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2&rec=49&run=13

威海市的海岸线, 东起牛鼻嘴(北纬37°25′12″,东经122°17′40″),
西至双岛港(北纬37°25′42″, 东经121°58′21″),长达95公里。沿海有大
小岛屿20个,岛岸线长29.2公里。海岸线绵延曲折,岬湾交错,地形复杂,多为天
然良港。岬角地带坡陡水深,如皂埠嘴至赵北嘴沿岸,20米等深线靠近岸边;靖子
头与远遥嘴一带,离岸200米水深达40余米。
威海市的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港湾海岸是由伸入海中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岬
角和向内凹进的海湾所构成的岸段,因此又把它称为“岬湾海岸”或“基岩海岸”。
威海海岸的轮廓,主要受冰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山地、丘陵突入海
中,形成海岬和岛屿,而沿海低地、局部平原、小河入海口,则形成海湾,原始地
形的高差,形成了岬湾交错的岸线。海岸受NE—SW向及NW—SE向构造线控制,同时,
它又受X型断裂以及沿断裂活动的块断运动的影响, 从而造成了具有NE及NW向的海
岬与海湾。其中NE向的较大海湾有威海湾、杨家湾、合庆湾、柳树湾等;岬角有皂
埠以东岬角、合庆以北岬角等。NW向的较大海湾,有葡萄滩、麻子港、石岛滩、黄
埠港、 双岛港等;岬角有靖子头、远遥嘴等。这种X型的构造格局,构成了威海港
湾海岸的基本轮廓。在沿岸岬角地带与一些岛屿上,分布着较为平坦的海蚀阶地,
地形高程一般在15—25米左右。
威海市沿岸没有大型的海积地貌,仅威海湾、杨家湾、麻子港、石岛滩和黄埠
港等海湾内有海滩沉积。沿岸岬角地段,基岩抗侵蚀能力较强,海蚀后退速度比较
缓慢;海湾地段,湾内构散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海岸海底基岩的侵蚀物质,其次
是河流挟入的泥沙。据《威海卫志》(清康熙本)载,明永乐元年(1403)修建威
海卫城,城垣“东至海半里”(250米)。今卫城旧址距海500米。1976年以来,人
工回填海岸100米左右。五百多年来由于海岸的海蚀夷平作用,使岸线后退了150米
左右,并在沿岸形成了狭长的海滨平原。从威海市的海岸发育特征看,现正处于由
曲折的海侵岬湾岸向侵蚀、堆积的复式夷平岸演化的初期阶段,但海蚀夷平作用的
进程比较缓慢。