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编 民情风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86&run=13

从明代初期到清朝末期,威海人民多数务农,少数捕鱼或晒盐,在正常年景,
尚能得温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则饥寒交迫,“天大旱,人相食”、“民死几半”
的惨景发生10余次。封建统治阶级,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统治人民,使节日、喜
庆、丧葬等无不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全区先后修建各种寺庙60余座,基督教
堂、天主教堂10余处。佛教唐代甚盛,道教兴于金、元时代,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
传入。从甲午战起到威海解放,在这半个世纪中,由于日寇两次侵入,英国强租,
威海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军警为所欲为,恶霸横行乡里,奸商与洋商勾结,操
纵威海的经济余脉,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烟馆、赌场、占卦社和明妓暗娼应时而兴,
威海素有之“廉洁、俗朴、仁厚”的民风遇到破坏。尤其在日伪统治威海期间,全
市人民倍受欺凌、压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威海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首先领导全市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反封建,反迷信,
横扫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荡涤一切污泥浊水,使娼妓改良从业,赌博场全部关闭,
神像拆除殆尽,卦社销声匿迹。继而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工农业生产。
进入六十年代,城市就业面逐渐扩大,至七十年代末,城市无待业青年。农业收入
不断增加。从1956到1982年,职工工资提高0.81倍,农民人均分配提高4.14倍,人
民的衣食住行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取得丰硕成果,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发展。全市人民学雷锋,新思想、新道德、新风
尚更加发扬。舍已救人、拾金不昧,和睦家庭、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经
常出现。“五讲”、“四美”、“三热爱”,已逐渐形成一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