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508&run=13

1953~1956年, 文、昆两县县委胜利地领导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劳动群众从个体所有制,基本
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境内仅有的两户资本家,规模较小,也与供
销商业合营, 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样,在短短4年时间,党领导人
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文登地方组织历史上第一座里程碑。
农业合作化
1942年起,东海地委与文登县委贯彻毛主席“组织起来”的指示,培养典型,发
动农民成立多种形式的互助组。1943年春,南竹村(今属泽头镇)孙鸿喜和望海隋
家(今属高村镇)张富贵率先办起农业互助组,其经验在东海区推广。1944年,文
西县葛家集吕学昭组织“土地劳力合作社”,因分配上吃“大锅饭”,管理混乱而解体。
1947年,在参军支前、男劳力很少的情况下,互助组发动妇女参加田间劳动,用集
体力量战胜困难,支援了前线。但,这一时期,“前方大支援,后方大呼隆”,发生
过强迫命令和各村大编组的“左”的做法。1948年,批判命令主义,明确自愿互利原
则,但又出现放任自流、消极等待群众“自愿”的右的倾向。但是,不少共产党员、
积极分子始终坚持互助合作,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解决矛盾,创造了“记工记
分”、 “三大合理”、“土劳合作”等经验,巩固了互助组。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
央下达《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两县县委进一步坚定了方向。
1952年春, 昆嵛县县委指导周格庄村宋宗国等3个“土劳合作组”,成立初级农业合
作社(昆嵛县同时试办3处) 。同年冬,昆嵛县合作社发展到22处,文登县试办张
富贵等3处合作社。 两县入社农户450余户,加上参加季节性互助组(占33%)、常
年互助组(占30%),组织起来的农户占76.6%。两县于1952年春冬,多次召开互助
合作代表会议,宣传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在县委精心扶持指导下,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 特别是劳动模范带头示范,使互助组得到发展,改变了前几年“春组织,秋
垮台”的局面; 已办起来的农业社普遍增产,对互助组和单干农民产生极大的吸引
力。
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以前,境内已有10年的农业互助合作经历;在结束了土地
改革的广大农村,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和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爱国
增产运动已深入人心;涌现张富贵、宋宗国等一大批坚决贯彻党的指示的积极分子
和劳动模范。这一切都为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良好
基础。但是个体农民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还是走过了曲折艰难的路程。
1953~1955年5月,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1953年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
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下达;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颁
布。文、昆两县县委成立农村工作委员会(1954年改为生产合作部)具体负责,以“
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为指导思想,严格掌握政策,使境内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发
展。 文登县委在富贵村、山后王家村、石夫人后3个基点村搞办社试点;昆嵛县委
在周格庄、葛家和小河乡试点。各区委均设自己的基点乡,每年冬春培训合作社长、
会计等办社骨干, 召开3~4次互助合作代表会议。县委强调,发展合作社,不要忘
记加强对互助组、单干户的领导、教育,办社始终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以增产为
目的。办一处合作社,先由区委考查合作基础是否够条件:一般要有办得好的几个
常年互助组为基础,干部公平能干,农户真正自愿。有了这些条件,由区乡村干部
及办社骨干成立筹备委员会,登记社员,核定入社土地租金、牲畜等级、大农具作
价等;收缴入社基金,制定社章,确定生产、分配方式等,然后正式开会成立。多
数社不足20户。合理解决土地(包括山岚)劳力报酬是突出矛盾。土地报酬一种方
法是按原地级加用工多少分出类型定“租额”;另一种是定产分红。经多方实践,一
般定为“四六”分成,收入除公积金、公益金、生产费用外,土地分40%,劳力60%。
这一阶段,一般农民入社有五怕:怕干活“冲”,怕减产,怕不自由,怕开检讨会,
怕人多乱。 不入社有3怕:怕粮食统购没有底,怕买不到化肥(供销社优先扶持农
