1年毕业,由劝学所分配任初
级教师。 至1920年,共培养单级学生150名。1921年,单级教员养成所改为文登师
范讲习所,由蒋成瀚任校长,学制改为2年。1925年底停办。5年毕业学生250人。
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 1932年8月, 山东省教育厅指令文登县筹款35000元
(其中包括荣成县3000元,牟平县2000元)建立,于云亭为校长,校址在文城东南
隅。有教学楼34间、平房百余间,又租赁毕莘舫的别墅做为办公室和总务处,连操
场在内,占地总面积2.33万平方米。当年暑期招收一级学生两个班,从文登、荣成、
牟平、威海、福山、蓬莱、栖霞等县市800名应考高小毕业生中录取80人。学制4年。
教学科目:三民主义(后改为“党义课”)、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
生物、教育学概要、教育心理学、小学教材及教学法、乡村教育及实习、美术、音
乐、体育、军事训练和工艺等。工艺课,聘请技术高的老师傅指导,以学校木工组、
缝纫组、铁工组为基地,每生选学1组。学生还到校东1公里的实习园地学种蔬菜瓜
果等。食堂白粉墙上,写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大字,给师
生以深刻印象。县政府将东关黄泥庵小学改为乡师附属小学,将棋盘山小学改为乡
师实验小学。乡师经费由省教育厅拨给,每年约2万元,最高年达4万元,包括每生
每月5元生活费。
中共地下组织从文登乡师筹建时,就积极开展工作,在师生中进行马列主义启
蒙教育, 出版《火线下》、《教师之友》等进步刊物,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建立“
反帝大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 并通过建立农民俱乐部与农民夜校等形式做群众工
作; 开展革命活动,与地方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乡师一、二级4个班的学生中发展
党员4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成为党和国家
的领导干部,如谷牧、王本贤、陈健伦、于荣瑞、李井、赵青云、张锡国、刘德贤、
王介、毕庶生等都是七乡师的学生。乡师被胶东人民誉为“红七师”(参见第十四编
第一章第五节)。
1934年7月,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文登简易师范。1936年6月,第一届毕业生按
省政府通知, 全部到济宁受6个月乡村建设训练,结业后,分配到胶东各县成立乡
农学校。1937年11月,日军进攻德州,国民党省政府南迁,教育经费不继,七乡师
解散。前后办学6年,招生6级,总计12个班480余人,其中只有一、二届160人毕业。
他们除了参军参政以外,其余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成为胶东各县的教育骨干。
文登县师范 1941年春,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柘杨寺(今属侯家镇)建立,
由县教育科长王曙东兼任校长。 教师6人。不久迁上郭家,借用民房为教室,招收
高小毕业生两个班, 学习半年分配工作。此后招收两个班,1年毕业,校址历迁草
埠屯、大章村、二里初家、双石董家、双石徐家等村。1943年秋,改为文登中学。
短期师范 1944年夏,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决定办14处短期师范,又称速成师范。
文登(东) 师范设在高村, 校长金立英。文西师范设在崮头集,校长李言。文登
(东)、文西师范各招收两个班,100名学生,学制1年。行署统一抽调在职的小学
教师和干部入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招收高小毕业程度的青年。1945年
春,短期师范全部停办。
师范班 抗日战争前后,文登中学、东海中学、文牟联中,都设师范班。1941
年, 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规定;“公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学生膳宿、服装、
讲义、津贴等概由学校供给。”由于战争需要,学生学习1年或半年就参军参政,少
数人参加教育工作。
文登工读师范 1946年7月, 文登县政府在原滨海中学旧址创办。校长孙愈,
教职员18人。招收高小毕业生及部分干部和教师。学制:住宿生2年,走读生3年,
实行半工半读。 第一届招生3个班150名。1947年5月,学校收归东海专署领导,改
名东海工读师范,总部迁到昆嵛山无染寺;大水泊与葛吕集分校各两个班。1947年
底停办。
文登师范 1950年9月,在七乡师旧址上建立,校长梁迥云,受文登专署领导。
1959年4月, 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师范学校。1967年7月1日后,下放到县管
理。1979年1月,收归烟台专员公署领导。1987年9月以后,属威海市政府领导。招
生范围原以胶东东部的文、 荣、威、牟、乳5县市为主,几个年份跨到芝罘区、福
山区、海阳县等地。1988年以后,主要在威海市招生。
