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41&run=13

学校沿革 从1898到1949年,威海境内先后办普通中学四所,其间几经变迁,
到建国前仅存一所。
1898年,英国中华圣公会,在天后宫西(今威海一中内)创办安立甘堂并附设
学校(中学) ,校长由英人担任。1925年冬,地方绅商募资创办中学,1926年2月
始业,初名齐东中学,1928年更名为威海齐东中学,校址初设后营,继迁坞口、北
仓,1929年春迁入金线顶新校舍,更名为威海中学。
1930年收回威海卫后,安立甘堂中学改组为私立育华初级中学校。1931年1月1
日,接收威海中学,改为公立第一中学。1932年秋,公立女子初级中学成立,校址
在城里王宅巷(今北京路小学) 。1936年7月,公立女子初级中学并入公立中学,
称公立中学女子部。1938年春,日军侵占威海时,公立中学迁到荣成县,1940年日
军大“扫荡”时,疏散停办。
抗日战争初期,威海只有私立育华初级中学一所。1939年,伪专员公署在原公
署路小学处设新民中学,只有男生一部,校长初由日伪专员兼任,后设专职。1940
年秋,在王宅巷前公立中学女子部旧址建新民女子中学。1941年春,新民中学改名
威海卫区立初级中学,并将新民女子中学并入,迁至金线顶。1944年增设高中部,
男女各一班。同年冬,学校又迁到码头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威海卫市人民政府将区立中学改组,成立威海中学。1946年
春, 育华中学改名建威中学(仍为私立)。同年6月,威海中学改为威海卫市立第
一中学,建威中学改为威海卫市立第二中学;1947年因备战,两校合并迁到孟家庄,
1948年10月迁回市内原育华中学校址,校名为山东省威海中学,直属山东省教育厅。
建国初, 仅有中学一所。 1950年,威海中学列为华东区15个重点中学之一。
1952年秋,增设两个高中班。1953年下半年,高中部师生并入文登中学,初中部在
金线顶设分校。1954年下半年,威海中学改名为山东省立威海第一中学,金线顶分
校为山东省立威海第二中学。 1955年9月, 山东省立威海第一中学增设高中部。
1958年行政区扩大,原荣成四中(桥头公社)划归威海,改为威海第三中学。原文
登七中(草庙子公社) 划归威海,改为威海第四中学。1 960年,在泊于公社设威
海第五中学,在温泉河西村设威海第六中学,在蒿泊设威海第七中学,在羊亭设威
海第八中学,在初村设威海第九中学。1965年行政区缩小,威海第三中学、第五中
学归荣成县,威海第四中学、第九中学归文登县,其余农村中学重新作了调整:威
海第八中学改为威海第三中学,威海第七中学改为威海第四中学,威海第六中学改
为威海第五中学。1970年,在崮山建威海第六中学。1971年,在田村公社柳沟村建
威海第七中学。1978年,在孙家疃建威海第八中学。山东省威海第一中学定为威海
市重点中学。1981年,对中学进行调整,山东省威海第一中学、山东省威海第二中
学为威海市重点中学(完中),威海第四中学为普通中学(完中);其余五处中学
裁撤高中,改办三年制初中。

威海市普通中学沿革表
┏━━━━━━━┯━━━━┯━━━━━━━┯━━━━━━━━━━━━━━━━━━┓
┃ 学校名称 │建校时间│ 校址 │ 沿革 ┃
┠───────┼────┼───────┼──────────────────┨
┃ 威海第一中学 │ 1898年 │ 北山路东 │安立甘堂中学、育华中学、建威中学、威┃
┃ │ │ │海卫市立第二中学、山东省威海中学、山┃
┃ │ │ │东省威海第一中学。 ┃
┠───────┼────┼───────┼──────────────────┨
┃ 威海第二中学 │ 1926年 │ 金线顶 │齐东中学、威海中学、公立第一中学、威┃
┃ │ │ │海卫市立第一中学、山东省威海第二中 ┃
┃ │ │ │学。 ┃
┠───────┼────┼───────┼──────────────────┨
┃ 威海第三中学 │ 1960年 │ 羊亭村西 │1960年为威海第八中学,1965年改为威海┃
┃ │ │ │第三中学;1970年设高中,1981年撤高 ┃
┃ │ │ │中。 ┃
┠───────┼────┼───────┼──────────────────┨
┃ 威海第四中学 │ 1960年 │ 蒿泊村北 │1960年为威海第七中学,1965年改为威海┃
┃ │ │ │第四中学;1970年设高中,1982年增设高┃
┃ │ │ │中职业班。 ┃
┠───────┼────┼───────┼──────────────────┨
┃ 威海第五中学 │ 1960年 │ 温泉河西村北 │1960年为威海第六中学,1965年改为威海┃
┃ │ │ │第五中学;1970年设高中,1981年撤高 ┃
┃ │ │ │中。 ┃
┠───────┼────┼───────┼──────────────────┨
┃ 威海第六中学 │ 1970年 │ 崮山 东村北 │1970年设高中,1981年撤高中改为三年制┃
