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名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618&run=13

戚延龄(生卒年月不详) 字对樵,威海戚家庄人。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
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 7月间,蓟州有个壮男名张差,拿着大木棒闯入太
子常洛的慈庆宫内,打伤看门者多人,被捕归案。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张差“有
疯癫”奏于皇帝,遂有“梃击之案”。朝廷遂下文到蓟州,命令戚延龄查清案情。
戚延龄知案情重大,若不设法排解,势必兴起大逮捕,不仅张差有灭族之祸,
还要株连很多无辜的百姓。于是,他便奏报张差得“疯癫”前后的经过情况。朝廷
根据他的奏报结案,只判处张差一人死刑。戚延龄因此颇得蓟州百姓的敬重和称颂。

黄承宗(1600—1638)字孝孺,号墅西,威海城里人。小时家贫,爱读书。因
他尊老爱幼,亲近友邻都愿意接济他,并喜欢与他结交。1628年(明崇祯元年)考
中拔贡,出任直隶保定府庆都县知县。在任十年,注意安定人民,压抑豪强。明史
赞他:有才干,各种政事俱能及时办理。但他始终未得到重用。
1638年清兵围攻庆都县城。黄承宗亲率城内军民奋勇抵抗,十余天不解盔甲,
城池未破,敌攻不入。不料有个武秀才暗中通敌,涂面改装,引敌入城。黄承宗决
心与城池共存亡。他身先士卒,与敌巷战,身中数枚流箭,力战至死。长子黄朝 
(正文第732页) 同时战死,年仅十九岁。妻刘氏不肯活着受辱,自缢身亡。另两
子黄朝钺、黄朝铠被清兵抢走,年幼的黄朝钦随母辗转逃回威海故里。
庆都县为黄承宗建忠义坊,其名祀于名宦祠,并载入郡志。

戚崇进(1620—1681) 字仲升, 威海城里人。自幼爱读书,后考中拔贡。
1648年(清顺治五年)任陕西郃阳县知县,继又代掌同州印篆。在任期间,改革陈
规,划一各种苛捐杂税。后调任直隶雄县知县。该县贫瘠,为接近京城的交通要道,
来往传递书信的马匹供应繁重,驿站衙役乘机敲诈勒索。戚崇进到任后,严令禁止
扰民,违者依法制裁。他说:国家传信的马匹,都归官养,官以爱民为本,扰民不
是立法的本意,如有敲诈勒索者,依法严加惩办。
雄县东南部是一片河洼地,每遇洪水,大片良田淹毁。但因与任丘县接界,两
县推诿,互不治理。戚崇进同任丘县知县刘果商定,分筑河堤,兴办水利,为数千
家百姓根除了水害,雄县人民为此立碑颂扬他。
戚崇进后升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兼理玻璃、黑窑两厂,提督夏镇河道,监督芜
湖钞关,清除积弊,使面貌一新。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任工部屯田司员外郎,
主持北京玉泉山河道工程。 同年7月,康熙帝巡视,问及河道工作情况,戚崇进应
对如流。后提升为刑部云南司郎中。戚崇进执法重证据,宽严并用,对疑难案件必
反复查对核实,力求准确无误,又已被查实的罪犯,概不得漏网。
1679年,他因性格耿直,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任淮安知府。次年,适逢康
亲王率兵数十万取道淮安,百姓听到后十分恐慌。戚崇进以慰劳诸将为名,携带酒
肉于几十里外迎接,并向亲王诉说地方疾苦、百姓穷困,无力供应官兵所需。亲王
赞扬他体贴民情,便从其所请,改由水路北上。
1681年,淮安地区大雨成灾,河水泛滥。戚崇进不顾六旬高龄,往来防泛工地,
率从堵塞决口,并将山阳(今淮安县)等十一州县的受灾情况,绘图上报,请求救
济,淮安人民无不感激。因积劳成疾,于同年4月死于任所。

李标(生卒年月不详) 浙江山阴县(今绍兴人)。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
武科甲第。1674年任威海卫守备。他招募逃散饥民垦荒种田,发给耕牛和种子;办
社仓,赈济灾民;颁发乡约,社会秩序好转;征调军民,修补威海卫城墙。
他创办义学,兴办药局,协助建学署,在文庙东重修射圃。1683年升任湖广都
司。离威海卫后,百姓在环翠楼为其立“去思碑”,以作纪念。
李标喜欢作诗,著有《宜堂诗集》,刊刻成帙。