业合作社),怕人家说落后。针对农民种种顾虑,一是加强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耐心等待;二是让典型作样子,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确实增产、增收,这是解决思想
问题的关键。经过几年的不断总结、整顿、改进,农业社不断巩固。1954年4月底,
就由生产上的大拨工、大呼隆,过渡到地分片、劳力分队、计工划分的方法,发挥
生产队的作用。创造了死分活计、按件记工、小段包工、季节包工、常年包工、包
工包产等好形式。宋宗国社半月一次“爱国检查日”,定期学习,开展评比总结表彰
和自我批评。至1955年春,文登县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43处21654户,乡乡有社,
占总户的27.87%;昆嵛县有社1320处37609户,占总户41.7%。合作社与互助组已占
总户数92%以上; 其中95%的社增产,90%的社员收入增加。事实证明:互助组优于
单干,合作社优于互助组。
1955年5~6月的“停、 缩、发” 1955年春,中央决定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一
次整顿,因为在合作社大发展过程中工作不免粗糙。在贯彻“停止发展,适当收缩,
全力巩固”指示过程中, 昆嵛县将四类社42处转为互助组或单干,26处合并,文登
县缩掉41处1398户。不该收缩的也收缩了,加上中央关于放慢私商的合作化步骤,
对中农让步等政策,片面强调“自愿”,使积极分子觉得好像党不强调合作化了。一
批批上中农酝酿退社,个别党员鼓动和带头退社。
1955年8月至1966年底,合作化高潮 1955年8月,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
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县乡干部,批判前段合作化中的右倾思想。文、昆两县县委
均检讨前段“收缩”中的问题,着重贯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有准备分步骤发展”
的方针和贯彻“依靠贫农,巩固团结中农,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阶级路线,迅速掀
起合作化高潮。至1955年秋,昆嵛县虎山区泽头乡4个村8处初级社830户合并为1处
集体农庄; 文登县高村镇11个初级社801户社员,合并为高村农庄。由原来的20户
左右、 一村几社,并为整村整乡1个高级社。张富贵为社长的明星社跨2乡8村1540
户。 文登县1955年9~10月上旬,入社农户由27%发展到62%;12月中旬至1956年1月
上旬,高级社占总户数的23.5%,初级社占67.52%,合计占91%以上。昆嵛县高级社
188处, 占总户数的46%,初级社712处,占44%,合计占90%。这时,发展、合并、
升级, 齐头并进。 1956年1月下旬,高级社占83.48%,初级社减到9.46%,合计占
92.94%。骨干中产生“越大越公越先进越光荣”的不实际思想。
1956年3月,文、昆两县合并。7月22日,莱阳地委贯彻省委关于地主富农反革
命分子入社问题的指示时, 全县初级社26处,高级社600处,入社农户122370户,
占总户97.55%。 至9月, 26处初级社全部升为高级社,又合并149处,共有高级社
808处,社均404户。2265户地主、富农、反革命家属已分批全部接收入社。坚持不
入社的农民仅184户。 至此,全县实现合作化,而不断扩大合作社规模的趋势仍然
继续发展。
初级社转高级社,耕地归集体,不再分红。社员只经营少量自留地(每人不超
过0.1亩) 。土地多劳力少或无劳力的农户思想紧张,怕没有工分分不到粮食。有
些农民抢伐树木、出卖大牲畜。针对农民的思想实际,党加强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宣传教育: “实现农业合作化是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使农民永远摆脱贫困,实现大
家共同富裕的唯一道路”, 宣传农业合作化,对国家工业化、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
意义,宣传高级社“三好三多”:土地连成片,统一经营,有利于发挥土地的潜力;
作物成片种, 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适应机械化、水利化。县委测算有30%的户将
减少收入, 要保证1956年增产20%才能不使这些人减少收入;对少数无劳力户,根
据生活水平、劳力条件,定全年粮食照顾数和各自需要完成劳动日数,社队分配适
当农活,使他们也能维持生计。
1955年8月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高潮, 过快过猛,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单干
一步跨进高级社;高级社试办时间太短,仓促间难以找到组织与分配的科学形式。
这些工作中的问题,经过1957年的巩固、整顿,基本得到解决。
个体手工业、个休商贩的改造
40年代起,民主政府就组织多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社(组)、供销合作社。建
国后, 境内已不存在工业资本家,仅有2户商业资本家,规模较小。境内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是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贩的改造。1955年3月,
文、 昆两县县委责成供销社联合社党组,贯彻中共中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