┃ │ │(正文631页) │初中。 ┃
┠───────┼────┼───────┼──────────────────┨
┃ 威海第七中学 │ 1971年 │ 田村柳沟村东 │1972年单设高中,1981年撤高中,只设三┃
┃ │ │ │年制初中,1982年设幼师班。 ┃
┠───────┼────┼───────┼──────────────────┨
┃ 威海第八中学 │ 1979年 │ 孙家疃村 │1979年设高中,1981年撤高中,改三年制┃
┃ │ │ │初中。 ┃
┗━━━━━━━┷━━━━┷━━━━━━━┷━━━━━━━━━━━━━━━━━━┛

1982年威海市中学一览表
┏━━━━━━━┯━━━━━━━━━━┯━━━━━━━━┯━━━━━━━━━┓
┃ 学校名称│ 联中 │ 公办初中 │ 完中 ┃
┃学校分 │ │ │ ┃
┃ 布地区 │ │ │ ┃
┠───────┼──────────┼────────┼─────────┨
┃ 市直学校 │ │ 城里学校 │山东省威海第一中学┃
┃ │ │ │山东省威海第二中学┃
┠───────┼──────────┼────────┼─────────┨
┃ 羊亭公社 │曲家河联中 上炉联中│ 威海第三中学 │ ┃
┃ │鹿道口联中 南郊联中│ │ ┃
┃ │于家夼联中 │ │ ┃
┠───────┼──────────┼────────┼─────────┨
┃ 蒿泊公社 │蒿泊联中 沟北联中 │ │ 威海第四中学 ┃
┃ │凤林联中 曲阜联中 │ │ ┃
┃ │长峰联中 徐家疃联中│ │ ┃
┠───────┼──────────┼────────┼─────────┨
┃ 温泉公社 │柳林联中 亭子联中 │ 威海第五中学 │ ┃
┠───────┼──────────┼────────┼─────────┨
┃ 崮山公社 │崮山联中 皂埠联中 │ 威海第六中学 │ ┃
┠───────┼──────────┼────────┼─────────┨
┃ 田村公社 │万家疃联中 钦村联中│ 威海第七中学 │ ┃
┃ │田村联中 皂河联中│ │ ┃
┃ │张村联中 双岛联中│ │ ┃
┠───────┼──────────┼────────┼─────────┨
┃ 孙家疃公社 │孙家疃孙中 合庆联中│ 威海第八中学 │ ┃
┠───────┼──────────┼────────┼─────────┨
┃ 市区公社 │望岛联中 竹岛联中 │ │ ┃
┗━━━━━━━┷━━━━━━━━━━┷━━━━━━━━┷━━━━━━━━━┛
学制 威海解放以前的中学学制不固定,二年、三年、四年皆有。安立甘堂中
学,英文科为两年,国文科为四年。国民政府直辖以后,初中为三年。建国前后,
威海中学二年、二年半或三年毕业。1952年,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的规定,高中、初中皆定为三年。1958年,山东省威海第一中学高中部增设二年制
文科、 理科班(只实行一届)。“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停止招生。1969年2
月,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实行七年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1970年,山
东省威海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实行“二·二分段制”,即初、高中各二年。1978年
秋,全市初中从一年级开始恢复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多数学校分文科、理科。
1982年,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改为三年制,至此,中学恢复六年制(初中三年、高
中三年)。
课程设置 建国前,各中学课程设置不统一。齐东中学设英文、数学、国文、
理化、生物、体育等课。国民政府直辖期间,除设上述课程外,增设公民、卫生、
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伦理、音乐、美术等课,以国文、英文、数学为主
课。女子中学增设家事、缝纫课。抗日战争期间,中学增设孟子、日语、军训和精
神训话课。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胶东区中等教育暂行规程(草案)》及威海卫
市中等教育的具体情况,确定:高中部设公民(包括时事、政策法令、社会科学及
抗日战争史等)、国语、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历史、地理、物理、化学、
生物、英文、音乐、体育、军事、劳作等;初中部设公民(包括时事、政策法令、
