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生产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507&run=13

1940年2月, 日本侵略军占领文城及汪疃、高村等重镇,控制交通要道,对抗
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县委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
生产自给,冲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支援了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在这一斗
争中,地方党取得了组织农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军需民
用,而且为新中国建立后的文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准备了条件。
农业生产
1941年初,县委成立春耕委员会,领导春季生产。针对农民最关心最紧迫的问
题,民主政府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鼓励农民垦荒,没收汉奸的土地,分
给少地的农民, 特别是抗日军属、工属耕种。1941年6月至1945年,文、昆两县县
委领导减租减息和查减运动,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各群众团体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1941年冬,农救会组织“冬耕队”,深刨了三分之
一的冬闲土地;提倡杀狗养猪、积造土杂肥、科学选种等。1942年,日军“扫荡”和“
封锁”更加疯狂。 县委组织党员学习毛泽东《组织起来》等著作,以张富贵互助组
为典型,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搿犋组”、“变工组”1900多个,用互补互助改善生产条
件。时东海军分区机关驻昆嵛山南,司令员刘涌、参谋处长寇奎甫均是南方人、老
红军,亲自指挥根据地军民开荒种水稻。1943年仅铺集北面河滩苇塘开荒植稻千余
亩,取得了高产。同年,文登县垦荒4239亩。1944年,文登县又垦荒6086亩,治理
河道8万余米, 打井3337眼,显著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当年,仅机关、学校就生产
粮食4.5万公斤。
解放战争时期,文、昆两县县委响应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号召,
继续领导大生产运动。从1946年8月起,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地主阶级所有制,
彻底解放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在土地所有制急剧变化的时期,地主富农等着被清
算,中农恐惧观望,部分贫雇农等分果实,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上战争消耗
严重, 旱涝灾害频繁,至1947~1948年发生严重饥荒。两县县委遵照华东局和省委
指示,“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以生产救灾为中心工作,各级干部深入农村,
依靠贫雇农, 团结中农,发展生产。2月,中小学校停办,师生参加生产自救。针
对农民的疑虑,县委及时将已清算而未分的土地分给农民,合理调整地块,划界立
约,确定地权,强调谁种谁收;同时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缺少种子、肥料、农
具、耕畜等问题;提倡自愿结合,互济互助。终于战胜饥荒,支援了前线。
手工业生产
1940年9月, 刚成立的抗日民主政府实业科,就在仁和坊组织农民集资入股,
成立“兴业鞋袜生产合作社”, 产品供东海区军用。1941年6月,民主政府设合作社
联合社, 组织手工业生产。8月22日,民主政府作出“关于组织生产小组的决定”,
卓有远见地提出“目前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小手工业是紧急的任务, 一方面可以自
给自足, 另一方面打稳了大工业的基础”(全文见第十三编附录)。在县政府大力
倡导和贷款扶持下,全县一个月就组织起纺纱、织布、缝袜、做鞋、编条、打铁等
生产小组3000多个。相邻的7个小组组成1处产销合作社。至1945年,文、昆两县共
有区办生产合作社28处, 村办204处。林村的砖瓦窑,葛家、铺集的铁业,大水泊
和文城的榨油与制鞋业,埠口的铸锅业,小观的石灰业,张家产的石加工业,高村
的小五金 , 沙柳、二甲的白条业,都是远近闻名的。而遍及根据地最兴盛的是纺
织手工业,妇女劳力几乎全部参加,户户纺纱织布。1943年第四季度统计,文登县
妇女纺棉纱1150万公斤,织土布150万匹。北郭格庄妇女一次做军棉衣150套,军鞋
300双。1945年达到高潮,仅文登县上半年统计,有纺织社333个,小组5222个,社
员、组员7.8万人。1949年4月,合作社推进社成立,对原有合作社进行整顿,全部
按区建社。此后随着大城市相继解放,工业品增多,境内部分手工业生产逐渐停止。
1940~1949年间, 境内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兵工业生产规模大,厂家多(参见第
七编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