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71&run=13

威海人民历来有讲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室内陈设,整
齐雅观,久已相习成风。衣冠不整,宅院不洁,为人所耻笑。择夫选妻也把文明、
卫生作为一个条件。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提倡和重视爱国卫生工作,加上人民的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讲卫生在威海蔚然成为一代新风。解放初期,威海卫市政府公
布《城市公共卫生规约》。
1952年春,成立威海市防疫委员会,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
提出“八净”(大人、小孩、室内、院子、街道、厨房、厕所、牲畜圈净)、“五
灭”(灭蚊、蝇、蚤、虱、臭虫)和“一捕”(捕鼠)的要求,经一年的努力,蚊
蝇密度大大减少,环境卫生基本改观。评选出田村乡的王家庄、孙家疃乡的外窑、
市区东北村为三个卫生模范村,个人模范30余名,并发给锦旗和证章。
1958年,威海市制订爱国卫生运动计划,并层层建立、健全卫生工作组织,发
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除“四害”,①讲卫生运动。根据季节和“四害”活动的
规律,先后发动了多次内容不同的突击运动。同年,经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卫生
检查团和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检查团的检查评比,威海市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先
进城市,并出席了中央召开的除“四害”、讲卫生评比大会。
1960至1962年,全市人民全力以赴搞生产自救,放松了卫生工作,已取得的成
果没有巩固下来。1963至1966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卫生工作基本恢复到
1958年以前的水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卫生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市内所
有建筑物被涂抹得不堪入目,而且市内乱砖碎石成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农村
卫生水平也急剧下降。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建立威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各系统、各单位也先后建立健全爱国卫生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开展了以消灭蚊、
蝇为重点,搞好“两管五改”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几年的努
力, 改水井557眼,改厕所33,916个,清理污水沟723条,整修街道809条。评选羊
亭、崮山公社和4个系统为卫生工作先锋,18个企业和8个生产大队为卫生工作标兵,
169个生产大队和366个单位为卫生工作达标单位。1977年底,威海市被评为烟台地
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1978年4月, 威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两管五改”和“五洁四无”
的标准要求》,③开展了以环境卫生为中心、以饮食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在市内修整人行道30多万平方米,修建水沟5条、长1,500多米,整修道路23条,疏
通排水沟渠47,600多米。
在农村, 结合农业生产抓水井、厕所的改造和蚊、蝇孳生地的管理控制,有7
个生产大队修建自来水。 通过两次卫生检查评比,评出6个单位为“五洁四无”卫
生红旗单位、4个卫生流动红旗单位、119个卫生先进单位、25,000个卫生光荣户。
1979年,广泛发动群众,结合生产,深入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
卫生运动。 在市郊新建了一个储量为100多万斤的粪便发酵池,基本解决了部分居
民区垃圾乱倒和粪尿、 污水外溢的状况。在农村,有7,878户建造手压机井,改建
厕所42,500多个,建沼气池3,600多个。
1980年以后,威海市坚持“以治本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环境建设和
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马路52条,共计37.8万多平方米。市内大街小巷铺上沥
青和水泥路面。新拓宽的马路全部分隔绿带栽上树木花草。在市区内建起5个花坛、
33块街头绿地,共计53,000平方米。培植草坪13,900多平方米,栽绿篱10,000多平
方米。 全面解决饮水和污水处理,投资470万元铺设30里的排水管道,修建一座二
级污水处理厂。郊区有74个大队建起自来水,改造了大部分大口井。
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坚持以法治城,先后制订了《城市市容管理暂行条例》、
《城市管理细则》、《城市市容管理“十不准”条例》等。并在全市广泛开展“做
文明人、建文明城”的活动,建立卫生管理专业队伍,配备25名市容卫生管理员、
154名环境卫生保洁清扫监督员、70多名粪便清运管理员、6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全
市设垃圾箱300个、 污物筒20个。威海市卫生工作做到了群众和专业队伍相结合,
经常化、制度化、行业卫生达标化,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新风尚,城乡
卫生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1981年以来,威海市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城市卫生工作第
一名。
注解:①“四害”指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②“两管五改”指管饮水、管粪便、改厕所、改水井、改环境、改畜圈、改
炉灶。
③“五洁”指室内洁、室外洁、街道洁、厨房洁、厕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