社会发展史、青年修养及常识等)、国语、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地
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英文、音乐、美术、体育、劳作、军事
等。
建国后,取消公民课。1951年,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的
规定,初中设国文、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
地理、历史、政治、外语(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17科。1955年,高中改设
俄语,初中外语停授,取消政治课。1956年,根据教育部新编教材,中学语文分文
学和汉语二科教学。1958年,初中、高中增设政治、劳动课;汉语、文学合并为语
文课。1963年秋季开学后,高中俄语改设英语,初中开英语课,取消植物学、动物
学, 改设生物学和农业知识课。1966年5月,奉上级指示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
语文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不久,各学校“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课闹革
命”时,各科皆无教材,课程设置各学校自定,增设学军、学工和学农课。文化课
强调思想性和实用性,不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学校把语文课改作“通讯报
道”课,有的学校则把语文、音乐、美术合成“革命文艺”课,数学则改为测量、
会计常识、制图,物理课重点学“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
和电工,化学课只学农药和化肥。1970年以后,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
识、农业基础知识、体育、革命文艺、劳动等课程。1973年,开设英语。1978年,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
物、生理卫生、体育,初中还设有音乐、美术。有的学校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文
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1981年,高中理科
班增加生物课。
教学 建国前,中学教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1933年,威海卫管理
公署倡导中学及职业学校的高年级采用自学辅导式,低年级兼用启发式,同时实行
中学生毕业会考。1934年,育华中学等校开始装设收音机。1935年,教育文化委员
会购进教育电影机一部,轮流到各学校放映——是为电化教学之始。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教学方法上“初步改造了旧教条教学的单纯注入式的方式,
而采用了讲授、引题、报告、实验、举例、自学辅导、集体座谈讨论等方法的结合,
并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文化程度,灵活运用。”①据1946年《新威日报》报道:
教学上废除了体罚,纠正了强制学习方法和改进了教条式学习方法,学生提高了学
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国后,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教学运用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上好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提倡各科均衡发展,记分采用五级记分制(1966
年废止)。1958年整风“反右”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课堂教学受到影响。1961年纠正
了“大跃进”时不重视课堂教学的一些错误作法。1965年提倡“少而精”和“精讲
多练”。“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陷于瘫痪。“复课闹革命”则废弃以前的教材、
教法,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搞“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下厂下乡,
