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04&run=13

威海午报 1922年,私人创办《威海午报》,日刊,八开石印。社长孙汉川、
张乾巽。1928年停刊。
威海日报 1930年1月, 许震江(广东人)创办《威海日报》,每日出对开一
大张(逢星期一出单张),后改出四开四版,内容主要是本地及国内新闻和广告。
1932年曾在石岛设分社。1935年停刊。
黄海潮报 1931年8月1日,《黄海潮报》创刊。平日每天出一大张半(六版),
逢星期日(后改星期一)出一大张(四版)。以新闻和广告为主,兼有文艺副刊。
社长刘福堂、刘寰洲,主编赵少全(冷闲),发行人米义山。“发刊词”述说办报
缘起及宗旨:“远在一年前当时已取名‘民报’,后以事归于沉寂,只落了个发而
不刊。今虽更名‘潮报’,而仍本‘民报’之宗旨:(一)将整个威海区‘潮’到
内地去;(二)将各地的新文化顺便带到威海来;(三)造成地方舆论;(四)力
谋地方改进;(五)促进地方自治”。《黄海潮报》主要在本地发行,兼销上海、
香港及日本、朝鲜。1938年日军侵威时停刊。
新生日报 1935年8月1日,《新生日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新大路53号
(后迁至福州街4号) 。前身系《威海日报》,由国民党威海卫区党部胡建民任社
长,刘植敬为主笔。创刊后由孙科题字,后来报头改由陈立夫题签。报纸自陈宗旨
为:提倡新生活,发扬旧道德,启迪民众知识,代表民众喉舌,阐扬三民主义,襄
助国家行政。1938年日军侵威时停刊。
威海卫新民报 1938年3月中旬, 侵威日军利用《黄海潮报》的人员和设备出
版《威海卫新民报》,日本人板桥重雄为社长,社址在潍县街50号(后迁15号)。
版面为对开四版(逢星期日及例假日休刊一天),主要宣传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
策。 除在本地及外埠发行外,也远销日本、朝鲜(发行600—1,000份)。1945年8
月停刊。
新民周报 1942年1月,伪新民会威海总会创刊发行《新民周报》,四开四版,
主要为推行日本侵华政策造舆论。
新威日报 1945年8月威海解放以后, 地方工商界以及文化教育界等几百人集
资创办《新威日报》 , 10月1日正式出刊, 是中共威海卫市委机关报。当时胶东
《大众报》社曾派人帮助指导办报,新华社胶东支社供稿。报社董事会由全体社员
大会选举21人组成,负责指导报社建设。社长由董事会推选,第一任社长孔东平,
主编于梦尤。 社址在新威路77号(后迁至城东村161号)。内设编辑部、采通部和
电讯部。 创刊时版面为四开二版,1946年5月下旬改为四开四版(二张)。办报方
针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党的各项工作。报纸只收成本费的半价,不足款项
由报社附设工厂盈利补充。1946年统计,共发行3,393份。1947年8月,因国民党军
队进攻威海, 转移到农村继续出版。 1948年1月停刊, 办报人员大部分调到胶东
《大众报》社。
威海报 1956年12月11日经山东省委批准,《威海报》创刊。《威海报》是中
共威海市委机关报,“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人、农民,并兼顾基层干部及其他人民群
众” 。社址在新威路224号。报纸系五日刊(逢一、六日出版)八开二版。为精简
机构,节约纸张,1957年6月1日,省委决定停刊。总共出报33期。1958年4月1日复
刊,自5月1日起改为三日刊,10月1日又改为二日刊。1959年7月,奉上级指示停刊。
附:据1936年4月出版的《内政年鉴》中“内政部核准登记新闻纸杂志一览表”
年载:1933年,威海发行《醒华日报》,报纸登记证号为“警字1630”,负责发行
人为王文峰, 报纸内容有国民党“党义” ;《新日报》,报纸登记证号为“警字
2845”,负责发行人为李茂钺。(按:上述两种报或因发行数少,或因很快关闭,
尚未发现留存报样。)
党务周刊 《党务周刊》发行于1932年,四开四版,星期三出版。社址在国民
党威海卫区党部,负责人米义山。
大威周刊 1946年4月2日,《大威周刊》创刊,钱醉竹任主编,聘请罗竹风、
董均伦、若望、刘知侠、马叙伦、丰子恺、夏征农等为特约记者或记者。编辑部设
在城东村236号, 每逢星期日出版。大32开,封面双色套印,发行胶东各县镇,每
期销1,500份。 设有评论、通讯、杂谈、文艺等栏目。内容以反映解放区生活、揭
露国民党发动内战阴谋为主。1947年,曾拟增办纯文艺性的《大威文艺》,广告已
刊出,后因战争爆发而夭折。是年8月,《大威周刊》停刊。
附:民国时期曾出过《一中半月刊》(公立第一中学办),《育中季刊》(育
华中学办),《威海青年》(基督教青年会办)等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