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重大涉外事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635&run=13

文登教案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英籍教士贝某、盖某到文登县辖威
海卫城传教,欲租房久住。文登知县李祖年访闻,饬令威海公局设法拦阻。不料,
饬令到达威海时,教士已经租妥房子。李祖年便饬令卫城绅民,嗣后不准再行租房
予洋人。1897年,贝教士等人又于卫城再租孀妇吴林氏的房屋作教堂,双方订立合
同,租赁费140元,租期3年。这一交易,是教士完全背着中国地方政府偷偷做的。
威海洋务委员王沛闻知,报告文登知县。知县立即“饬威海公局务将所立合同追回,
否则必将其房屋拆毁; 倘房主或其管事之人报官审理,当即笞责囚禁不贷。”威海
公局即派委员王沛办理此事。王沛传讯吴林氏管家林福申到案,令其追回合同。贝
教士蛮横不允,受到王沛的严厉训斥后,携带合同径往烟台英国领事馆,寻求支持。
威海民众700余人于三月五日晚, 自发组织起来,将贝教士议租充当教堂的房屋拆
毁。消息传到烟台,英国驻烟台领事馆代理领事金璋恼怒,命贝教士连夜赶赴登莱
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察李希杰衙署(驻烟台)投报。李希杰“立电威海”。三
月十四日, 金璋“饬令贝教士转语王沛,所有毁坏房屋应责令其赔偿;否则,唆使
民人扰害之端, 唯文登令及委员是问”。贝教士慑于当地绅民义愤,不敢亲往,托
王巡检转告。王沛以民众为后盾,当即回函贝教士,谓“函内颇有拂然之意”,指责
英代理领事“擅作威福,出言失体”。次日,李祖年派文城毕序轩为首的多名士绅来
卫城见贝教士,据理说服贝教士交出租房合同,未成。毕序轩便将吴林氏租房所备
具之亲供,改成控告林福申盗租的状子,代吴林氏投到县堂。李祖年于三月二十一
日传票拘拿林福申。金璋以李祖年传票“内有案奉道宪批”字样,专门派差赴胶州向
道台李希杰“函询虚实”。李在复函中仅云“此案乃房主吴文焕控告林福申盗租其房,
与贝教士无干。并望贵领事转告贝教士租房事勿得相强,复致别生枝节,嗣后地方
官难以保护”等语。 金璋大为不满,“准令贝教士自行修理毁坏房屋”,以利传教。
王沛即差人令吴林氏组织邻佑再事拆毁。吴林氏未允,且新管事态度蛮横。知县李
祖年得知, 并了解林福申两个弟弟普参与说服吴林氏租房之事,遂下令“票拘林福
申两弟及吴家新管事人”。 四月十五日晚,李祖年开堂讯案,将林福申当堂重责。
英驻烟代理领事金璋便添枝加叶报告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六月二日,窦照会清政
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历数文登知县李祖年之“罪”,声称“查烟台前布领事任内,
文登县署中曾有拦阻教士之案,本大臣确信该县久蓄固执抗洋之心,乃竟上行下效,
传染王沛……”,要求总理衙门“应速行设法禁革此风”、“电次山东大吏转饬该处官
员,于苛虐吴林两姓之业,即应停息,不再扰累;并将修理房屋工价若费银20元责
成王沛偿还……”指责“文登县令李祖年及威海洋务委员王沛系阻碍两国和好之人”,
要求清政府“详核案情,将二员一并参撤。”六月十二日,总理衙门行文山东巡抚李
秉衡,查办“文登教案”。几经周折,加上很快发生“巨野教案”和德国侵占胶州湾等
涉外大事,清廷焦头烂额,饬令李秉衡屈从英方要求。教士如愿以偿,李祖年、王
沛被调离、撤职。新任文登知县陈景星于1897年底,应英方要求,在教士门旁贴出
保教告示:
“军民人等知悉: 按英中和约,英人在中国各处可随意买地居住,开立学塾,
建立教堂,该地方官必须保护,违者重罚。”
自此,不仅英国“兄弟会”在威海大造教堂,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法国保护下的
意大利天主教方济会等也相继侵入文登等地,设堂传教。有的教士窃取情报,引起
文、荣、威数县人民大规模的抗英斗争。