以讲阶级斗争等作为主要内容。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化课和课堂教学又居教学
工作主导地位,各学校开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978年,重点中学和
普通中学都办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各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班,搞升学率竞争。
统考频繁。1981年后,上述错误基本得到纠正。

高等院校录取威海市学生情况表 单位:人
┏━━━┯━━━━━┯━━┯━━━━━━━━━━━━┯━━━━━━━━┓
┃ 项目│ │录取│ 录取学科 │ 录取院校 ┃
┃ 数目 │ 毕业人数 │人数├───┬──┬──┬──┼──┬──┬──┨
┃ │ │ │ 文科 │理科│外语│艺术│重点│一般│专科┃
┃年份 │ │ │ │ │ │体育│ │ │ ┃
┠───┼─────┼──┼───┼──┼──┼──┼──┼──┼──┨
┃ 1958 │ 90 │ 81 │ 46 │ 35 │ -- │ -- │ 15 │ 20 │ 46 ┃
┃ 1959 │ 90 │ 77 │ 25 │ 52 │ -- │ -- │ 14 │ 23 │ 40 ┃
┃ 1960 │ 180 │160 │ 70 │ 90 │ -- │ -- │ 26 │ 52 │ 82 ┃
┃ 1961 │ 180 │ 72 │ 20 │ 52 │ -- │ -- │ 13 │ 20 │ 39 ┃
┃ 1962 │ 216 │ 19 │ -- │ 16 │ 3 │ -- │ 8 │ 11 │ -- ┃
┃ 1963 │ 300 │ 70 │ 21 │ 49 │ -- │ -- │ 15 │ 32 │ 23 ┃
┃ 1964 │ 108 │ 45 │ 15 │ 30 │ -- │ -- │ 16 │ 20 │ 9 ┃
┃ 1965 │ 210 │ 82 │ 27 │ 55 │ -- │ -- │ 14 │ 32 │ 36 ┃
┃ 1977 │ 1,563 │ 53 │ 10 │ 43 │ -- │ -- │ 8 │ 30 │ 15 ┃
┃ 1978 │ 1,690 │160 │ 9 │133 │ 8 │ 10 │ 41 │ 95 │ 24 ┃
┃ 1979 │ 2,062 │148 │ 18 │115 │ 6 │ 9 │ 47 │ 74 │ 28 ┃
┃ 1980 │ 1,220 │166 │ 12 │143 │ 3 │ 8 │ 52 │ 81 │ 33 ┃
┃ 1981 │ 600 │ 90 │ 16 │ 68 │ 2 │ 4 │ 22 │ 40 │ 28 ┃
┃ 1982 │ (往届) │ 27 │ 4 │ 23 │ -- │ -- │ 5 │ 12 │ 10 ┃
┗━━━┷━━━━━┷━━┷━━━┷━━┷━━┷━━┷━━┷━━┷━━┛
重点学校 山东省威海第一中学 1898—1899年建校。初创时名叫安立甘堂学
校,系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1930年改为私立育华初级中学校。1954年改为山东省
威海第一中学。1955年设高中部,1978年被定为威海市重点中学。
1982年,全校共有2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9个班。初中12个班,共有学生920人。教
职工112人,其中教师76人,具有大专学历49人,占教师总数的64%。
校园面积1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70平方米。学校附设校办工厂(教学仪器厂)
和农场。校办工厂主要产品为物理天平,销行全国,年产值13万元,补助了学校经
费之不足。
1966年前藏书两万余册,“文化大革命”中遭抢劫、焚烧,后仅剩一、两千册。
粉碎“四人帮”以后,陆续购买添置,到1982年,有书籍11,000册,订阅各种报纸
69份,刊物81种,有2名专职图书管理人员。
各科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教学仪器15种,148件;物理仪器515 种,
2,137件;化学仪器29种,58件;生物仪器147种,306件。
日常教学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教学质量。自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升
学考试以来,共考取高等院校的405名,约占每年参加考试人数的50%。体育达标率
在85%以上。 1982年,体育教师邹立人被评选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荣获