王士任(1686—1744) 字咸一, 号莘野,威海曲家河村人。幼时聪颖好学。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中举人。1723年(清雍正元年)科进士,在京任景山教
习。后调任新阳县知县。1725年调福建,1727年升任福建汀州知府,未过三月,又
调任台湾司盐务。 1736年(清乾隆元年) 升任福建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740年因王德纯案受到牵连,被罢官。
王士任在福建任职十多年,为官勤于负责,并重视修志工作,在任巡抚时,各
州县呈送志书,见省志未记载的,便嘱人加以搜集整理,汇编成册,刻印保存。
他热爱故乡, 在外任职期间,常惦念着续修《威海卫志》。1742年6月,他的
长子王兆鹏送去同乡人郭文大重修的《威海卫志》 稿, 他审改后,并作序,赞扬
《威海卫志》纲举目张,大小事详细,可与毕衡南修的《威海卫志》并垂不朽;说
自己数十年来,想修未及修的志愿,也可藉此稍慰了。同年,他被发配塞外军台,
1744年死于台所。
王士任擅长写诗,其中《威海城八景》诗,为人们所赞美传诵。

谷生琰(1725—1773) 字锡九,威海姜南庄人。他身材魁梧高大,人称“谷
大汉”。根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他有远大志向,学用兵韬略,练骑
马射箭。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谷生琰中武进士,任川北守备。1767年随军南征。
次年,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跌落崖下,伤重回营调养。因功被提升为松潘都司。四
川大小金川土司叛乱,他奉命前去征剿,在小金川一带,连夺土司石卡、卡碉、木
城等多处。不久升任贵州都匀协右营游击,因战功赏戴孔雀翎,并赐给恭亲巴图鲁
勇号(满语, 即勇士)。1773年5月,阵亡。赐葬在姜南庄村军马岭。因他生前与
陶易关系密切,陶易为他作《墓志铭》传于后世。

陶易(1714—1778) 字经初,号悔轩,威海城里人。四岁出继给叔父为子,
叔父早亡,家境贫寒,靠婶母辛勤纺织维持生活。自幼刻苦学习,常彻夜诵读,其
读书声和婶母的纺织声交响在一起,相互激励。1744年(清乾隆九年)考取优贡生,
肄业于国子监。1749年考取八旗教习官,1752年中举人。
1754年以知县职派往湖南试用,历任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县知县。1763
年代理衡阳知府。他同情贫孤,压抑豪强。在任六年,处理了全部积压案件;他躬
身走访名士,共谋兴利除弊,修城浚河,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有一年,衡阳有个男子到广西提督衙门投书抨击朝廷。乾隆帝饬令广东、湖南
两省巡抚驻衡查办,一时人心惶惶。陶易秉公办案,只取“病疯人”正法,宣布家
属无罪,免除株连,群众心悦诚服。离任后,群众为其立“去思碑”。
1764年,陶易升任直隶平定州知州。州里土厚水深,井泉很少,居民苦于吃水
难。他率百姓择地挖井,挖至数丈后,泉水涌出,甘甜清口,民众十分感动,此井
即被誉名为“陶公井”,并建亭刻诗纪念。
1769年,陶易调任江苏淮安知府,正值河水泛滥,他详细察看灾情,奏请赈济
灾民。次年,为同乡人郭文大编修的《威海卫志》作序刊印。以前,他还为李锴编
著的《尚史》七十卷捐次千金,刻印传世。1771年,淮关监督署被盗,乾隆帝严饬
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查办,拟将附近居民全部逮捕刑讯。他怕群众遭冤,极力加以
阻止。后来果然在别处逮捕了真正盗窃的人。因此,他的名声大扬。
1774年陶易升任广东惠潮嘉道,保举留守江安督粮道。1776年,升任江苏布政
使。1778年夏,东台县文人蔡家树,到布政使衙门告发同乡已故举人徐述 (正文
第734页) 所著《一桂楼诗集》中有抨击朝廷的话。陶易怕此案株连无辜,未予审
理。蔡家树恼恨在心,又赴学政衙门控告。学政刘塘上报朝廷,陶易被捕,押送北
京,革职论斩。他极度悲愤,途中病发,至京十日而卒,葬威海钦村。
陶易又是一位诗人,著有《惜阴诗草》、《游雍随笔》、《平定杂诗》、《平
志备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