极改造”的方针, 对境内个体手工业、私商小贩进行全面改造。1955年12月,在农
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到来。是月,两县县均成立“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领导小组”, 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加强领导。由
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深入贯彻, 90%的农民已加入农业合作社;粮油棉脱离自由市
场,由国家统购统销,供销合作社已全面控制农村市场,信用合作社和银行又全力
扶持合作经济,广大手工业者和私商小贩,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走组织合作的社会主
义道路。两县县委正确贯彻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方针,于1956年第一季度,顺利实现
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改造 1951年8月, 文、昆两县合作社联合社将原基层社所属加工厂改
为生产合作社, 文登2处,昆嵛3处。1953年,昆嵛县手工业生产社11处196人,股
金1.4亿元(北海币) 。1954年时,文登县有个体手工业1925户2163人,资金12亿
元(昆嵛县数略低) 。1955年5~7月,两县均成立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党组,领导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分行业、分批对个体手工
业进行改造。年底,召开了首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社章。文登县有手工业生
产社16处, 供销生产社3处,小组26处,社员与组员共1674人。是年末,文登尚有
个体手工业者2163人, 年产值299.2万元; 昆嵛县则有2745人,产值351.6万元。
1956年合县时,已完成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社由65处并为37处,社员3100
名,占从业人数的97.5%。
这一过程中, 指导思想存有“贪多、贪大、求快”的倾向。联农铁业社下设9个
点, 联大皮革社下设3个点,永兴白铁社下设2个点,经营9种行业。一些季节性行
业和习惯上流动服务的行业,也“归大堆”,有的半年闲,有的由流动服务改为坐等
顾客上门。其次,手工业社与农业社副业组争市场,争技术力量,互相排斥。第三,
摊子大,底子薄,管理混乱,一度出现产品质量低劣积压等现象。1956年12月,根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的“城镇与乡村分开”的原则及莱阳专区手工业办事处的意
见,将37处手工业生产社中的11处和22个自负盈亏生产小组全部移交农业社。在此
基础上加以整顿,健全管理制度。剩下的26处生产社逐步发展成为县办集体工业企
业;农业社内的“副业”生产,逐渐形成乡镇村工业企业。
个体商贩的改造 1954年7月,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
商业》的指示。按国家统一部署,文、昆两县供销合作社党组负责领导对私商小贩
的改造工作。下半年,召开私商座谈会,进行前途政策教育,说明小商小贩属于劳
动人民,要爱国守法,为人民服务,走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积极经营,向国家
靠拢。 同时,对一部分行业和商业人员进行初步改造和安排。1955年3月,全国供
销合作社召开第一次私营商业改造会议后,对私营商业作了全面安排。对纯商业改
造为3种形式: 经销员及经销小组业务与供销社挂钩,营获批零差价;代购代销员
及小组小商贩与供销社签订合同,交纳保证金,按规定价格代购代销指定范围的商
品;合作商店个人入股,统一经营,其盈余扣留么积金,按股金劳力分红。共安排
777人,占从业人数的81%。饮食业改造为两种形式:组织合作饭店,统一领导,统
一核算;分散的夫妻店和固定饭摊及流动饭摊,仍安排分散经营,各负盈亏。共安
排130人,占从业人员21.7%。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一部分小商小贩
过渡为供销社职工。纯商业959人,纳入多种形式改造的867人,自营的92人;饮食
业597人, 改造457人,自营140人;服务业93人,改造77人,自营16人。改造从业
人员占个体商贩的85%。 文、昆两县合并后,对已改造的私商,安排上作了调整,
设置农村商业网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变革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但没有下降,还有较
大的发展。但由于过于仓促,留下了一些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有片面理解,
不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仅存的一点手工业、个体商贩,随着后来的“人民公社化”
全部“归大堆”,公有制成为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1979年以后,
党对这些问题逐步认识并加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