金质奖章。
山东省威海第二中学 1925—1926年建校,由地方绅商筹款创办。初名齐东中
学,1929年迁校于依山临海、风景秀美的金线顶,改名威海中学。1931年1月1日改
为公立第一中学,1954年改为山东省威海第二中学。1970年设高中部,1981年秋,
定为威海市重点中学。
山东省威海第二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32年,在学生中建立了威海
第一个党小组,广大师生走上社会,抵制日货,宣传抗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年代,有一大批学生投奔革命队伍。
1982年,全校共有21个教学班,其中高中9个班,初中12个班,共有学生917人
(高中247人,初中670人)。教职工96人,其中教师76人,具有大专学历38人,占
教师总数的50%。
校园面积55,016平方米, 建筑面积6,727. 5平方米。操场1,144平方米。教学
仪器788件,藏书20,375册。附设校办工厂一个。
教学上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勤奋、朴实、尊师、爱生、团结、守纪”
为十二字校风。粉碎“四人帮”以后,各教研组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报刊上
发表各科教学研究文章70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一贯重视体育活动,1974年,
田径运动员曾获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标枪第二名, 全校学生90%以上达到国家体
育锻炼标准。
注解①:于洲:《威海卫市解放周年工作报告》,第82页。

19491-982年威海市中学概况表
┏━━┯━━━━━┯━━━━━┯━━━━━━━┯━━━━━┯━━━━┯━━━━━━┓
┃年份│ 学校处数 │在校学生数│ 毕业学生数 │ 教职员数 │全市人 │中学生占全市┃
┃ │ │ │ │ │口总数①│ 人口千分比 ┃
┃ ├──┬──┼──┬──┼───┬───┼──┬──┤ ├───┬──┨
┃ │初中│高中│初中│高中│ 初中 │ 高中 │初中│高中│ │ 初中 │高中┃
┠──┼──┼──┼──┼──┼───┼───┼──┼──┼────┼───┼──┨
┃1949│ 1 │ -- │ 315│ -- │ -- │ -- │ 26 │ -- │118,965 │ 2.7 │ -- ┃
┃1950│ 1 │ -- │ 450│ -- │ 115 │ -- │ 40 │ -- │121,123 │ 3.7 │ -- ┃
┃1951│ 1 │ -- │ 730│ -- │ 100 │ -- │ 63 │ -- │123,108 │ 5.9 │ -- ┃
┃1952│ -- │ 1 │ 880│ 90 │ 200 │ -- │ 43 │ 7 │125,126 │ 7.0 │0.7 ┃
┃1953│ 1 │ -- │ 970│ 90 │ 297 │ -- │ 70 │ 7 │127,122 │ 7.6 │0.7 ┃
┃1954│ 2 │ - │1570│ -- │ 200 │ -- │ 86 │ -- │129,124 │ 12.1 │ -- ┃
┃1955│ 1 │ 1 │1620│ 90 │ 350 │ -- │ 94 │ 30 │131,257 │ 12.3 │0.6 ┃
┃1956│ 1 │ 1 │1620│180 │ 400 │ -- │ 89 │ 35 │132,000 │ 12.2 │1.3 ┃
┃1957│ 1 │ 1 │1220│180 │ 800 │ 90 │ 86 │ 40 │134,000 │ 9.1 │1.3 ┃
┃1958│ 4 │ 1 │1554│390 │ 400 │ 90 │105 │ 45 │135,622 │ 11.4 │2.8 ┃
┃1959│ 4 │ 1 │1970│516 │ 400 │ 90 │126 │ 45 │137,654 │ 14.3 │3.7 ┃
┃1960│ 7 │ 1 │2741│636 │ 400 │ 180 │189 │ 56 │138,369 │ 19.8 │4.5 ┃
┃1961│ 5 │ 1 │1929│534 │2,012 │ 210 │ 98 │ 56 │137,430 │ 14.0 │3.8 ┃
┃1962│ 4 │ 1 │1405│528 │1,405 │ 216 │ 98 │ 56 │144,766 │ 9.7 │3.6 ┃
┃1963│ 4 │ 1 │ 600│438 │ 443 │ 300 │105 │ 56 │150,459 │ 3.9 │2.9 ┃
┃1964│ 5 │ 1 │1812│438 │ 600 │ 108 │126 │ 56 │153,621 │ 11.7 │2.8 ┃
