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89&run=13

明清两代,威海的工业主要是家庭纺织业。清康熙年间,境内自种棉,自纺絮,
缫丝织布,已较为普遍。此外,尚有酿酒、陶冶、织席、小红炉等家庭手工业和手
工业作坊。
英国强租威海卫期间,由于自由贸易港的开辟,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于威海市场,
传统的手工业受到排挤,不少手工业者失业或改行。到1930年,仅剩下70余家。这
一期间,民族工业陆续产生,先后建立不夜电气公司、永增织布工厂、光明电气公
司、中威橡皮工厂、德威火柴工厂等5家,资本额共13.9万元。
威海卫收回后,取消自由贸易港,外国商品输入受到限制,私营工业和个体手
工业得以发展。到1936年,由1930年的70余家增加到346家,资本额共20.8万元。

1936年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情况表
┏━━━━━━━┯━━━━━┯━━━━━━━┯━━━━━━━┯━━━━┯━━━━━━━━┓
┃ 类别 │ 家数 │ 资本额(元) │ 类别 │ 家数 │ 资本额(元) ┃
┠───────┼─────┼───────┼───────┼────┼────────┨
┃ 织布业 │ 5 │ 2,450 │ 制革业 │ 6 │ 11,250 ┃
┠───────┼─────┼───────┼───────┼────┼────────┨
┃ 绣花业 │ 37 │ 30,785 │ 皮货业 │ 2 │ 650 ┃
┠───────┼─────┼───────┼───────┼────┼────────┨
┃ 土木建筑业 │ 65 │ 24,890 │ 裱糊业 │ 3 │ 120 ┃
┠───────┼─────┼───────┼───────┼────┼────────┨
┃ 成衣业 │ 50 │ 7,810 │ 化学业 │ 3 │ 950 ┃
┠───────┼─────┼───────┼───────┼────┼────────┨
┃ 自行车修理业 │ 31 │ 7,790 │ 绸缎业 │ 2 │ 4,000 ┃
┠───────┼─────┼───────┼───────┼────┼────────┨
┃ 鞋袜业 │ 36 │ 23,040 │ 家具制造 │ 4 │ 750 ┃
┠───────┼─────┼───────┼───────┼────┼────────┨
┃ 洗染业 │ 25 │ 5,320 │ 度量衡修造 │ 1 │ 500 ┃
┠───────┼─────┼───────┼───────┼────┼────────┨
┃ 砖瓦灰业 │ 14 │ 3,350 │ 机器修理 │ 1 │ 1,000 ┃
┠───────┼─────┼───────┼───────┼────┼────────┨
┃ 酿造业 │ 8 │ 18,000 │ 绞线业 │ 1 │ 2,000 ┃
┠───────┼─────┼───────┼───────┼────┼────────┨
┃ 金银首饰业 │ 6 │ 12,000 │ 火柴业 │ 1 │ 25,000 ┃
┠───────┼─────┼───────┼───────┼────┼────────┨
┃ 印刷业 │ 6 │ 10,900 │ 其他 │ 22 │ 4,335 ┃
┠───────┼─────┼───────┼───────┼────┼────────┨
┃ 铁器制造 │ 17 │ 1,470 │ 合计 │ 346 │ 208,260 ┃
┗━━━━━━━┷━━━━━┷━━━━━━━┷━━━━━━━┷━━━━┷━━━━━━━━┛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伪政权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达88种,加上日军、伪军
和国民党军队的敲诈勒索, 威海私营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至1945年8月解放前夕,
城区只剩下中威橡皮工厂、德威火柴工厂、东盛皮厂、福昌涌草包厂、仁和盛油坊、
仁和昌油坊、天和成皂厂、宋玉峰油坊、德胜制瓦厂、永昌铁工厂、裕成铁工厂、
华东纺织厂、广源利织布厂、同增盛绣花厂、吉升昌书局、同合东印刷局、新光冰
厂、利生织布厂、永平茂工厂等19家,从业人员约400人。
威海解放以后,威海卫市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
外交流” 的经济政策, 帮助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1950至
1952年,市政府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企业民
主化管理。在电灯公司、中威橡胶厂、建威织布厂等单位,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对袜子、火柴、棉布等产品全部由国营公司包销,并低
于市价供应棉纱2,055捆, 扩大生油收购量,以促其资金周转;调整税收,发放贷
款。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必须品制造业,营业税征收轻于非必须品制造业。1949年
秋季,工业营业税减征户占负担户的27%。1950年3月,人民银行向私营工业发放贷
款31.7万元。因此,纺织、铁业、刺绣及其他手工业得到发展。1950年比1949年增
加了30家, 其中有24家是由消费性商业转业的,生产总值增长21.8%。1951年增加
37家,资金增长37.6%,从业人员增加到1,758人,工业总产值增长31%。
从1953年起,威海国营商业进一步扩大工业品收购,原料分配首先满足私营工
业和个体手工业加工定货的需要, 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195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07.5万元。
1955年底,威海市贯彻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
1956年1月初,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月27日上午,召
开各界两万多人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2月8日,由公方代表、业户经理和
职工代表,组成清资估产小组,由业户自清自估,小组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
原则进行评议。同时,同行业进行合并改组。合营企业,由政府派公方代表任经理,
对30余名私方人员,量才录用,适当照顾,妥善地进行人事安排。二月底开始,建
立新制度,转入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为重点的正常生产
经营。 8月上旬,15家私营工业有10家公私合营,5家并入国营企业;150家个体手
工业, 有14家并入国营企业,136家转为生产合作社。在清资估产的基础上,进行
定股定息。 以1955年企业盈余额为基数,按“四马分肥”分红。资本额在500元以
下者,除入股部分外,余者发还给业户;500元以上者,按私股资金的5%或4%定息,
支付给私方人员。从1956年起,定息为期七年,至1963年延期三年,到1966年10停
发。定息停发后,原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合作社企业成为城市集体所有制
企业。
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私有经济
成分缩小。 1956年同1949年相比,私营及个体手工业户数由178户减少到23户;总
产值由118.8万元减少到11.1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2.7%下降到0.9%;
固定资产原值仅有几万元。到1958年,仅存的16户、17名个体手工业者也进行了同
行业合并,成立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