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住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96&run=13

饮食 清代中期以前,威海人民以谷、麦、豆类和各种小杂粮为主粮;中期以
后,逐渐增有玉米、地瓜。至解放前,城乡一般人家,主食为玉米饼子、地瓜、面
条等。饼子有发面、烫面、豆面(玉米面加少量豆面)之分,其中豆面饼子最为讲
究。面条有杂面、卤面等多种;逢年过节吃馒头、米饭(多为小米)、包子、饺子、
发糕等。贫穷人家,吃的是菜豆沫和稀饭,半年糠菜半年粮,就是过年也难得吃上
一顿白面饺子。财主人家,吃饭讲究名堂和口味,饭菜多样化。
建国以后,面粉的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城乡多数人家以米、
面为主粮,因而饭食花样多,除馒头、米饭外,还有油饼、馄饨、炒面、锅贴等。
面食做法多喜欢松软,菜肴讲究煎、炒、烹、炸,注重口味。平日生活比旧社会过
年过节吃的还好。
住居 建国以前,富裕人家住房多为四合院式平房,前后各四间或五间,东西
厢各二间或三间。前房三个通间称“客屋”,一头单间称“耳屋”,客屋和耳屋中
间称“过道” 。 有的在过道通往后院处立一“影壁”,影壁正面书一大“福”或
“寿”字。旧时人们迷信,在外墙头写有“紫气东来”、“西山爽气”、“福禄寿
禧”等吉利字,还有在墙上刻着“太公在此”、在墙角石桩上刻着“泰山石敢当”。
后屋正间设左、右两灶,留有后窗。其余各间均有土坑,为寝室。厢房一般为磨房
或粮草库。院内或东或西建有猪圈,猪圈外一端建有厕所,两者相连。也有在院内
建一“四面坡”作牲口棚子。生活一般的人家建房,有的只建一正一厢,有的只建
一正一厦(草棚子),有的连院墙也没有。穷人住房多是破屋漏顶,有的住“窝棚”。
长期以来,建房习惯都是连排式,即依次接山头(房头墙),邻里间互相依靠,节
省造价,相互制约,同样高的房基,房脊不得超过左邻右舍,院墙也不得超高和超
长。
建国后,建房式样逐渐变革,初为正房四间,厢房三间,独门独院,房高、窗
大、屋宽。七十年代末,农村建房,有不少户是正房、厢房接连,开大窗户,单设
厨房;也有的在后房单设厨房的。有的村建单院二层楼。多数新建厢房为平顶阳台
式。猪圈、厕所多建在院墙外。
在住宿方面,一般是一代人一室,都睡热炕。进入七十年代,城市和农村许多
户,逐渐增设木板床,实行冬睡炕夏睡床,或是老人睡炕年轻人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