┃1965│ 5 │ 1 │1967│422 │ 569 │ 210 │133 │ 56 │157,326 │ 12.5 │2.6 ┃
┃1966│ 5 │ 1 │1768│432 │ 650 │ 200 │131 │ 50 │160,239 │ 11.0 │2.6 ┃
┃1967│ 5 │ 1 │2268│622 │ -- │ -- │131 │ 50 │163,043 │ 13.9 │3.8 ┃
┃1968│ 5 │ 1 │2000│665 │2,200 │ 400 │133 │ 53 │165,614 │ 12.0 │4.0 ┃
┃1969│ 39 │ 1 │5587│630 │ -- │ 400 │316 │ 59 │169,798 │ 32.9 │3.7 ┃
┃1970│ 38 │ 7 │5273│1340│1,912 │ 443 │322 │218 │172,759 │ 30.5 │7.7 ┃
┃1971│ 40 │ 7 │6650│2942│3,092 │1,120 │367 │241 │176,104 │ 37.7 │16.7┃
┃1972│ 40 │ 7 │7250│3524│3,010 │1,270 │373 │298 │178,316 │ 40.6 │19.7┃
┃1973│ 40 │ 7 │7081│3110│3,445 │1,615 │412 │303 │181,369 │ 39.0 │17.1┃
┃1974│ 40 │ 7 │7233│3606│3,464 │1,159 │375 │119 │184,033 │ 39.3 │19.5┃
┃1975│ 36 │ 7 │8360│4088│3,433 │1,185 │460 │129 │187,186 │ 44.6 │21.8┃
┃1976│ 50 │23 │11539│3821│3,511 │1,449 │687 │261 │188,950 │ 61.0 │20.2┃
┃1977│ 51 │20 │12549│4532│4,558 │1,563 │738 │267 │191,344 │ 65.5 │23.6┃
┃1978│ 38 │14 │10167│3657│5,542 │1,690 │726 │266 │194,537 │ 52.2 │18.7┃
┃1979│ 34 │14 │9078 │2807│4,650 │2,062 │715 │290 │197,920 │ 45.8 │14.1┃
┃1980│ 32 │ 9 │10226│1225│1,225 │1,220 │751 │320 │201,768 │ 50.6 │6.0 ┃
┃1981│ 34 │ 3 │9401 │ 891│2,872 │1,079 │539 │186 │206,273 │ 45.5 │4.3 ┃
┃1982│ 30 │ 3 │10221│1298│2,334 │ ② │518 │212 │210,846 │ 48.4 │6.1 ┃
┗━━┷━━┷━━┷━━┷━━┷━━━┷━━━┷━━┷━━┷━━━━┷━━━┷━━┛
注解①:全市历年总人口数系摘自历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②1982
年高中毕业生系重新回校的复习生108名。
1982年威海市中学概况表
┏━━━━━━━┯━━┯━━━┯━━┯━━━┯━━┯━━━━━━━━━━━━━━━━━━━━━━━━┓
┃ 项 │学校│招生数│毕业│在校生│班级│ 教职员工数 ┃
┃目 │处数│ │生数│数 │数 ├──┬──────┬─────┬────┬───┨
┃ 数目 │ │ │ │ │ │合计│ 专任教师 │ 行政人员 │工勤人员│教育经┃
┃学校 │ │ │ │ │ │ ├──┬───┼──┬──┼─┬──┤费开支┃
┃ │ │ │ │ │ │ │公办│ 民办 │公办│民办│公│民办│工厂工┃
┃ │ │ │ │ │ │ │ │ │ │ │办│ │人数 ┃
┠──┬────┼──┼───┼──┼───┼──┼──┼──┼───┼──┼──┼─┼──┼───┨
┃ │ 总计 │ 30 │4,056 │2334│10,221│237 │828 │418 │ 257 │110 │ 15 │11│ 3 │ 14 ┃
┠──┼─┬──┼──┼───┼──┼───┼──┼──┼──┼───┼──┼──┼─┼──┼───┨
┃初中│城│城里│ 1 │ 496 │ 287│1,261 │ 25 │ 97 │ 76 │ -- │ 17 │ -- │--│ -- │ 4 ┃
┃ │市├──┼──┼───┼──┼───┼──┼──┼──┼───┼──┼──┼─┼──┼───┨
┃ │ │一中│ -- │ 216 │ 236│ 712 │ 12 │ 58 │ 35 │ -- │ 13 │ -- │5 │ -- │ 5 ┃
┃ │ ├──┼──┼───┼──┼───┼──┼──┼──┼───┼──┼──┼─┼──┼───┨
┃ │ │二中│ -- │ 237 │ 107│ 670 │ 12 │ 58 │ 41 │ -- │ 13 │ -- │2 │ -- │ 2 ┃
