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658&run=13

学校
文登中学 1925年春,在革新浪潮的推动下,县政府在文城西门里城隍庙旧址,
建文登县初级中学1处, 校长王远峰。当年春,招收一、二级学生各1个班,共100
人, 教职员15人。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文登中学教学楼,学校迁
至高村南庙。1940年初,日军“扫荡”过后,学校迁葛家西北旺格庄。1941年初,国
民党文登县政府垮台,学校解散。前后招收21级学生,共28个班,1400余人,毕业
1000余人。
1943年秋,文登县师范学校,迁至万家庄改称文登中学。有初中4个班,200余
人。1944年8月,并入文荣威联中。
育民中学 1932年春,大水泊启民小学校长王谭基经县局同意,在原启民小学
基础上建育民中学,属私立学校。1年后,改为大水泊小学。
胶东区东海中学 1941年3月,在昆嵛山楚岘开学。东海专员孙端夫兼任校长,
教师14人, 设初中4个班,师范1个班,学员282人。共招生5届,1944年7月停办,
学生并入文牟联中。
1948年11月,恢复胶东区东海中学,校址在许家埠,校长白筱易。学校接收原
东海中学、 文牟联中、文登工读师范三校物资,在文、荣、牟、海等县招收初中3
个班,师范2个班,学生共327人。1950年5月,改称文登中学。1951年8月,改称昆
嵛县许家埠中学。1953年7月,改称昆嵛县中学。1955年10月,改称文登三中。
私立滨海中学 1941年6月, 在大水泊村成立,为初级中学。这是在县抗日民
主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大水泊著名教育界人士于渐海捐地1200亩、捐办学基金2500
元建立起来的。县长于瓯江任学校董事会会长,于渐海为代理校长,学生亦享受公
费待遇。第一期招生1个班65人。以后每年招收2个班,并由民主政府补助部分经费。
1944年7月,并入文荣威联中。
文荣威联中 1944年7月,东海专署将文登中学、文登滨海中学、荣威联中3校
合并而成, 校址在大水泊。校长阎毅、教师50余名,学生1000多人。1945年4月停
办。
文牟联中 1944年7月, 东海专署决定将东海中学与二牟联中合并成立,校址
在北黄村。后迁至小观、南北七口一带。校长王本贤。学生14个班,包括初中、师
范各7个班。招生范围包括文登(东)、文西、牟海、牟平等县。1945年6月,学生
全部毕业分配工作,学校停办。
处于战争环境的中等学校无固定校址,进行游击式教学。学生由民主政府提供
生活费,毕业后大多数参军参政,或参加教育工作,对广泛争取团结知识青年和爱
国知识分子共同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文登一中 位于文城天福路109号。创办于1952年7月,称文登中学,由文登专
署领导。 校长王立文,学校暂驻黄岚乡陡埠村。当年招收初中4个班200人。翌年8
月,从威海一中迁入高中4个班200余人,是境内第一所高中部的学校。1953年迁现
址。1955年改称山东省文登第一中学。初中部在县内招生;高中部从文、荣、威、
牟、乳等县招生。1957年后,初、高中皆在县内招生。1962年和1978年,两次被省
教育厅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属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70年创办工
厂,生产学生用电源、低压电源、电子实验箱、不间断电源、抢答器等,年利润10
万元左右。1984年9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评定该校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
1990年,学校占地10.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47平方米,学生28个班、1840人,
教职工176人。 有现代化语音教室、电子计算机室各1个,可容纳400人的电视教学
设备1套,实验楼1座,总面积3600平方米。
天福山中学 1951年,中央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来文登慰问,确定在天福山区
建1所中学。 1952年11月,天福山中学建立,校长孙耀森。校址在陈驾埠,借完小
校舍, 从文登专署第一、第二速师拨来学生300名。1953年,迁大水泊今址。1956
年7月,改称文登四中。1958年8月,恢复原名,始招收高中班。1969年,改称大水
泊中学。1978年恢复原称。1963年和1978年,山东省教育厅先后两次确定该校为省
属重点中学。1970年,始办电焊机厂,年利润30万元。1980年,建电教特种大楼,
内设电教室、 放映室、 阶梯教室等。1990年,学校占地8.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5655平方米,学生28个班,1840名,教职工176人。
文登二中 1955年7月,在文城南1.5公里的棋盘山建立,校长陈生。当年招收
初中4个班216人。1969年始设高中部,称文城中学,1978年复原名。1990年,占地
65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47平方米,学生24个班,1615人,教职工158人。
文登三中 1955年10月,原昆嵛县中学改称文登三中,校址在许家埠,校长于
恭亭。1958年始设高中班。1969年,改称泽头中学,1978年复原称。1990年,占地
59973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学生14个班794人,教职工93人。
文登四中 1956年7月建于侯家集西, 称文登五中,校长吕彦懋。当年招收初
中4个班208人。 1958年8月,称今名。1969年改为侯家中学,始收高中班。1978年
复称文登四中。1990年,占地68640平方米,建筑面积8515平方米,有学生16班800
人,教职工108人。
其他中学 1956年8月, 在界石建文登六中,1958年改为五中。1958年建文登
六中(高村中学) 与文登七中(草庙子中学,当年划入威海)。1959年8月,建文
登八中(宋村中学)。1960年建文登九中(水道中学)、文登十中(文登营中学)、
十一中(汪疃中学)、十二中(葛家中学)、十三中(铺集中学)、十四中(小观
中学)等学校。1965年,随区划变动,草庙子中学与初村中学(1960年建)划入文