反抗强划租界斗争 1898年7月1日,《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签订,按专约规
定:“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10英里地方。”
但是,英人借勘划租界之机,肆意扩大租界,遭到文登人民的强烈反对。1900年1~
3月,英人几次埋下的界石均被群众砸碎。
1900年4月6日,200余名英国侵略军前往鹿道口(今属环翠区)附近的马山嘴,
企图以武力划界。鹿道口村民千余人集合示威。迫使英军转而南下到卧龙村(今属
 (正文第683页)山乡)附近埋界石。
是日上午,西武林村于冠敬和孙家滩村孙义清等在道北店村举行千余人抗英大
会。会后,纺众来到卧龙村。此时,英军已在村西北山后坡、西泊、庙西头、东南
河沟岸等地埋下四五块界石。群众怒不可遏,用镢头将界石砸碎,并向正在卧龙村
东山勘界的英军冲去。英军开枪射击,周家屯村两名农民重伤。被激怒的村民与英
军展开搏斗。此时,陪同英军埋界石的登莱青道道台李希杰,也被村民团团围住。
在“砸轿子!”“打卖国贼”的喊声中,几名农民将李希杰揪出轿来,打翻在地。文登
知县陈景星苦苦向于冠敬等叩头求情。英军趁机逃走,群众紧追不舍。
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震惊了清廷。 同年5月8日,光绪皇帝训谕总理衙门:“山
东省威海界务,英人自行履勘,文登百姓不服,聚众阻止。经袁世凯电请英员缓勘,
以便开导明白,再行委员会勘,英人竟置之不理,现已酿成衅端。著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迅与窦纳乐剀切申论,令其电至威海英员,暂缓勘办。万不可一味操切从事,
以致不可收拾。仍一面电知袁世凯先行设法解散,并详切开导绅民,勿再自贻伊戚。
”受民众痛斥的李希杰等清朝勘界官员顺水推舟,提出辞职,文登知县陈景星“一夜
须发皆白”,也被迫辞职,中英台勘界务一时停顿。
英方无视中国主权,拒绝清政府“暂缓勘办”的主张,多次照会总理衙门,向清
廷施加压力, 最后竟发出通谍:“暂停勘界一事,碍难允停。若华官不行会办,致
英官万不获已, 自行勘毕,则所勘之界,本政府定当确守不移。”清政府只得顺从
英国“会同续勘”。英国政府终于在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租界线上埋下界石。界石阳面
刻“大英租界”字样,阴面以阿拉伯数码标明桩号,在所埋的76支界石中,今文登境
和文登与环翠区边界附近有42支,其位置记在《建置》第二章第一节。
中美浪暖口谈判 1947年8月28日下午4时许,美军飞机两架,由西南方向侵入
浪暖口(时属牟海县第五区浪暖乡,今属文登市小观镇)一带上空,盘旋片刻,一
架因故障坠落西里岛村西海滩,另一架匆匆返航青岛。当地海防民兵生擒美军飞行
员, 缴获6挺机枪、12箱子弹和其它物资。当晚,第五区武装部预料美军定会再次
来犯,一面向上级报告,一面调全区民兵紧急备战。
次日拂晓,美舰6艘压境,9架飞机在空中盘旋,40余名美军登陆。找到残机后,
先取走机上存留物件,然后放火焚机。中午,美军又向内地蠕动,渐近我防线。区
中队队长丁桂林与教导员孙夕臣指挥区中队与民兵迎头还击。激战中,又有10多名
美军乘汽艇登陆增援。战斗持续到傍晚,美军死3人,伤4人;民兵伤3人。
8月30日,美军空投传单说因美机飞行员“迷失方向”、“误入”里岛上空。为“中
美永久友谊和平”,要求归还飞行员。
8月31日, 美军派人手摇白旗上岸,请求谈判。经民兵请示上级同意,中方在
海滩上临时搭棚作谈判处所。五区各界救国会会长王保斋(今小观镇才院村人)为
中方代表,带两名随员参加,美军代表为某部副司令员科凯,带两名随员、一名翻
译参加。 双方一会面,王保斋就指示夺了科凯警卫员的枪械。科凯质问:“不让我
们带武器,你们为什么带武器?”王答:“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每天都带武器,保卫
国土,你们无权干涉!”科凯无言以对。
谈判历时3天达成协议:美方赔偿一切损失,保证不再侵犯中国的海、陆、空;