┃ ├─┼──┼──┼───┼──┼───┼──┼──┼──┼───┼──┼──┼─┼──┼───┨
┃ │农│三中│ 1 │ 105 │ 72│ 274 │ 6 │ 34 │ 25 │ -- │ 6 │ -- │1 │ -- │ 2 ┃
┃ │村├──┼──┼───┼──┼───┼──┼──┼──┼───┼──┼──┼─┼──┼───┨
┃ │ │四中│ -- │ -- │ 75│ 168 │ 4 │ 14 │ 14 │ -- │ -- │ -- │--│ -- │ -- ┃
┃ │ ├──┼──┼───┼──┼───┼──┼──┼──┼───┼──┼──┼─┼──┼───┨
┃ │ │五中│ 1 │ 96 │ 77│ 277 │ 6 │ 26 │ 18 │ -- │ 7 │ -- │--│ -- │ 1 ┃
┃ │ ├──┼──┼───┼──┼───┼──┼──┼──┼───┼──┼──┼─┼──┼───┨
┃ │ │六中│ 1 │ 101 │ 82│ 316 │ 6 │ 23 │ 14 │ -- │ 8 │ -- │1 │ -- │ -- ┃
┃ │ ├──┼──┼───┼──┼───┼──┼──┼──┼───┼──┼──┼─┼──┼───┨
┃ │ │七中│ 1 │ -- │ 82│ 180 │ 4 │ 24 │ 17 │ -- │ 7 │ -- │--│ -- │ -- ┃
┃ │ ├──┼──┼───┼──┼───┼──┼──┼──┼───┼──┼──┼─┼──┼───┨
┃ │ │蒿泊│ 6 │ 610 │ 208│1,378 │ 36 │ 99 │ 35 │ 59 │ 3 │ 2 │--│ -- │ -- ┃
┃ │ ├──┼──┼───┼──┼───┼──┼──┼──┼───┼──┼──┼─┼──┼───┨
┃ │ │温泉│ 2 │ 311 │ 134│ 640 │ 17 │ 43 │ 17 │ 23 │ 3 │ -- │--│ -- │ -- ┃
┃ │ ├──┼──┼───┼──┼───┼──┼──┼──┼───┼──┼──┼─┼──┼───┨
┃ │ │崮山│ 2 │ 234 │ 167│ 531 │ 12 │ 40 │ 12 │ 22 │ 4 │ -- │1 │ 1 │ -- ┃
┃ │ ├──┼──┼───┼──┼───┼──┼──┼──┼───┼──┼──┼─┼──┼───┨
┃ │ │羊亭│ 5 │ 446 │ 241│1,031 │ 28 │101 │ 26 │ 59 │ 9 │ 4 │1 │ 2 │ -- ┃
┃ │ ├──┼──┼───┼──┼───┼──┼──┼──┼───┼──┼──┼─┼──┼───┨
┃ │ │孙家│ 2 │ 220 │ 86│ 471 │ 11 │ 32 │ 15 │ 12 │ 5 │ -- │--│ -- │ -- ┃
┃ │ │疃 │ │ │ │ │ │ │ │ │ │ │ │ │ ┃
┃ │ ├──┼──┼───┼──┼───┼──┼──┼──┼───┼──┼──┼─┼──┼───┨
┃ │ │市区│ 2 │ 188 │ 109│ 495 │ 14 │ 41 │ 18 │ 16 │ 7 │ -- │--│ -- │ -- ┃
┃ │ ├──┼──┼───┼──┼───┼──┼──┼──┼───┼──┼──┼─┼──┼───┨
┃ │ │田村│ 6 │ 796 │ 371│1,817 │ 44 │138 │ 55 │ 66 │ 8 │ 9 │--│ -- │ -- ┃
┠──┼─┴──┼──┼───┼──┼───┼──┼──┼──┼───┼──┼──┼─┼──┼───┨
┃高中│ 总计 │ 3 │ 583 │ --│1,298 │ 28 │174 │114 │ -- │ 42 │ -- │8 │ -- │ 10 ┃
┃ ├─┬──┼──┼───┼──┼───┼──┼──┼──┼───┼──┼──┼─┼──┼───┨
┃ │城│一中│ 1 │ 200 │ --│ 473 │ 9 │ 64 │ 40 │ -- │ 14 │ -- │5 │ -- │ 5 ┃
┃ │市├──┼──┼───┼──┼───┼──┼──┼──┼───┼──┼──┼─┼──┼───┨
┃ │ │二中│ 1 │ 210 │ --│ 447 │ 9 │ 55 │ 38 │ -- │ 13 │ -- │2 │ -- │ 2 ┃
┃ ├─┼──┼──┼───┼──┼───┼──┼──┼──┼───┼──┼──┼─┼──┼───┨
┃ │农│四中│ 1 │ 173 │ --│ 378 │ 10 │ 55 │ 36 │ -- │ 15 │ -- │1 │ -- │ 3 ┃
┃ │村│ │ │ │ │ │ │ │ │ │ │ │ │ │ ┃
┗━━┷━┷━━┷━━┷━━━┷━━┷━━━┷━━┷━━┷━━┷━━━┷━━┷━━┷━┷━━┷━━━┛
说明:一中、二中、四中系完全中学,故表中初中栏未出现学校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