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刘公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16&run=13

刘公岛横列于威海湾内,“疏峰拱秀,砥柱中流”,“黄岛系其西端,日岛入
其南望”,为威海港一天然屏障,古有“东隅屏藩”之称。全岛面积3.15平方公里,
岛上铁码头距市区码头2.1海里。 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共扼渤
海咽喉; 近代以来一直为我国军事重镇之一。 岛上峰峦起伏,主峰旗顶山,海拔
153.5米; 青松绿槐覆盖全岛, 白云海鸥点缀海天。 昔人曾有“十里绝尘埃”、
“此间即洞天”等诗句赞美岛上空气清新、风景如画。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战国时,刘公岛上就有人居住。
旧传此岛为“海上刘氏别业”,故称刘岛或刘家岛、刘公岛。《元史》称刘家
岛,《登州府志》、《文登县志》、《崇明县志》或称刘岛,或称刘家岛。一说刘
公岛又名龙宫岛,因岛上原有龙宫庙。①刘公系何时人尚无从考证。旧传刘公为汉
朝皇族一支,东汉末年避战乱来此岛,传说岛上曾有魏黄初碑记。另据岛上居民传
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夫老母刘姓者搭救,
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
祀,称刘公庙。②《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
像”。英国强租期间,迫岛上居民外徙,庙宇亦随移至码头区北沟。
《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明初为防倭寇,徐辉祖“移岛中居民于近郭”。
嘉靖年间,王宪武率众占据此岛,造房53间,后遭明军镇压而失败。万历末年,登
州知府陶朗先招人垦地纳税,并在山顶设墩台,派兵屯守。1881年(清光绪七年),
北洋海军在岛上设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等,③后又以此岛为基地,设电报局、
建提督府、修大欠码头和筑炮台(西炮台石门上刻有“威镇东海”四个大字)。中
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刘公岛遂为日军占据。1898年被英国强迫租占。
1938年日军再度侵占, 1945年8月23日解放此岛。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1948
年12月,人民解放军重新解放此岛。
刘公岛上有清北洋海军提督署及附属建筑物。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
(称丁公府),建于1888年,座落在岛中部偏西南,“傍海修筑,高踞危岩,下临
无地,飞甍广厦,轮奂美焉”。朱漆正门上有李鸿章题写“海军公所”门匾,大门
左右两侧置角楼(鸣金奏乐处),其西不远处设一暸望台。衙署前后三栋,三进院
落、三大厅(议事厅、宴会厅、祭祀殿),两边是东西跨廊,左右为厢房。三座大
厅宏伟庄严;东西跨廊、左右厢房,曲折回曼。整个建筑画栋雕梁,精描彩绘,朱
红圆柱,青瓦飞檐,纯系古典式建筑。
甲午战败,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二进院东厢房自杀殉职。英国强租期间,提督署
成为英国海军俱乐部。 1933年, 威海卫管理公署曾修葺整理,改名“丁公祠”。
1977年12月,北洋海军提督署被列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重新整
修提督署。议事厅设为展览室,陈列甲午战争的史实照片、图表等,供游人瞻仰、
凭吊。
注解:①②郭岚生:《烟台威海游记》。
③《清史稿》,卷一三六,第4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