登, 分别称七中、十五中。1970~1976年,无公办中学的公社,各设1处公办初级
中学。1968年,24处公办中学全部办成高级中学;原有高等完全小学全部升为联办
中学。 1977年统计,全县村(队)办中学212处,其中99处设高中班,平均每个公
社有联办中学9.2处。
1990年末, 全市高中8处,其中一至四中及天福山中学为完全中学,在校高中
班106个;初中43处,其中标准初中39处,职中4处;在校初中班543个。

表19~2 部分年份文登市(县)普通中学概况
┏━━━┯━━━━━━━━┯━━━━━━━━━━┯━━━━━━━━━┯━━━━━━━━━━━━━━━┓
┃ 年度 │ 学校处数 │ 招生人数 │ 毕业人数 │ 在校生人数 ┃
┃ ├────┬───┼────┬─────┼────┬────┼─────┬────┬────┨
┃ │ 初中 │ 高中 │ 初中 │ 高中 │ 初中 │ 高中 │ 初中 │ 高中 │占总人口┃
┃ │ │ │ │ │ │ │ │ │比‰ ┃
┠───┼────┼───┼────┼─────┼────┼────┼─────┼────┼────┨
┃ 1936 │ 1 │ -- │ 100 │ -- │ 100 │ -- │ 300 │ -- │ 0.7 ┃
┃ 1949 │ 1 │ -- │ 100 │ -- │ 55 │ -- │ 208 │ -- │ 0.4 ┃
┃ 1952 │ 1 │ 2 │ 150 │ 500 │ 75 │ -- │ 385 │ 500 │ 1.6 ┃
┃ 1957 │ 5 │ 1 │ 1271 │ 164 │ 1130 │ 73 │ 3507 │ 544 │ 6.6 ┃
┃ 1962 │ 11 │ 3 │ 288 │ 204 │ 1327 │ 377 │ 5355 │ 1003 │ 10.4 ┃
┃ 1965 │ 13 │ 3 │ 2464 │ 384 │ 1227 │ 249 │ 6574 │ 1053 │ 11.9 ┃
┃ 1970 │ 180 │ 18 │ 16940 │ 920 │ 9117 │ 679 │ 35591 │ 5080 │ 59.9 ┃
┃ 1975 │ 165 │ 22 │ 20879 │ 10829 │ 15350 │ 3529 │ 38044 │ 15198 │ 77.2 ┃
┃ 1978 │ 135 │ 103 │ 20461 │ 12795 │ 21404 │ 10701 │ 42114 │ 21882 │ 94.6 ┃
┃ 1980 │ 139 │ 27 │ 10369 │ 971 │ 2776 │ 4238 │ 34550 │ 6051 │ 59.9 ┃
┃ 1985 │ 60 │ 10 │ 11666 │ 2046 │ 4688 │ 1841 │ 27690 │ 6765 │ 49.1 ┃
┃ 1990 │ 43 │ 8 │ 10401 │ 1860 │ 7810 │ 1830 │ 27350 │ 5300 │ 45.1 ┃
┗━━━┷━━━━┷━━━┷━━━━┷━━━━━┷━━━━┷━━━━┷━━━━━┷━━━━┷━━━━┛
注:1952年前为现境域推算数。
学制
1940年以前的文登中学学制3年,预科班1年。抗日战争的中等学校,依抗日需
要,学习时间不定,最短仅学半年即毕业。1952年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草
案) 》的规定,文登中学(一中)初中、高中各3年。1960年,文登一中进行学制
改革实验,每年招收两个班,共100人,实行初、高中5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
其余班级和其他学校仍为6年制,三、三分段。1969年2月,小学附设初中班,实行
7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2年。1970年以后,中学学制4年,初中和高中二、二分
段。1978年秋,全县初中从一年级开始恢复3年制,高中仍为2年。1979年高中二年
级分文科与理科。1981年,高中改为3年制。至此,中学恢复6年制。
课程
1940年以前的文登中学,课程设公民、国文、算学、动物、植物、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音乐、图画、英语、童子军训练(十二级开始)等。抗日根据地内中
学的课程,自1941年始贯彻《胶东战时中等学校暂行规程》,初级普通科设国语、
数学、历史、地理、生理、军事、美术、音乐、新文字、外国语及抗战理论、政治
报告、社会科学等。1952年文登中学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
定,初中设国语、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
地理、历史、政治、外语(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课。高中增加制图课,其
余科目相同。1955年高中改学俄语,初中外语停授,取消政治课。1956年教育部新
编教材,中学国语分为汉语、文学两科。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高、初中各增
设实习课,每周除初中三年级为1小时外,其他各年级均为2小时。初中进行教学工
厂和实验园地两种实习,初中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高中进行农业、机械或
电工学习。1958年,初中、高中增设政治课、劳动课,汉语、文学合并为语文课。
1963年秋,高中俄语改为英语,初中开英语课,停开植物学、动物学两科,改设生
物学和农业知识课。1964年,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一年级开6门、初二开8门、
初三开9门课。1966年5月,学制缩短,课程精减,“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历史课
暂停,政治、语文两科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10月,“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
课时,增设学军、学农、学工课,文化课程各校自定,强调思想性和实用性,不重
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还可自选几种专业、如瓦工、木工、饲养等。1972年
恢复理化、史地课,高中设英语课。1976年,县内初中始设外语课,大部分设英语,
