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编 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52&run=13

明代,威海卫署设训科一员管理卫生事务。城区居民数百户,只有一家中药堂
珍病,世代相习。清代,卫署守备李标,曾捐俸设立药局,搜集验方,炮制药材,
以供病人求治之需。乡村医药奇缺,百姓患病,或求教于巫婆,或叩拜于鬼神。
从1898至1945年,威海仅有公办医院一处,先后称为大英民医院、威海卫公立
医院、威海卫新民医院,设备简单,病房10余间,床位30张,医护人员20名左右。
此间,私办医院、诊所和药房,最多时不足20处,有医生60余人。霍乱、天花、伤
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几乎年年流行。由于缺医少药,许多人患病无法医治而死
亡。1902年,仅合庆一个村死于霍乱病的就有200多人。
1945年威海解放后,威海卫市政府设置卫生科,成立卫生管理委员会和抢救急
性传染病委员会,管理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等工作。至1982年,有市、社医院
10处, 职工医院(诊所)2处,机关、工厂、学校卫生室72处,农村大队合作医疗
室169处,烟台地区威海疗养院1处,四一五疗养院1处,驻军医院2处;共有病床1,
006张,医务人员1,669人(病床和医务人员均不含驻军医院)。全市平均126人有1
名医务人员。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全市死亡
1,207人, 平均寿命61.3岁,死亡率为5.92‰。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城乡卫生面貌不断更新。1981年、1982年,威海市被评为山东省城市卫生工作第一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