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拾金不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604&run=13

拾金不昧的事,在威海古时即有之,建国以来,这一传统得到发扬,已经形成
一代新风。
登门送银 1738年(清乾隆三年)夏历五月,贫民郭世玉挑着一担杏子串乡换
麦麸。几天后,在晒麸时忽然发现麸内有一个小布包,包着14两银子。他回忆那天
换麸情景,认为是李某家之银,李某妻为改嫁妇,儿媳是童养媳,郭世玉怕李家失
银互猜而致祸,于是他急忙去李家送银,李家见后,合家欢喜、拜谢。
拾物交公不留名 1978年8月1日上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提着粪筐急呼呼
地跑到大桥路警亭,把刚拾到的一只提包交给值勤民警后,便转身走了。不大一会
儿,一个满头是汗的农村人来到路警亭。这人是文登县草庙子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专
业队党支部书记林治考, 提包在拖拉机上失落,里面有公、私存款支票1,150元及
现金、布票、粮票等物。当他说准失物情况后,民警把包还给他,他非常感动,并
要去找那位老人道谢,民警赞扬说,那老人连名都没留就走了。
十分钟内物归原主 1979年10月6日上午, 威海市检疫站陈志强,在下班回家
的路上拾到一个手提包,立即送到鲸园派出所。丢包的人,是文登县初村公社四甲
大队社员张文亭。包里有1,100多元的单据,近200元的现金,还有手表。张文亭发
现提包丢失后,便沿路寻找。最后他怀着一线的希望到了鲸园派出所。结果不过十
分钟,张文亭的提包就找到了。
原地等候丢包人 1980年3月9日中午,驻军某部军械修理所战士霍兴海,在五
金交电门市部门口拾到一个钱包,里面装有一块红旗牌手表、现金60元、粮票5斤。
他便一直站在原地等候失主认领。直到丢包人戚本东(田村公社东河北大队青年)
认领后才离去。
饭店桌旁等失主 1981年9月18日早晨, 海滨饭店快餐部服务员宋修巧,发现
桌上有个提包,而无人在坐。她边整理卫生边等候失主。半小时后,一位妇女焦急
地对宋修巧说, 她是辽宁省鞍山市解放路商店的人,丢的提包内有200余元现金、
30多斤粮票、40余尺布票,还有介绍信及其他物品。宋修巧听她说的一点不差,便
将包还给了她。这位名叫宋伟的顾客,一再向她表示感谢,宋修巧说:“这是服务
员的职责。”
千元现金还失主 1982年2月23日, 去大连市学习的威海织布厂织布车间副主
任、 共产党员丛培芹,在大连油脂总厂招待所房间门口拾到1,000元现金。由于找
不到失主,她便把款交到该厂保卫部,委托他们协助找到失主。后来才知道,这笔
钱是吉林省辽源市供销社司机杜国庆丢失的。威海市人民政府在“全民文明礼貌月
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对丛培芹进行表扬,并奖给奖状和一台收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