中方交还美军飞行员。双方交涉结束,科凯领着飞行员等人登上军舰,悄然离去。
第七节 民间友好往来
于维泽一家与 (正文第684页) 野修平 1928年,西海庄(桑岛)村民于维
泽去安东(今丹东)五龙背镇经营菜园。日本侵华后,在此镇设立日军奉天陆军医
院疗养所。略通日本话的于维泽常到疗养所门前卖菜,与该所事务员 (同上)野
修平相识。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奉天陆军医院疗养所里一片混乱,
日人纷纷逃回本国,不少人死于途中。于维泽劝说受伤的 (同上)野修平,不要
仓惶归国,等待政府遣返战俘的命令,并将他收留家中。从此,农业专科毕业的 
(同上)野修平天天与于维泽一起种菜,研究种菜技术,搞冬季室内栽培。于维泽
不仅在衣食住方面给 (同上)野修平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还经常宽慰他,排解他
的忧虑,共同度过9个月的时光。
1946年6月,  (同上)野修平穿着于维泽送的衣服,提着于家特制的干粮,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安全遣返回国。中国农民对他的救命之恩,他铭记在心。1952
年,在丹东市公安局的协助下, (同上)野修平同于维泽取得通信联系。为于维
泽代笔写信的是在辽宁省教育厅工作的女婿许景义。 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由于“
左”的错误, 这一“海外关系”,使许景义戴上“特务”、“反革命”的帽子,多次被批
判抄家,并遣送农村监督劳动改造,于维泽也被迫回原籍文登县西海庄。
1979年8月底, (正文第685页)野修平随日本海四县经济贸易代表团来华,
于维泽和许景义一家在沈阳同他见面。双方决心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谊而
努力,各自举办日语、华语学校。此后,身为日本新泻市柴田屋加工纸(株)会长
的 (同上) 野修平多次来华,4次到文登,向文登赠送果品育成袋20万只。在 
(同上)野修平的资助下,许景义先后两次赴日本探亲、考察,同日本友好人士广
泛接触。1985年,许景义在丹东办起全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统一招生的私立日
语中专学校。1988年秋,又在文登办起私立文登中日友好日语中专学校,首批招生
180人。 为办好日语学校, (同上)野修平先后捐资50余万人民币。于维泽、许
景义的家人在 (同上)野资助下去日本学习,回到私立日语学校任教,一家人全
部致力于增进中日人民友好的事业。1991年该校首批毕业生全部被企业、机关和外
事单位录用。同年,该校与韩国民族综合文化教养会结成姊妹学校。
《威海日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中国人才报》、《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 和日本《朝日新闻》、《工业新闻》及NHK电台、电视台相继介绍
了于维泽与 (同上)野修平的友谊和许景义办日语学校的盛举。
中日民间“文化大使” 生于大水泊村、自学成才的于植元,1980年任大连大学
教授。1982年起,多次赴日本访问、讲学。曾以《古都奈良与中国古代化的关系》
为题在日本作学术报告,并著有《弘法大师与中国书法》、《小仓城与黄檗文化》
等中日文化关系史方面的力作。1984年起,先后与联合国和平奖的获得者日本创价
学会名誉会长、公明党创始人池田大作,日本首相竹下登、岸信介、中曾根康弘、
福田赳夫等五任首相有文字交往;求字的还有大收藏家后藤康男、日中友协名誉会
长、众议院前议长木村睦男、前外相安信晋太郎、外相宇野宗佑、公明党书记长大
久保直彦等。竹下登在竞选首相时,新闻媒介对中日这一文字交往大加宣传。中日
长期友好研究会会长大场庄介和理事中川孝三郎先后向于植元赠书达5万册之多。
