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业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48&run=13

公立医院护士学校 1932年秋,公立医院附设护士学校。办学宗旨:教授护理
知识,培养护士人材。对象:招收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女子,年龄在18至25岁。
经过考试(考试科目为:党义、国语、算术、英文、理化以及口试)合格录取。学
制三年。 制服由医院供给,每月每人津贴10元。第一期于1935年夏毕业。8月15日
开始招收第二期,至1938年春日军侵威前夕停办。
威海卫青年会国文法律专科学校 1933年青年会办国文法律专科学校,校址在
大同路青年会内。招收高中、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设有预科、国文专科、法
律专科、合修科、补习科。高小毕业入预科修业一年,然后升入专科,三年毕业。
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科初级职业学校 1934年,威海卫管理公署投资25,400元,
在阮家寺东南兴建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科初级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5亩。除办公室、
教室、师生宿舍外,还有图书室、标本室、实验室、贮藏室、浴室等。附设蚕丝工
厂、园艺工厂各一个。校长由管理公署教育股督学、中国大学商科毕业生徐德恩兼
代,蚕丝科主任聘请法国贝蒙勒农业专校蚕丝科、意大利拜度蚕丝学院毕业生祝康
担任,园艺科主任聘请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毕业生徐开元担任。另外还聘请
三名技术员、 六名教员和一名校医。1934年9月10日开学,学制三年。1937年冬停
办。1943年校舍被日本侵略军摧毁。
威海卫日本语学校 日伪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 除加强各学校日语课程外,
1943年1月,成立威海卫日本语学校,先设速成班,以六个月为一期。从1943年2月
至1944年
2月底, 毕业两期学生,计200余人。1944年3月,招第三期,设两个初级班,
每班50名。1945年解散。
农业中学 1956年,威海市人民政府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开始
在农村兴办民办中学。 1957年有3处,学生706人。1958年有48处,学生2,663人。
1959年59处, 学生4,681人。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民办中学全部下马。 1964年8月,在田村公社试点办农业中学。到年底,全市13个
公社有8个公社开办农业中学,共12班,学生564人,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0人。
1969年12月底,农业中学全部停办。农业中学主要采取“半农半读”的办学方式,
即农闭多学, 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全年学习时间为6个月,劳动时间
师生均不少于5个月。 学生来源为高小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少年。教师则由
农村高中、 初中毕业生充任。经费来源,学生交少量学费(一般每人每年3元),
生产队和国家各补助一部分,还有勤工俭学收入。教师工资由各生产队按人口比例
筹集,不足部分由师生劳动收入补充。农业中学学制为三年。课程设有政治、语文、
数学和农业基础知识等。
威海护士学校 1958年9月, 威海护士学校建立,校址在长安巷(今威海无线
电一厂内) ,由烟台地区统一招收高小毕业生150名,分三个教学班,学制二年。
课程设有语文、物理、化学、生理解剖、生物、药物、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同年年底, 乳山县卫生学校撤销, 学生100名、 教职工20名并入威海护士学校。
1960年9月,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1961年春停办。
威海农业职业学校 1964年8月, 建立农业职业学校,初设在威海第二中学。
教职工9人,招收学生98人。课程设有语文、数学、政治、农业。1965年2月,校址
迁到涝台营房。学生边上课边开荒种地。1967年12月,校址迁至毕家疃麻子港,学
生实行“半农半读”,学费自理,毕业后由原公社、大队安排。1970年10月停办。
渔业中学 1966年9月, 崮山、田村、孙家疃和凤林(今蒿泊)公社的渔业队
创办四所渔业中学,教员或在本公社内选任(待遇与渔民同等劳力相同),或请威
海市教育行政部门从公办学校抽调。共有专职教师10人。学生由各校在本公社招收
初中毕业生。 共有学生212名。课程设有语文、数学、航海、轮机、捕捞、海水养
殖。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渔业队工作。现仅存崮山渔业中学,其他渔业中学都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