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528&run=13

国民革命军 1912年3月, 山东都督胡瑛派警备司令连绍先、海军陆战队司令
尹可兴等统兵两千余,到文、荣一带围剿清朝复辟势力,其部分兵力驻文登城、高
村、泽头一带。两月后,消灭复清武装,离开县境。
北洋政府驻军 1917年春,胶东镇守使张怀斌派九十三团一营进驻文登县,镇
压南部沿海渔盐民抗税斗争。夏,省督军又增派王恩玉炮兵团到县,驻文登城城隍
庙。 3个月后,离开县境。1929年,张宗昌部七十八师(军官王良美)2000余人驻
文登城。
国民党军 1929年,国民党军某部二旅(军官刘选来),驻城东关数日。
1930年6月,陆军第二十师师长刘珍年遣其骑兵团长张秉权率千余人到文登县。
军队分驻文城集体义堂、商会、药王庙、城隍庙、丛氏祠、北宫、南宫等处。团部
驻在文城同安街的一座楼房。附近菜园被划为马厩和网球场。张秉权又在文城西门
外毁掉已抽穗的小麦700亩,强占为操场,操练骑兵。1931年,被调往烟台。
1935年12月,韩复榘令其驻防在潍县以东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到胶东,
镇压“一一·四”暴动。师部驻文城商会旧址。官兵分驻牟平及文登的汪疃、界石、
远庄、崮头、  (正文第582页)、葛家一带。1936年3月,撤离县境。
1938年3月7日,日军侵占威海,威海代理专员郑维屏带领原威海卫管理公署警
察队200余人撤退到今草庙子镇西武林村一带。 同年11月,成立威海区保安队,共
3185人,郑维屏兼司令。司令部下辖政治部、参谋部、秘书处、军法处、经理处、
副官处和修械所;部队编为8个大队和1个别动队。1939年1月1日,在西南崮头村成
立第七区保安司令部,辖文登、牟平、荣成、海阳和福山5县,部属共计1万余人,
内设参谋、经理、副官3处,4300人。同时,将各县游杂部队编为5个旅,未加入国
民党的官兵,全部入党,成为党化的团体。第一旅旅长王信符,官兵1445名。第二
旅旅长王兴仁,副旅长胡守恒,官兵4952名。第三旅旅长丁 (正文第583页)庭,
副旅长丛镜月,官兵3205名。第四旅旅长秦毓堂,后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二十六旅。
第五旅旅长张建勋,副旅长赵汉卿,官兵1754名。后又增编第六旅,旅长苗占魁,
副旅长孙海滨,官兵2130名。以上兵同均系郑上报数,虚数较多。王兴仁部,1938
年春驻文登城,后多活动于文荣南部沿海地区。秦毓堂部,1937~1939年,先后驻
文登县葛、 吕集泊石等村。1940年3月,东海区人民举行抗日二次起义后,郑维屏
部属大部溃散,不得不改编,将第一旅改为海阳县保安团,第二旅改为荣成保安团,
第三、四旅由国民党苏鲁战区编为纵队,第五旅并入第三旅、第六旅改为区保安独
立二团,又扩充本部两营为保安独立第一团,石兆麟为团长,将独立营改为特务营,
商立端为营长,委赵汉卿为上校副司令。郑又联合王兴仁、丁 (同上)庭和文登
县保安大队长丛镜月等,组成“七区联军”,又称“抗八联军”,共3000余人,公开以
八路军为敌,以昆嵛山为大本营,经常活动于昆嵛山以东、母猪河以西大部分地区。
1941年1月,昆嵛山区解放,郑维屏、王兴仁、丛镜月等带残部逃离县境。8月初,
郑维屏带300余人自海阳县发城窜回文登,驻管山一带。8月25日,郑勾结日伪军,
在文登营营南村安下据点。 1942年3月,营南惨案发生,被日军击溃,郑维屏等逃
离县境。
附 境内的日伪军据点
1940年2月18日,日军侵占文登城后,先后于县内设立17处据点。到1944年9月
3日,这些据点全部被抗日军民摧毁,日伪军残部逃往威海和石岛。
文登城据点 1940年2月设立, 据点分“新城”和老城两处。“新城”由维持会出
面, 驱使民众拆用文登旧城、文登中学、香岩寺、民房的石料,在七乡师旧址经4
个月建成,又征民力挖城濠,筑碉堡。常驻日军1个中队,约40余人,最多时180名,
中队长先后由川合、冈本、宫崎和布施充任。1944年,又增加1个宪兵小队,1个机
炮小队和1个便衣班, 共计200余人。 伪军和伪警备队驻老城, 始有300余人。至
1944年,有5个伪军中队和1个伪省警备大队(3个中队),共有伪军800余人。1941
~1943年,文城日伪军先后在峰山、西南庄(颜家庄)、凉水湾各设岗楼1处,在文
山筑岗楼2座。1944年8月30日,文城据点被克复。
张家埠据点 1940年2月27日(农历正月二十日) ,侵占石岛的日本海军和伪
军各20余名,在张家埠修建据点,同年9月6日(农历八月初五日),被东海军分区
独立八营和文登县大队攻克。
高村据点 1940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六日) ,侵入石岛的日伪军在高村南
庙设立据点。 驻日伪军各1个小队,共40余人。同年9月6日(农历八月初五日),
在文登县大队和民兵自卫团的围攻下,日伪军逃回石岛。
