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信访案件处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626&run=13

基层调说
60年代,信访数量增加,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发挥村级民政、调解组织作用,
把大量民事纠纷解决在基层。 1986年以后,“学寒亭,抓基层”,强调村村成立3~5
人信访调解小组,各乡镇建立6~10人的信访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信访助理员,建立
联村信访工作片, 及时发现信访苗头,主动化解矛盾。1987年7月,中共烟台市委
在文登召开信访工作现场会,提出“远学寒亭,近学文登”的口号。1988年,始对镇
乡村信访干部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奖罚制。1988与1990年,文登市委分管政工的
书记在全省信访工作会上两次作典型发言,交流加强基层信访工作领导,把大量案
件处结在基层的经验。1990年,全市13处乡镇做到一般案件不出片(村),大案不
出乡镇, 全市70%的镇乡和98%的村庄达到无积案、无重信重访、无越级上访的“三
无”标准。
信访机构办案
1952~1983年, 县信访机构直接办案数量很少,转办督办较多。1984年以后,
市(县)信访机构办案数量增加,当年自办1011件,占办案总数的89.2%;1990年,
自办227件,占67%。1986年以后,信访档案齐全,市(县)委和政府授予信访办公
室5项权力: 有权代表市(县)委、市(县)政府受理全市信访案件,有权交办催
办和查处各类信访案件;有权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案,部门意见不一致时,有权结
案定案,有关部门必须执行;部门处理不当的案件,有权责成承办单位重新处理;
有争议的疑难案件,有权调卷重审,或重新核实;对限期内不能结案的单位,有权
召集承办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提出要求,限时结案。此后,扯皮现象减少,结案
率提高。 1989~1990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文登信访办公室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
归口办案
20世纪60年代,信访案件大多由有关部门办理。1965年统计,县委办公室自办
259件, 占本单位受理总数的93%,监委自办13件、占本单位受理总数的72.2%,组
织部自办35件, 占76%,宣传部门自办2件,占25%。70年代以后,信访涉及县直21
个部门,其中接受信访比较多的单位有组织部、民政局、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局、
公安局、土地局、环保局等单位。80年代末,信访工作纳入市直机关工作目标管理,
成为考核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市信访办交部门办理的案件,全部实行报告、回执
制度,限1月内结案,半月督办1次。1990年,归口办案107件,结案率为98%。
突击办案
1952年, 县委抽调纪委、监委8人,宣传部副部长、政府办科长共11人下乡办
案。1978年,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在全区组织两次办案“战役”,突击信访积案。仅
3~6月, 文登县突击处理积案54起,占积案总数的96.4%。1979~1981年,县社两级
组织大批工作组,带案下乡。1979~1983年,县委组织落实政策班子,经5年努力,
完成历次政治运动8426个案件的复查工作,纠正6626件,较好地落实了人的政策。
1985年,县委组织3个巡回办案小组分片包干,就地解决积案。
领导人办案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内人民信访大都由县区主要领导批办。建国后,
各级领导遵照毛泽东主席“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的指示,一直重视人民信访工作。1957年,
县委书记接访60余起,批阅来信20余封。1972年,县社领导办案277件,接访651人
次, 批办信469件。1975年,县社党委主要领导人亲自接待来访953人次,处理502
件。1979~1981年,县社党委书记批阅处理信访案件1.22万件,年均4000件。1984~
1990年,市(县)委主要负责人共批阅来信1209件,年均173件,接访672人次,年
均96人次。 1984~1985年,针对信访工作中仍有“左”的影响,该解决的问题迟迟不
能解决,县委多次召集专题会议要求彻底清除“左”的思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彻底落实党的政策,一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处理。
1976年11月起,县委常务委员会轮流在文城集日值班接访。1978年12月起,改
为常委半月接待1次。1987~1990年,市(县)委、纪委、政府、人大、政府正副职
轮流接访,每月2次,已形成制度。
1989~1990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连续授予文登市委、市政府“全省信访工
作先进集体”称号。
附 鞠北庄巨变
1989年3月,151户的界石镇鞠北庄有80多户群众集资1700多元准备集体进北京
上访。市信访办公室得知消息,立即派1名副主任和1名科长深入该村,与群众同吃
同住同劳动。 经过1个多月的考察,弄清了情况。原来该村党支部成员从土地承包
以后,只顾抓自家致富,支书、村长都去承包果园,集体经济管理混乱,原有集体
财富, 被耗净偷光,还欠下9万多元的债务。上级奖售的化肥、柴油不能给群众兑
现,国家征购粮油与集体提留收不起来。干群矛盾白热化,果园被抢,村办公室门
窗玻璃被砸,全村处于无政府状态。摸准情况后,经镇党委研究,改选了党支部,
建章立约,整顿党员队伍,处理遗留问题42件,回收欠款5万余元,完善合同6份,
收回外借集体物资。由老党员、老干部和有威信的群众组成理帐小组,负责柴油、
化肥等紧俏物资的发放和集体帐目管理,定期向群众公布,经10个月的治理,这个
老大难村变成党心正、民心顺,粮油果业大丰收的先进村,再也没人喊上访了。这
一事迹载于198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