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08&run=13

人员和设备 人员 1956年,威海市委、市人委档案室配备2名专职档案人员。
1960年, 全市从事档案工作人员80名,其中专职3名,兼职77名。1982年,全市档
案工作人员239名, 其中文书档案人员145名(专职8名)、技术档案人员94名(专
职12名)。
设备 建馆初期, 有档案柜29个,资料架8个。1964至1965年,增置战备档案
箱50个, 档案铁柜16个,资料柜15个,卡片柜1个,泡沫灭火器4个。1975至1982
年,添置档案箱218个,卡片铁柜4套20个,吸尘器2台,除湿机1部,除湿机自动控
制仪2台,还有誊影机、打字机、照相机等复制设备。
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 1958年建馆时,接收建国后党、政、工、团等九个立档
单位的2,123卷档案,另有90卷革命历史档案和235种资料(19,208册)。以后逐年
或定期接收中共威海市委、市政府和各部、委、办、局及各群众团体形成的档案。
1962年,接收威海市炼铁厂、市地质队等8个撤销单位的138卷档案。1982年,接收
撤销的威海市化肥厂档案133卷以及底图等技术资料。 1958至1960年,配合威海市
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收集革命历史文件1,310份、资料1,200份。1980至1982年,
配合征集威海市党史和威海市志资料, 共收集历史文件和资料250份。至1982年年
底,馆藏档案5,906卷,资料2,399册。
1958至1960年,档案馆将收集的零散文件进行系统整理,并将入馆的21个全宗
2,767个案卷进行适当调整, 对馆藏的21,408册(份)资料进行初步分类,建国以
来积存的文件,基本清理完毕。1974至1980年,清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积存文
件,调整原来的案卷,对原来杂乱无章的案卷重新组卷,对文件纸张规格不一的革
命历史档案进行托裱等。外形加工、复制30万字的档案,对馆藏全部档案进行重新
登记和编排,并打印案卷目录。
1965年, 威海市档案馆对馆内3,778卷档案进行直接鉴定,销毁失去保存价值
的档案963卷(1949至1963年)。1980年,档案馆再次全面鉴定馆藏的3,946卷档案,
销毁470卷,合并228卷,退回原单位自存的236卷。共减少934卷。
提供利用 编制检索工具:1980年以前,档案馆只有全宗目录、案卷目录、专
题目录和资料目录等简单检索工具。1979至1980年编制卡片检索工具,其中人名卡
片15,000张,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文件卡片54,000张,按问题分类排列。编辑参
考资料:1978至1982年,档案馆先后编写了《威海市历届党代会简介》、《威海市
历届人代会简介》、《建国前威海党组织沿革》、《威海市气象资料》和《威海市
自然灾害资料》等12种参考资料,配合威海市计划委员会编写资料汇编两本。平时
提供利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经常为各级领导和各单位提供档案和资料。“文化
大革命”前,平均每年利用档案450卷次、236人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均
每年利用档案资料875卷次、320人次。通过档案利用,为1,000余户落实阶级成份,
为3,000余人落实了政策, 为全市70多个部门和单位查清了机构演变情况。1978至
1982年,为编写《威海市志》提供各种档案资料3,000余卷。
科技档案 1959至1960年,全市收集整理技术档案551卷,重复利用图纸8套、
2,210张,支援外地技术图纸1,146张。1961年,将历年积存的城市建设档案材料全
部分类整理,整理出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市政建设、城市规划、民用建筑五大类,
立卷194个, 并为加宽城南河大桥提供档案资料。1980至1982年,在贯彻落实国务
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以后,基本完成了全市科技档案的鉴定、核实、修改、补
充工作,94个有科技档案的单位全部建立技术档案室,84个单位实行科技档案集中
统一管理, 12个单位实行科技档案责任制。 全市共鉴定、核实、修改、补充底图
128,300张,蓝图43,440张,文件材料3,900余份,鉴定技术档案23,600余卷,整理
科技资料5,900余册,图书27,000余册。每年提供利用科技档案、资料30,000人次,
55,000余卷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