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沿岸沉积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50&run=13

威海市沿岸出露的基岩,大部分为下元古代的中深级区域变质岩,其岩性主要
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延伸方向为NNW。以威海湾南部威海船厂附近地质剖面为例:
地层为下元古界胶江群第二岩组第二岩段。岩性以厚层中粗黑云母片麻岩、富黑云
母粒岩、斜长角闪片岩和透镜状镁质大理岩为主。其大致走向为340°,倾向70°,
倾角75°。在一些岬角地段(如旗杆嘴),还出露有抗侵蚀能力较强的变质花岗岩
体,延伸方向为NNW。
沿岸带状海滨低地其组成物质,主要为亚砂土和亚粘土。
潮间浅滩沉积物,以砂和砾石沉积为主,岬角地段与海港顶部有明显差异。皂
埠嘴至赵北嘴,江古嘴至靖子头,远遥嘴和小石岛等岬角地段,主要为岩滩,高潮
线附近的沉积物为砾石和粗沙。威海湾、杨家湾、葡萄滩、麻子港、石岛滩等大小
海湾的湾顶,沉积物大部分为细沙、中细沙。双岛港湾内沉积物为泥质砂。
据山东海洋学院地质系1972年2月调查资料, 威海湾的表层底质主要沉积类型
为粗粉砂(0.063—0.016mm) 。在岸边,3米等深线以内,仅在河流入海处和大冲
沟附近有细沙(0.25-0.63mm)分布,细粉砂和粘土软泥(<0.016mm)在6米等深线以
外,呈斑块状出现。泥砂颗粒偏细,不仅和沿岸基岩特性(主要是黑云母片麻岩风
化物)有关,而且表明是在沿岸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底质颗粒较
细,粒经差值小。但在垂直方向上,岩性变化较大。
威海湾北部 以威海港附近为例, 自上而下可分为六层:淤泥或细砂层,厚1
—9米; 淤泥质亚粘土层,厚1—6.5米;淤泥质粉砂层,厚0.3—5米;淤泥质细砂
层,厚0.6—4.6米,亚粘土层,厚1—9.5米;残积层,厚0.1—2米,下伏基岩风化
壳。基岩埋藏深度,由岸向海逐渐加深,码头北部最深为-16.09米。以上六层大体
可归并为两层:一是细砂粉砂质淤泥层,二是亚粘土层。
威海湾南部 以威海船厂附近为例,水下沉积物自上而下第一层绝大部分为淤
泥、细粉砂及淤泥质沉积物,包括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粉砂、淤泥质细砂等。沉
积层由西向东逐渐变厚,厚度为0.2—13.10米。第二层为砂层,主要是细砂层,局
部为砂砾层,厚度为1—3米。砂层下面是基岩,质地坚硬,其埋藏深度由岸向海逐
渐加深,最深是东北部,为-20.85米。
威海湾的湾底沉积物,北部与南部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变化。但其上
部岩性很相似,均为淤泥、细粉砂、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粉砂等沉积物。其不同
点是北部下层为亚粘土层,南部下层为以细砂为主的砂层。据山东海洋学院地质系
采用浅地层剖面仪测得的资料,湾底覆盖层的厚度由陆向海逐渐增厚,一般在10米
以内,湾口东北方向,可达16—18米,刘公岛往东,到达湾外,底部覆盖层增至20
米以上。黄泥沟东南沉积层厚度大于25米。
威海湾的泥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河流来沙。注入威海湾的河流有5条,
都是间歇性小河。据1971年9月3日对北河暴雨中洪流的观测,此次暴雨历时17小时
24分,暴雨期中的输沙量为14吨。另据威海市气象站资料,暴雨每年出现2—3次,
依此推算北河输沙量为28—42吨,汇入威海湾所有河流的年输沙量约在200吨以下。
其中尚有一部分随退潮流带出外海,因此威海湾内泥沙沉积速率较低。据浅地层剖
面仪测得的资料,湾底松散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0米。二是海岸海底侵蚀来沙。湾
内表层沉积物的组成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辉石、榍石、绿帘石、
磷灰石、透闪石、透辉石、阳起石和磁铁矿等,以含有典型的变质矿物组合为特征。
沉积物是沿岸区域变质岩遭受风化后,被地表径流搬运和海岸带的侵蚀物质被沿岸
流带入湾内。
在组成金线顶岬角的厚层黑云母片麻岩中,常夹有透镜状镁质大理岩,在波浪
的侵蚀下,镁质大理岩中,以透闪石、透辉石、阳起石、方解石等钙镁质矿物为主
的矿物组合,成为海底泥沙运动的示踪矿物,其扩散方向表明海底泥沙运移趋势是
自西北向东南,与当地波浪合力方向一致。海滩泥沙同样自西北向东南运移,威海
市沿岸排水沟两侧,海滩宽度一般北侧较窄,南侧稍宽;在小河口处,可见到小型
类似河口沙嘴的堆积体,其延伸方向指向东南,这些地,貌形态是泥沙纵向运动的
产物。无论海滩泥沙,还是海底泥沙,由于来沙数量很少,只能在岸边或海底形成
薄层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