1951年春,招收初师一级,共6个班300人。1952年,始招收中师一级,两个班
共100人。 1954年后,不再招初师班。1965年统计,共毕业初师生3届400人,中师
生13届2450人, 中速师生1届190人。1966~1967年、1969~1971年、1977年,6年未
招生。1951~1990年,共招中师生34届,毕业7155人。其中1962年毕业的八级6个班,
被烟台专署顶替压缩干部名额而未分配;开办短训班培训在职小学教师4000余人。
这些毕业生遍布烟台、威海15个市县,大多是教育战线的骨干。
文登师范学制3年。在1952年以前和1960~1962年,除专业课外,教材使用初中
与高中课本。1953年下半年,执行教育部制定的《中等师范教学计划(草案)》,
使用师范学校课本。学校把为基础教育服务,面向农村,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作为
办学的根本任务。 1959年4月,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师范工作会议上,确定文登师范
培养目标为初中教师,使用高中课本。1972年后,学生按专业分班。1978年后,学
校培养目标复为小学教师,教材改为师范通用课本。
1971年始设校办工厂,生产的三球仪畅销至西藏、新疆、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
自治区,年利润10万元左右。学校有附属小学1所,是师范生见实、实习的基地。
1990年,学生24个班912人,教职工197人。学校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3万平方米,有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共9座;设语音室、微机室、体操
房、 音乐室、琴房等。图书馆藏书9万余册,设教师资料室和师生阅览室,物理、
化学、 生物、电化教学各种设备和仪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1988年8月,
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师范”称号, 奖金10万元。1989年6月,鲁、皖、湘、辽、
吉、黑六省教委负责人来校联合检查,给予较高评价,誉为“胶东明珠,师范楷模”。
文登专区第一速成师范 1952年3月, 在孙家埠建立,文登县教育科长玉荣光
兼任校长。 当年4月,招收一级学生4个班200人(文登、荣成各100人)。7月,招
收二级学生2个班100人。入学资格为高小毕业生。一级学生分两期毕业,1953年春
毕业100人, 全部分配作国家干部;1953年7月毕业100余人,分配作小学教师。二
级未入学即全部拨到天福山中学。 1953年8月起,改办小学教师轮训班,招收小学
教师250人,1954年7月毕业。1954年9月,又招收250人,1956年夏毕业。此后,学
校停办,教师及学校物资并入文登四中(天福山中学)。
文登专区第六速成师范 1952年7月, 在汪疃镇建立,校长张如九。招收高小
毕业生4个班200余人,学制1年。1953年7月学生毕业后停办,教师分到各中学,物
资设备归文登师范。
文登中等速成师范 简称中速师。 1958年8月,在文登师范院内附设。第一级
学员(初中毕业生)两个班100人,学制1年。1959年10月,学校迁至文登农学院旧
址,改名为文登工读师范,有二级、三级学生及小学教师培训班,共7个班350人,
职员30多人, 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仍为1年。至1961年,因经济困难,学校停办。
二三级共毕业293人,全部分配作教师。
文登师范函授部 1953年,文登师范举办小学教师函授班,1954年成立函授部。
从1953年起,举办初师函授班。1958年增设中师函授班。1959年,函授部负责组织
中学教师参加高等师范院校举办的高师函授班。1963年底,函授部有教职员15人,
全县540人参加初师函授, 1200人参加中师函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初师
函授毕业400多人,中师函授毕业100人。1970年,文师函授部停办。1986年后,经
烟台市教育局批准,给函授生89人补发初师毕业证书,给210人补发中师毕业证书。
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成立文登师范进修部,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进修工作。
1979年1月,改为文登教师进修学校,归文登县教育局领导。1981年7月10日,烟台
地区教育局批准该校为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4月,学校迁至昆嵛路14号新建办公
楼, 主要培训未达中师学历的初中、小学教师。中师脱产班学制2年,中师函授班
学制4年。1984年以前,主要举办短训班。1984年后,招收中师脱产班1个,学员40
人; 中师函授学员680人(分点定期面授),电大专科班17人,还举办烟台教育学
院二级函授专科班及省教育学院音像班等。至1990年末,共培养中师脱产班毕业生
150人,中师函授毕业生1276人,各类大专毕业生1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