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88&run=13

明清时代,威海城乡人民以务农为主,沿海一带兼营渔业。民国期间,城区居
民多经商,乡村多务农,沿海多业渔。一部分妇女从事绣花手工业。1936年,全市
共有工厂41家, 工人4,049人; 其中绣花工厂26家,女工3,482人,占工人总数的
87.14%。一部分男性市民则从事码头装卸,拉人力车和赶马车等体力劳动。资本家
不攫取厚利, 大量使用童工。 1936年,德威火柴厂120名工人中,童工占66.6%。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威海后,工商业处于瘫痪状态,不少工厂、商号因无法支
持而大量裁减员工。1944年与1936年相比,工厂减少五分之一,工人减少五分之二,
码头工人由战前的680人减至10人。
建国后,各业俱兴,就业人员不断增多。1949年末,全市有固定职工1,640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1,482人,集体所有制158人。1950年全市居民就业率为9.6%。1956
年3月, 市劳动部门对城市、农村潜在的技术力量和剩余劳力,如各类技术工人、
专业学校毕业生、初中肄业、高小毕业生和男性普通壮工等进行调查登记,按其技
能调配职业。同年,城市公私合营和小手工业、商贩组织起来,年末职工人数达到
6,313人, 其中全民4,057人,集体2,256人。1958年后,从农村陆续调出大批青壮
年进城(后退回一部分)。至1969年末,全市职工增加到11,704人。1970年,就业
率达到52.5%。 此后, 因市、 社、队企业迅速发展,为劳动就业开辟了道路。至
1979年,全市城镇新成长的4? 307名的16—25周岁青年全部得到了安置。自1970至
1980年,还先后从文登、荣成、乳山、蓬莱、黄县、长岛招工1,465人。
从1979年开始,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根据上级指示,招工实行德、智、体全
面考核,通过文化考试,按成绩优劣和个人志愿进行分配。1979年参加文化考试的
888人中,有666人按其志愿分配到各个部门,占就业人数的75%。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是年全市在业人口128,223人,占总人口的60.94%。
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为65,608人,占在业人口的51.16%;从事工业的42,670
人, 占在业人口的33.28%;从事建筑业的人员5,387人,占在业总人口的4.2%;从
事交通、邮电业的1,649人,占在业人口1.29%;从事商业饮食业及物资供销仓储业
的4,471人, 占在业人口的3.49%;从事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的1,012人,占在业
人口的0.79%; 从事卫生、体育事业的1,259人。占在业人口的0.98%;从事教育文
化艺术事业的3,138人, 占在业人口的2.45%;从事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的104人,
占在业人口的0.08%; 从事金融业的334人,占在业人口的0.26%;其它,占在业人
口的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