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海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7&run=13

威海市沿岸除双岛港浅滩每年结冰外,一般均不结冰,有时近岸处出现轻微的
薄冰,对航行无影响。但有个别年份出现流冰或冰封现象,给航运、海上作业及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据采访资料:1877年(清光绪三年),威海卫冻
海,人可在海冰上行走。1936年,威海港内冰厚4、5寸,威海北部沿岸海冰接近褚
岛。
建国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冰封是1968年2月,沿海皆封,损失严重。据威海市
气象站资料记载:流冰形状为不规则块状,冰块大小为6—7平方米不等,冰块厚度
一般2—3米,最厚者4米多。结构疏松,不透明,如同积雪,食之似淡水冰。
流冰的来源及成因 从气象条件分析,主要是较长时间连续低温所致。1967年
12月, 威海市平均气温-2.6℃,比历年平均气温低4℃多;1968年1月,平均气温-
2.3℃,比历年平均气温低1℃;2月份平均气温为-3.6℃,比历年平均气温低3℃多;
从1月29日至2月22日, 气温平均比历年同期低5—8℃,水温低2℃多。这是造成流
冰封海的主要原因。具备了以上连续低温条件,但是在威海沿海形成这样大的冰块
仍是困难的。根据调查分析,这些大块冰群,是从黄河口经渤海随风流入威海海区。
流冰随风游动,刮偏东风涌向威海港内,刮偏西风又退至大海。冰块表面超出水面
约有半市尺左右。到了2月20日至3月4日温度回升后,流冰逐渐消失。
海冰造成的损失 1月末, 沿海基本上被流冰封住,一望无际,白茫茫一片,
冰上可行人,海上航行与生产作业停止。1968年2月,1,900亩海带架子被流冰夹走。
海冰的成因与来源 根据上述冰情资料分析,冷空气侵袭造成的低温是海冰形成的
主要原因,冷空气的强度、延续时间、次数与路径,与海冰成因都有关。海冰的来
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沿岸地区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另一类是流冰,主要来自
本区西北方向的海河口、黄河口,这些河口地区均为我国冰情严重的地方。从沿岸
海冰的形成、发展与消失过程看,热力因子在海冰的形成阶段与消失阶段起着主要
作用,当海冰形成以后,动力因子(风、潮、浪等)对海冰的堆积现象,起着决定
性作用,特别是海湾地段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