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整地改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4&rec=185&run=13

境内山地丘陵占74.3%。 大部分耕地土层薄,地块小,地面凹凸不平,水土流
失严重; 泊地和海滩地占25.7%,多受内涝和盐碱之患。1940年以前,农民虽有挖
渠排水、压沙换土、深刨整平等习惯,但一家一户零打碎敲,修修补补,收效不大。
1940年后,民主政府组织农民改良土壤。1950~1956年,全县共挖排水渠250多
条, 全长300多公里,治涝治碱5.5万亩。每年冬春压沙压土面积1.5~2万亩,共改
良粘质土和沙土耕地12万亩。
1957年,全县学习莒南县厉家寨整地改土经验,对山丘地深翻土层、整平地面、
挖堰下沟和修“水簸箕”,即整修“三合一”梯田。这种梯田不打乱土层,活土层增加
到40~50公分,地面“外噘嘴,里流水”,提高土壤抗旱和水土保持能力。至1963年,
全县共整修“三合一”梯田8.2万亩。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整地改土热潮。在施工中将原有零散地
块裁弯取直、合小并大、深翻整平、不打乱土层,挖好堰下沟。至1969年,全县整
修“三合一”梯田,又称“大寨田”,共10.1万亩。
1970年,贯彻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后,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每
年秋后到来年春播,投入劳力10~15万个。县委加强规划领导,对山、水、林、田、
路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一治一条岭,一治一道川,一治一方泊。山丘地以水
土保持为中心,以加深土层为重点,以实现机械化作业为目标,整修高标准水平梯
田;泊区按园田化的标准,以路定向,以河定线,划片割方,实行田、渠、沟、路、
林五配套。1974年秋,县革委成立“战山河指挥部”,负责全县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
的领导;各公社相继成立“战山河”基建队;大队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负责重
点工程的突击和长年施工。 在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的“
四统一”前提下,施工组织形式主要有5种:生产队自行规划,自行组织施工;生产
大队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行政工作片设小战区,组织有关大队联合施工;公社设
较大战区,组织全社各大队联合施工;全县设大战区,组织有关公社联合施工。根
据“谁受益,谁负担,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受益单位和非受益单位之间,
采取“工换工,当年清”、“工换工,逐年清”和“轮流整地,轮流受益”的方法解决出
工问题。1976年,县委和县革委首次组织“文北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沿县城北部
几条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整地改土和武林水库灌区配套工程。文城、汪
疃、黄岚、界石、初村、草庙子和 (正文第199页)山等8处公社参加会战,共投
工126.3万个, 活动土石481.2万立方米,整地改土16258亩,整修地堰5353条、全
长61.24万米,开挖排水沟、堰下沟5766条、全长66.38万米,修筑田间路11.1万米。
当年全县整地改土12万亩,是历年整地改土数量最多的年份。1970~1980年11年间,
全县共整地改土46.04万亩,平均每年4万余亩。大规模整地改土活动中,存在着部
分“平调”和质量不够标准问题。 文登营公社在6次全社会战中,有13个大队出工未
受益;草庙子公社46个大队中,有30个大队多出工日12.4万个,未得到偿还。
1981~1990年,农田基本建设分散进行。共整地改土3.14万亩。
1957~1990年, 全市累计整地改土80万亩,其中复整面积14万亩、实整面积66
万亩。南部和北部沿海荒沙已被防护林封住;滨海滩涂已改造成粮田;泊区基本实
现园田化; 绝大部分山丘地整修成水平梯田。全市95%以上的耕地能够使用拖拉机
耕作。姜格庄、大官庄、张家埠、西南台、林村等近百个村,耕地全部得到改造。
仅有200多户的大官庄村,1969~1981年,每年农田基本建设投工量占全村农业投工
总量的一半以上。 13年间,投工65万个、投资35万元,活动土石171万立方米,石
砌地堰300余条、全长5.56万米,整修高标准梯田850亩,修筑塘坝、大口井、扬水
站等水利工程10项, 铺设地下管道4000米,石砌河坝1660米,98%的土地实现机械
化和水利化,昔日地薄水贫的自然条件得到根本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