极少数学校因英语师资缺乏而授俄语。
1978年,根据教育部规定,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
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初中还设音乐、美术。但因高考无生物课内容,
1980年以前境内未开生物课。1980年以后,高中理科班增加生物课。高中文科学生
不学物理、化学,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
1982年起, 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学年2周,每周4课时,高中每学年4
周, 每周6课时。1981年教学计划中的初中政治课教材有《青少年修养》、《法律
常识》、《社会发展简史》,高中政治课教材有《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
主义常识》。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改革实验,初一至初三依次设:《公民》、
《社会发展简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高一至高三依次设《共产主义
人生观》、《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课。
升学考试
民国至建国初,各校毕业生,根据上级学校招生简章,自行选择报考学校,持
毕业证直接到选报的学校报考,上级学校自行张榜录取。
1950年暑期,华东13处高校始设联合统一招生委员会,文登专区在驻地设考场。
1954年暑期,中央统一计划,大区组织报考,各招考高校直接审查录取,考生总分
由高到低划段,逐级分配录取。1955年暑期,实行中央统一计划、省(市)组织领
导、 高等学校参加、集中录取的办法,科目分理工、农医、文史3大类,文登县被
录取大学专科、 本科生80名,占毕业高中生人数的94%。1958年,改全国统一招生
为由学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开始对考生实行政审,对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
人、 农民、干部、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政审合格者保送入学,全县录取183人,
占高中毕业生数的96.3%。 1959年恢复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办法,
废止保送办法。全省第一次召开专门会议,将各县中学升学率排次公布,文登一中
于1959年、1960年和1962年,3年为全省第一名。最高为1960年,升学率高达97.2%。
1960年,全县考生为建国后最多的一年,招生采取统一领导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
内招职工、干部、社员与外招毕业生、社会青年相结合,重点高校由全国统一命题,
统一招生。1955~1965年,文登县累计升入大学本科生2337人,专科170人,共2507
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招生停止。1971~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条件
是政治思想好、 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20岁左右,相当于初中以上文
化程度的工人、贫农与下中农子弟、解放军战士、青年干部;由群众推荐、领导批
准、学校复审。1973~1974年,实行推荐选拔与考试相结合,择优录取。1975~1976
年,推行辽宁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实行“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办
法,推荐入学,废止考试。1971~1976年,全县推荐录取工农兵大学生2213名。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全县10819名考生被录取866名,录取人数居全省之首。
《光明日报》 1978年9月11日以《文登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什么这么高》为题,报
道了文登的经验。 此后,至1990年,文登大中专考试录取率均在全省上游。1955~
1990年, 全市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12977人,超过闻名全国的“才子之乡”江西
临川县。
追求读书成才,成为境内的一种传统。考取大专院校,亲戚邻人来贺,有的村
委设奖学金,奖给升大学者上千元。黄岚乡管山村于桂金王秀香有5个子女,4个考
进大学, 1个考入中专,夫妻为支持孩子读书,过度操劳,落下残疾而不悔,受到
社会尊重。
表19~3 部分年份文登市(县)高考录取人数
┏━━━━━━┯━━━━━━━┯━━━━━━┯━━━━━━━━━━━━━━━━━━━━━┓
┃ 年份 │ 入考人数 │ 录取总数 │ 其中 ┃
┃ │ │ ├──────┬──────┬───────┨
┃ │ │ │ 本科 │ 专科 │ 中专 ┃
┠──────┼───────┼──────┼──────┼──────┼───────┨
┃ 1957 │ 79 │ 73 │ 68 │ 5 │ -- ┃
┃ 1960 │ 380 │ 370 │ 347 │ 23 │ -- ┃
┃ 1962 │ 425 │ 329 │ 304 │ 25 │ -- ┃
┃ 1965 │ 297 │ 269 │ 250 │ 19 │ -- ┃
┃ 1971 │ 4307 │ 120 │ 55 │ 65 │ -- ┃
┃ 1975 │ 3529 │ 318 │ 35 │ 24 │ 259 ┃
┃ 1978 │ 14772 │ 705 │ 204 │ 107 │ 394 ┃
┃ 1980 │ 1199 │ 755 │ 311 │ 80 │ 364 ┃
┃ 1985 │ 1333 │ 700 │ 359 │ 172 │ 169 ┃
┃ 1990 │ 1628 │ 577 │ 356 │ 185 │ 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