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50&run=13

收回威海卫后,威海卫管理公署鉴于区内文盲及失学者多,遂筹办民众学校作
为补救措施。凡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之男女民众,均应入校补习。1931年12月,
先在码头区成立4处民众学校。 后又在乡村设立17处。民众学校一般附在小学内,
并由该校教员利用业余时间轮流上课。时间四个月,办公费由威海卫管理公署开支。
1932年5月,续办第二期。1934年,全区360多个村庄仅有民众学校36处。
1935年,青年会附设民众学校。1936年10月,成立民众教育馆,负责推行全区
民众教育。尽管采取以上措施,但并没有解决全区农民的识字问题。据1934年统计,
威海卫行政区文盲占总人口的86.6%。
抗日战争期间, 在敌占区,民众学校停办。1944年4月,伪新民总会会同专员
公署教育科成立儿童、 成年、妇女识字班,有学员127人。在解放区,村村办农民
夜校和识字班,利用中午和晚间学政治、学文化。墩前、于家夼一带村庄,在威海
地方党组织的发动下,有90%以上的农民参加夜校学习。
威海解放后,威海卫市政府大力提倡办区学,各区成立区文教委员会,各村成
立村学委员会。全市开展冬学运动,以学文化和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为主要内容。
1946年, 全市参加冬学68,424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66%。冬学结束后,成立各
种形式的民校、夜校。鲸园村民校分甲乙两班,实行间日轮流学习,由小学教师义
务讲课,个别不能到校的,则由“小先生”上门教。经过一个冬春的学习,有的人
能写700字。
建国初,农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冬学。1950年,推行速成识字法,各区文教助
理员、 扫盲干部经过集训,赴各乡办民校。先教注音字母,后集中学会1,500字。
1956年, 集训民校教师154名。1958年,掀起扫盲高潮,全市以小学教师为骨干,
组织民校教师和小学部分高年级学生,划片包干,分工负责。1964年11月中旬,全
市集训骨干民校教师。 到年底,全市425个生产大队中,办学的有344个,占81%,
各类学员19,078人(其中扫盲班705人,小学班6,186人,初中班9,917人 ,高中班
735人, 初级技术班1,536人),另有政治学习班学员3,678人。“文化大革命”期
间,农民业余教育停止。1975年12月,掀起扫盲高潮。1976年,威海市被烟台地区
评为“无文盲市”。1982年统计,全市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30,462人,占总人口
的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