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疆域区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6&run=13

卫所防区 明代威海卫辖境,“北自卫八里至海;南自卫八里至接官亭,接文
登县界;东自卫一里至海;西自卫五十五里至初村庄,接宁海州界。”①总面积约
170平方公里。 其所隶左、前、后三所分辖防区,史籍不载。清初沿明制。1655年
(清顺治十二年),裁左、前二所,全境划为卫直辖防区和后所防区。1702年(清
康熙四十一年),后所亦裁,全境统归卫。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裁卫归县,
卫所遂划为文登县辛汪都三里辖境。
英国租借地 《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规定,英国租借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
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疆界东起大岚头东北海滩(今属荣
成县埠柳人民公社),西到双岛港的黄泥岛(今属文登县初村人民公社),东西最
大横距41.8公里;南起窦家头村南(今属文登县草庙子人民公社),北至褚岛(今
属威海市孙家疃人民公社),南北最大纵距28.9公里;陆地边界长64.4公里,海岸
线长115.9公里;总面积为640.5平方公里。
全境划为25个总董区和1个特坊: 第一总董区位于威海湾北岸,辖“爱德化商
埠”以及谷家疃等13个村;第二总董区辖孙家疃等9个村;第三总董区辖神道口等9
个村; 第四总董区辖田村等8个村;第五总董区辖张村等14个村;第六总董区辖大
西庄等16个村;第七总董区辖孙家滩等23个村;第八总董区辖冶口等22个村;第九
总董区辖草庙子等28个村; 第十总董区辖西山后等7个村;第十一总董区辖桥头等
12个村;第十二总董区辖泊于家等18个村;第十三总董区辖夏庄等11个村;第十四
总董区辖盐滩等11个村;第十五总董区辖崮山后等17个村;第十六总董区辖皂埠等
8个村;第十七总董区辖老北集等11个村;第十八总董区辖望岛等9个村;第十九总
董区辖寨子等12个村; 第二十总董区辖里口等3个村;第二十一总董区辖北观等14
个村;第二十二总董区辖凤林等25个村;第二十三总董区辖温泉汤等16个村;第二
十四总董区辖前亭子夼等13个村;第二十五总董区辖孟家庄等14个村;刘公岛特坊
辖岛上东、西2村。
威海卫行政区 威海卫收回后,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山东省政府对英国租借地
重加勘定,区划调整有六:大岚头村界外一家划归威海卫;杜家村界外十二家划归
威海卫,以最近南山头为界;报信山口以最高分水处为界;窦家头村外两家划归威
海卫;大夼村界外六家划归文登县;威海卫城内划归威海卫。调整后的威海卫行政
区,总面积为662平方公里。
威海卫行政区全境划为8个自治区:第一区,位于威海湾西岸,辖卫城、码头、
刘公岛、 卫城近郊等8个村;第二区,环绕第一区扩展,辖孙家疃、神道口、戚家
庄等37个村;第三区,位于卫城之西,至双岛港,辖毕家疃、双岛等35个村;第四
区,位于行政区西南,辖羊亭等65个村;第五区,位于行政区中部,辖蒿泊、崮山
后、皂埠等45个村;第六区,位于行政区南部,辖宋家洼、温泉汤、草庙子等84个
村;第七区,位于行政区东南偏北,辖盐滩、大岚头等46个村;第八区,位于行政
区东南部,辖桥头、报信等54个村。
1933年10月,威海卫管理公署在自治区之下,按户口多少,将若干村规划为坊。
第一区划为谷家疃、北沟、卫城吕家巷、卫城火神庙、中山路、卫城蒋家巷、卫城
卢家巷、北门外、增华巷、刘公岛等10坊;第二区划为神道口、合庆、靖子、戚家
山、槐云、李家夼、北竹岛、南竹岛等8坊;第三区划为阮家寺、东涝台、前峰西、
黄家皂、后双岛、姜南庄、河东、田村等8坊;第四区划为羊亭、鲁家疃、郭家疃、
孙家滩、店上、北小城、南上夼、窑夼、王家夼、阮家口等10坊;第五区划为长峰、
宅库、大天东、凤林、老北集、崮山后村、张家滩、所前庄、沟北、望岛等10坊;
第六区划为柳林、宋家洼、王家夼、打铁、隋家疃、徐家沟、郭格庄、张家山、小
南山、西崮等10坊;第七区划为爱于庄、赵家、大邓格、东初家庄、北港西、温泉
寨、 蒲湾、夏庄、岛邓家等9坊;第八区划为孟家庄、黑石、江家口、报信、马井
