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个体与私营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225&run=13

清末至民国年间,境内家庭手工业较发达,除宣统年间开始出现专供出口的发
网、 花边业外, 主要是生产当地生活日用品的传统手工业,如纺线、缫丝、织布
(土布)、成衣、制鞋、编席、编条、做豆腐等,油坊、粉坊、豆腐坊、砖瓦窑、
小红炉、木匠铺、染坊等手工业作坊分布较普遍。其他如木匠、瓦匠、苫匠等,大
都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从事出口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在资金、原料、制作方法、
加工规格和成品价格等方面,受包买商、花边庄、发网庄、丝绸庄的控制。城乡人
民为维持生计,不得不为包买商加工产品,成为在自己家中为商业资本工作的雇佣
劳动者。同时,出口商品生产依赖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生产随外国需要的增减而增
减。生活日用品生产,因受洋货冲击、排挤,销路日形萎缩,直到破产。境内除家
庭手工业外, 1890年,北马村始有缫丝房。1925年,丛玉在埠口港开设“永庆东铸
锅厂”。 1929年,曲子宾在县城观音堂办“平民工厂”,使用木制平机和织袜机,是
境内最早的半机械化纺织厂。1931年,青龙夼傅书声在文城西关建“文光肥皂厂”;
1935年, 大床村于昆以12万元资金、6台铁机,在城内开益兴布厂。但这些小型工
厂不久均停业。至1936年,全县有金属加工、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造纸、纺织、
制鞋、 皮革、食品、手工艺品等手工业1737家,从业7595人,总产值582万元,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13.8%。
1940年以后, 抗日民主政府组织群众成立手工业生产小组。1941年9月,全县
组织起纺纱、织布、做鞋、编条、打铁等生产小组3000多个,有力地支援了人民战
争。
建国后,中共文登和昆嵛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1950年,
文登县有小手工业26种,主营和兼营手工业的个体户1925户,2163人,资金12亿元
(旧人民币)。1951年后,县委、县政府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
全县尚有服务业个体户230户。 “四清”、 “文化大革命”中, 个体工商业被取缔。
1979年以后,党放宽政策,把个体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予以
扶持,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和承包户纷纷出现,多以手工操作简单工具,有的实行
半机械化生产。 至1989年,始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至1990年,全市私营工
业179家,产值2651万元;个体工业户2521家,产值18703万元,二者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6.8%(均按1990年不变价)。主要产品:服装、饮料酒、石灰、水泥、瓦、
小五金制品、农机具配件、铁制小农具、木制家具、工艺美术品、针棉织品、糕点、
花生油和肉类加工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