中国《辽宁画报》以“文化大使”为题对于植元作长篇介绍。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国家报刊多次报道于植元为中日文化交流“架金桥”的事迹。
考察营南惨案 1990年秋,日本高知县工人、教师、学生等23人,组成以西森
茂夫为团长的民间访华团, 来文登乡营南村考查1942年3月日军大规模屠杀营南村
民的惨案真相。访问团由文登市总工会副主席崔国恩陪同,找到村党支部书记陈广
武及知情老人陈唐如、陈宗爽等座谈,又实地考察了当年营南村民遭惨杀的壕沟、
被烧剩的房子,看了村头的纪念碑。访问团确认日军制造惨案之事实,表示回国后,
立碑为传,教育后世,制止悲剧重演。离村时,访问团与部分村民合影留念,并赠
送手绢、玩具、笔等小礼物。
(附图:日本民间访华团考察营南惨案)
收养外国孤儿 1930年,二马村刘开浚(潘复生)的二兄闯关东谋生。1941年
收养了一朝鲜籍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的孤儿。时东北与朝鲜均有战事,为保住烈士遗
孤, 将养子送回文登老家,让父母抚养。老人视孤儿为亲孙子。孤儿7岁入学,赐
名刘胜利。 1956年,在河南省任书记的叔父潘复生将刘胜利接到河南读书1年,又
回二马村祖母家,就学于文登四中。
刘胜利的生母后来与崔镛健结婚, 成为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委员长的夫人。
1954年5月, 崔镛健请求中国政府调查烈士遗孤下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终
于在二马村找到刘胜利。1958年寒假,刘胜利洒泪告别养育他的祖母,经北京回国。
孙佑德, 原名孙寿亭,高村镇虎山村人。8岁随义父去大连谋生,后到奉天吴
官屯日本人开的兵工厂当徒工。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日伪安东铁路局副
局长横田义美进了战俘收容所,将女儿和儿子托付给孙佑德收养。孙佑德夫妇婚后
无子,收下一女一男,并送给孩子生母50元钱和50公斤大米。一个月后,横田义美
夫妇在归国途中遇难。两个月后,孙佑德夫妇因生活困难,只得把养女托付给同院
拉黄包车的李姓夫妇。 当时,男孩年仅4岁,取名孙显明,夫妇省吃俭用,将其抚
养成人。 1956年3月,一家人从沈阳迁回原籍,孙显明中学毕业后考入文登师范速
成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铺集教小学。1961年,孙显明结婚,回村务农。1964年任
大队技术员。1978年,在沈阳的姐姐首先找到在日本的亲属,并和孙显明取得联系,
约他到沈阳同去日本。孙佑德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儿子,支持他去日本与亲人团聚。
日本的亲属要孙显明回国定居,他又舍不得养父。养父豁达地劝他回日本亲人身边
定居。孙显明眼含热泪,带妻子儿女回到了日本国枥木县盐谷郡喜连川町,取名横
田英一。在日本,他经常给养父写信,每隔几年还从日本回来看望老人。1988年10
月, 孙佑德收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寄来的出国签证和1.5万元人民币路费,应邀来
到日本喜连川町,当地政府官员及有关人士举行仪式欢迎他。他的事迹在当地传为
佳话。 横田英一及亲属都希望他在日本居住,但他谢绝了,4个月后回国。临行,
横田英一的亲属给孙佑德12万日元,地方政府给15万日元。
30年代初, 陡埠村张天到大连谋生。1941年,张开夫妇从别人手中收养一5岁
的日本女孩,取名张桂花。1954年,桂花随叔父张云琪返回陡埠村,嫁给本村农民
邵维礼。先后生育3男1女。中日关系正常化,张桂花通过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去日本
寻找亲人未果。后经查验,日本政府承认她为日本国民,同意她归国定居。1991年,
张桂花偕丈夫先回日本,不久举家10口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