大水泊据点 1940年3月5日始建, 驻日军1个小队,有机枪2挺、掷弹筒1个,
迫击炮2门。同年9月15日,东海军分区独立五营和民兵将据点克复。
三里庙(棋盘山)据点 1940年3月设立,始驻一伪军中队,后改为伪军小队。
1944年8月29日,伪军撤回文城。
汪疃据点 1940年春设立, 驻日伪军20余人。9月,八路军五支队某部攻入汪
疃, 日伪军撤到九里水头据点。1941年6月15日,文城日伪军60余人又窜回汪疃设
据点。10月31日,五支队一团一营攻入汪疃,日伪军部分被击毙,大部逃回文城。
冬,文城日伪军又在汪疃设据点,驻一伪军中队。1944年9月2日,在文西独立营的
围困下,伪军全部投降。
九里水头据点 1940年春设立, 驻伪军1个中队,约100人。1944年8月30日,
伪军随文城日伪军逃往威海。
双角山据点 1940年春, 伪军中队长李庆中带伪军1个中队,在城北10公里的
双角山建据点。1944年9月6日,在八路军围困下,威海日伪军接应该据点伪军逃回
威海。
草庙子据点 1940年春,侵威日伪军窜至草庙子村河东岸设据点,周围筑碉堡,
驻伪军1个中队。 为控制文(城)威(海)公路两侧抗日军民活动,日伪军在据点
西面的高格庄、申格庄、杨家产和北面的冶口设4个岗楼。1944年8月30日,这些伪
军随文城日伪军逃往威海。
吐羊口据点 1940年春设立,始驻日军10余人,伪军20余人。1943年,日军撤
回威海, 只驻守伪军1个小队。1944年9月2日,在文西独立营的围攻下,伪军全部
投降。
登登口据点 1940年8月11日, 文城伪军30余人,日军12人,在登登口村东设
据点。同年9月,在文登(东)县大队和区自卫团的围攻下,日伪军撤回文城。
回龙山据点 1941年8月19日, 原丛镜月部三营营长李树堂投敌后,率伪军及
大刀会200余人,在宋村北面回龙山庙内设立。据点周围筑墙和4座碉堡。同年10月
31日,被八路军胶东五支队第一团第三营和地方武装攻克。
二龙山据点 1941年8月设立, 驻1个伪军小队20余人。1944年8月29日,被八
路军东海部队克复。
墩后据点 1941年9月上旬,郑维屏部营长杨德峰带领200余人,在墩后村安下
据点。 10月1日,八路军五支队一团一营攻入墩后,击毙顽军50余人,俘40余人,
据点被克复。
因寺桥据点 1941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二日) ,伪清乡队长赵海楼带领伪
军130余人与伪四区区长王坤岗带领的10余人,在因寺桥村东设据点,有机枪2挺,
长短枪百余支。 同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十七日),八路军胶东五支队一团二营在
区抗日自卫团的配合下,将据点拔除。
七里汤据点 1941年10月设立,常驻伪军1个小队。1944年8月23日,伪军在文
西区中队的围攻下逃回文城。
北店子据点 1943年5月建, 常驻伪军两个小队。1944年9月2日,八路军迫降
汪疃据点后,北店子伪军恐慌,翌日逃往威海。
人民武装 1937年12月24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在文登县天
福山成立(详见第八章第一节)。
1940年3月8日,中共东海特委在宋村镇李仙庄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
司令部,旋即改为东海军分区,于克恭任司令员兼政委,隶属于山东省第三军区;
辖一、 二、五、八共4个营及第七、九两个大队。同年12年,改编为山东纵队五支
队第二团,二营西调,五营、八营改为二营、三营,九大队分为牟海县大队和牟平
县大队。
1940年9月下旬, 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由平度到城东(今属宋村镇)等
地。 1941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主力在司令员王彬、政委王文、政治部主
任仲曦东率领下,东进昆嵛山南葛家、于疃、崔家口等地,继续反投降战役。五支
队一团驻赤金泊一带,二团驻于疃、黄龙岘、议城等地;五旅十四团返回大泽山。
3月,五支队一、二两团离开县境西进。
1941年4月1日,孙瑞夫奉命离开五支二团,带领特务连返回东海,成立东海指
挥部,并以特务连、文登县大队、地委保卫队为基础,成立第一、第三营,常驻文
登南境。 1941年9月末,五支一团、二团会同五支三团二营重返文登;是年冬,离
境西上。
1944年9月,经常活动在文、荣、牟等地的东海军分区(1942年7月称第一军分
区。 1943年3月,改称东海军分区)进驻文登城,司令部设在文城东关 (正文第
585页)字会旧址。
1947年3~7月,华东荣誉军人学校第十分校400余人驻山后孙家、山后张家、陈
家埠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