泊、埠上、雅格庄、东洛后、东豆山、观里等10坊。全境计8个自治区,辖75个坊。
1934年10月,撤销坊级区划,保留区级区划。
威海卫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 以原威海卫行政区范围设威海卫市。全市划为9
个区、 1个镇:城市区,辖卫城、码头和卫城近郊12个村;市北区,辖孙家疃等25
个村;里口区,辖里口、田村等36个村;羊亭区,辖羊亭等60个村;凤林区,辖凤
林等38个村;崮山区,辖崮山后等49个村;草庙子区,辖草庙子等54个村;港西区,
辖盐滩等37个村; 桥头区, 辖桥头等45个村; 刘公岛镇,辖岛上东、西2个村。
1947年7月,市北区并入城市区。1948年4月,市北区重新划出,改称山后区。
1950年3月,实行城乡分制,原属威海卫市的港西区、桥头区、草庙子区、崮山区、
凤林区、羊亭区和里口区的南半部分别划归荣成、文登、昆嵛等县,市境缩小,南
至戚家庄,西至后峰西,东、北两面临海,总面积80平方公里。区划相应调整为:
城区16个行政村,直辖于市人民政府;郊区,辖孙家疃、合庆、寨子、神道口、田
村、竹岛等6个乡、49个村;刘公岛镇,辖岛上2个村。
威海市 1951年5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威海卫市改称威海市,疆域区
划因之。 1955年秋, 城区划为6个居民委员会; 撤销郊区,保留6个乡和1个镇;
1956年2月,撤销刘公岛镇,居民委员会并入城区。
1956年6月, 文登县的羊亭、港头、北观、里口、双岛、皂河(张家皂)、莱
海、凤林、天东、杨家滩、长峰、河北、望岛、老集、皂埠、海埠、卫家、崮山等
18个乡划归威海市,市境东延至皂埠嘴,东南延至鲍家山,南延至冢里,西延至双
岛湾,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同年9月,文登县的竹园、宋家洼两乡划归威海市,
市境向南延伸到西山口,总面积为260平方公里。同年年底,将原有6个乡和新划入
的20个乡归并划为孙家疃、田村、张村、羊亭、长峰、凤林、天东、崮山等8个乡,
市区6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鲸园、城里、大桥等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7月, 文登县的小城乡和温泉乡的部分村庄划归威海市,市境向西延伸
到店上,西南延伸到宋家疃,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同年8月,区划相应调整为:田
村乡、张村乡合并为田村乡;羊亭乡和新划入的小城乡合并为羊亭乡;凤林乡、长
峰乡、 天东乡合并为凤林乡;保留孙家疃乡、崮山乡;市区原有的3个街道办事处
合并为城厢街道办事处。
1958年9月,原有5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改为6个人民公社。同年10月,文登县
的石岭、草庙子、温泉人民公社和荣成县的桥头、泊于家人民公社,划归威海市,
市境东至泊于家人民公社的海西头,西至石岭人民公社的长夼店,南至桥头人民公
社的姜家泊,北至孙家疃人民公社的褚岛,总面积为728平方公里。同时,将原有6
个人民公社和新划入的5个人民公社归并为城厢、 孙家疃、田村、羊亭、石岭、草
庙子、温泉(崮山公社并入)、桥头、泊于家、凤林等10个人民公社。1962年6月,
温泉人民公社划出崮山人民公社,草庙子人民公社划出苘山人民公社,桥头人民公
社划出卧龙人民公社,全市共划为13个人民公社。
1965年6月, 草庙子、苘山、石岭人民公社划归文登,桥头、泊于家、卧龙人
民公社划归荣成县,威海市境东到崮山人民公社的皂埠嘴,西到田村人民公社的双
岛港, 南到温泉人民公社的正棋山,北到孙家疃人民公社的褚岛,总面积为408平
方公里, 划为市区(城厢改称)、孙家疃、田村、羊亭、凤林、崮山、温泉等7个
人民公社,1982年12月,市区人民公社所辖的城区部分划为环翠楼街道办事处。
注解:①《文登县志》(清光绪本),卷一上,第3页。接官亭位于卫城南8里
(今戚家庄南山处),为明代威海卫指挥使迎接上司之处。
(附辛汪都地图(清光绪二十三年)、威海卫图(1930年英国租借地)、威海卫行
政区图(1935年) 、 威海卫市图(1946年) 、 威海市图(1953年)、威海市图
(1958年)、威海市图(1964年)、威海市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