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671&run=13

一九七八年八月,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把编写地方志纳入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编纂威海市志领导机构,组建了工作班子。当时
《威海市志》的上限定为威海设卫,即一三九八年,下限到一九七九年。但在实践
中遇到了困难,对建国三十年来的一些重大问题看不清楚,认识也不一致,因而便
把下限改为一九四九年。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确立了分清历史上功过是非的正确标准。这样又把下限断至一九八二
年。我们重新拟定了工作计划,制订了搜集资料提纲,发动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编写市志提供资料。在各方面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一九八二年七月开始编写。
一九八三年春,写成了七十余万字的威海市志初稿;四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
洛阳召开的全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上,《威海市志》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志的首批成果,
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六五”规划。一九八四年十月我们将《威海市志》初
稿付印成讨论稿,分送给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威海市党政各部门领导、
山东省志办、烟台市志办和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山东省各市、县志办征求意见。一九
八五年一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在武汉举行“全国十城市稿评议会”,对《威海市
志》讨论稿进行了评议。三月,山东省志办,在威海举行了“山东省威海市志稿评
审会”。这两次会议,对《威海市志》讨论稿从观点到体例,从篇目到内容,从资
料到文字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会后,我们对讨论稿又进行了全面的修
改和补充,于十月定稿。
本书出版前夕,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王众音同志为本书写了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威海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当年在威海
战斗过或工作过的百余名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军
委档案馆,福建省政协,山东省、辽宁省、烟台市档案馆,北京、上海、山东、安
徽、江苏、福建、沈阳、武汉、大连等省、市和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也
给予极大的帮助。还得到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会长梁寒冰、副会长朱士嘉,中国人民
大学讲师刘光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绍鸣等专家学者和武汉、济南市志办负责同
志的热心指导。山东省志办、烟台市志办曾多次派人指导我们修改、定稿。全国二
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四百多个县市区的二千九百多名修志同行,先后来威海交流
修志经验。
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编写社会主义城市志,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跨
度大,资料难以搜集齐全,疏漏、失当乃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八六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